更新时间:2024-09-30 13:18
隆昌石牌坊群,位于素有“四川东大门”之称的四川省隆昌市,现存石牌坊17座,主要分布在市区金鹅街道南北二关(成渝古驿道古关隘)的古驿道上,现已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昌石牌坊群在四川省东南部、素有“四川东大门”之称的隆昌市,现存石牌坊17座,主要分布在市区金鹅街道南北二关(成渝古驿道古关隘)的古驿道上,现已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牌坊大部分为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所建,牌坊与牌坊之间距离很近,仅10米左右,远远望去,鳞次栉比,俨然成群。
四川省隆昌市石牌坊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隆昌市城南、北两关的千年古驿道上,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间“奉旨”建造,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素有“立体史书”之称。隆昌石牌坊现存17座,其中主要的13座呈念珠状坐北向南一字排列,位于巴蜀古驿道隆昌市城南北两端的驿道中央,其余4座则散布于市内响石、石燕桥及渔箭三镇。
隆昌市石牌坊群大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石质牌楼式建筑,平均面宽9米,通高11米,坊间距离最近处仅10余米。牌坊沉淀和蕴涵华夏文明精髓,是集哲学、历史、数学、文学、力学、建筑学、美学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髓,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隆昌市2005年3月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命名为“中国石牌坊之乡”。
其余4座分别坐落于市境内的响石镇(2座)、石燕桥(1座)和渔箭镇(1座)。计有德政坊(5座),节孝坊(4座),功德坊(2座),贞洁坊、孝子坊、百寿坊、山门坊、镇山坊、嵌瓷观赏坊(各1座)八大牌坊种类。建坊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官建”、“官准民建”、“士民公建”、“民建公助”、“民建”等。其中,贞节坊、节孝坊、孝子坊宣扬封建节孝观念,多为皇帝下圣旨彰表建坊,故为“官建”;功德坊主要是宣扬官绅大户救难济贫的举动,也是皇帝下旨彰表建坊,为“官准民建”;德政坊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清廉德高有为的地方官而建,山门坊属壮威并纪念开门而建,百岁坊属借纪念百岁老人恭颂地方德政,均为“士民公建”、“民建公助”或“民建”。古牌坊成坊形式多样,有一人一坊,有多人一坊,还有男女混坊,其中节孝总坊旌表的节妇孝女多达300多人。
建有道光十八年(1838)至光绪十三年(1887)间。牌坊现存13座,其中北关7座,南关6座,这十三座牌坊中,德政坊5座、功德坊2座,百寿坊11米,宽9米,坊间10米,多为四柱三门五楼石质木牌楼式建筑,造型端庄,雕刻细腻,系清代牌坊建筑鼎盛时期之典型作品,在历史、建筑、雕刻、书法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隆昌石牌坊因为隆昌青石而灿烂永久;隆昌青石又因为石牌坊而香飘万里。打造中的西部青石文化城,更因为石牌坊,因为青石而呼之欲出,耀眼夺目。
隆昌,一座文化气氛浓厚,充满灵气,充满活力的川东小城。走进隆昌城,青石的幽香扑面而来……寻着香味,觅到的是隆昌城特有的青石痕迹。石狮,石桥,石板路,石牌坊……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今天,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旋律,青石痕迹与飞速发展的工业,农业文明相得益彰,可谓幽从中来,雅致脱俗。
据《隆昌县志》记载,隆昌出露地层均为沉积岩,独特的地理风貌赋予了隆昌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隆昌青石便是其中一宝。历史上有云:隆昌青石外观青色,纹理稠密,光洁细腻,被雨水润湿后更显碧澄透绿,清洁秀丽。
四川省隆昌市城内,有17座保存完整的清代牌坊群,堪称天府一绝。
这些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至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的牌坊群,集中在市城南关、北关的街道上,大大小小有13座之多,故有牌坊一条街之说。
被誉为牌坊中极品的“郭王氏功德坊”,建于公元1887年,高13米、宽8.6米,面积约50平方米。其顶端为火焰宝球圆雕,四周翘角斜飞刺天;檐下刻如意半拱,坊脊上刻有怪兽猛禽、左右分别为“仙子送来”与“大舜耕田”图案;横批“乐善好施”的顶上书有“圣旨”二字,以浮雕龙凤纹饰,以边框而显其华贵。
仔细品味那一座座牌坊上的铭文及对联,就像在读一段又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观看一出出无声话剧,在联想一个个凄婉悲壮的故事,在感受我国传统“牌坊文化”的魅力。
隆昌牌坊群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这里旅游、探索牌坊文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作为砂岩类岩石,隆昌青石质地细密,硬度高,耐酸碱,抗风化,无辐射,绿色环保……卓越的特性,为隆昌青石赢得了长久的喝彩。一直以来,隆昌青石就名声赫赫。世世代代的隆昌儿女更是巧借天然,在青石上或篆碑立文,或抒情言志,亦或鬼斧神工的雕凿青石石器。独特的技艺和手法赋予了青石鲜活的生命。
从雕刻的技法上看,其熟练的运用了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圆雕、阴刻等技法。从雕刻的内容上看,牌坊雕刻包含了植物、动物、山水、神兽、图案、书法等等。充分展示了丰富、完整、和谐的艺术美。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您要对龙坑牌坊称奇时,倒不如说它给你的感觉是妙趣横生。
石柱上依靠的石鼓甚似隆隆有声,仔细瞧瞧鼓中似乎也有戏。亭台楼阁中演绎着千百年来耳熟能详的人生大戏,呼之欲出。或裙带凌风飘卷,或眉目传神,或舞蹈戏狮。
梁上浮雕“祝寿图”入木三分的刻画了人生百态。官场现形、阿谀奉承被演绎得活灵活现。牌坊的雕刻中甚至还有武士顶盔贯甲、按箭引弓;或刻西游记或刻西厢记,内容丰富多彩。主题的背景上香烟袅袅、花草摇曳、亭榭浮影、流云拂瓦,真是刚柔皆备,细腻传神。
隆昌牌坊群大多属清代鼎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分别云集在县城的南、北二街两处,布局合理,相互映衬,给人以对称美之感。牌坊群在种类上也具有对称性,南街有节孝坊,北街就有贞节坊;南街有孝妇坊,北街相应就有孝子坊;南街有功德坊,北街就有与之相对的德政坊……这种对称绝非巧合,而是人为的安排。
隆昌牌坊上的联语铭文,好像在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凄婉艳绝的故事,解释着一段又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展示着过去时代的悲哀与沉重。牌坊群亦暗示着民族心理拓展的苦难历程。隆昌牌坊群的建筑艺术特色也是综合性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的产物。
牌坊的形式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牌楼式青石仿木结构建筑,一般高14米、宽9米左右。有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内容、如孝节坊、贞节坊、孝子坊、孝女坊、功德坊、德政坊、报恩坊等。其造型端庄精美,布局生动精致,雕工细腻精巧,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隆昌石牌坊群集中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工艺的精髓,是集哲学、历史、数学、文化、力学、建筑学、文化艺术精粹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品的代表作,具有很高、很珍贵的历史、艺术、文物科学价值。隆昌古牌坊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昌青石资源丰富,有着厚重的青石文化积淀。隆昌青石人理所当然的赋予青石崭新的生命,保持青石独有的魅力。以更加新颖的思维,用更加成熟的技艺,雕琢青石,打磨青石,勾勒一幅幅生动青石宝藏图! 千年古驿道,隆昌古牌坊,云顶古寨堡……这些保留着青石记忆的古街和古文物,无疑例外的都记录着隆昌青石带给隆昌的辉煌。
巴蜀古驿道,悠悠千年情。条条青石铺就的石板路,纵贯县城南北。它迎接了多少策马飞奔的朝廷官吏,也哺育了多少衣衫褴褛的黎明百姓。青石石板路,是隆昌永不退色,永远鲜亮的记忆。立体史书古牌坊,名扬中外。古牌坊选址在隆昌,除了这座城市历来为交通要道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青石。隆昌青石为牌坊的矗立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几百年的风雨,牌坊巍然屹立,青石质好可见一斑。
百年云顶古寨,百年封建大家庭。当年,青石圈成的城墙全长就有1640米,其中宽4.2米,高7米。城墙里的故事百年之后方才知晓,牢固的青石永远的捍卫了郭氏家族的兴衰荣辱。无论是子贯通场的范氏书法,还是形神兼备的人物雕刻,只有在隆昌青石上才能彰显它们的魅力;无论是全国罕见的立体牌坊群,还是百年云顶古寨的城堡,甚至小巧玲珑的石凳,只有隆昌青石才赋予了这些跳动的生命……或许,牌坊是永远的。
魅力隆昌,特色隆昌,处处皆石香。青石建筑物浑然天成,青石装饰品瑰丽秀美,青石雕刻作品远销他乡。青石圈起了层层城墙,筑起了道道石梁,垒起了座座石桥!因为青石,隆昌古朴庄重;因为青石,隆昌隽永生动。屋舍,长廊,雨巷;石狮,石桥,石坊……隆昌古牌坊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和风雨侵蚀,已显苍老。可喜的是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县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现正在进行牌坊老街的改造重修阶段,不久老街将旧貌换新颜,以崭新的面孔迎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的参观访问。
隆昌石牌坊群在四川省东南部、素有“四川东大门”之称的隆昌市,现存石牌坊17座,其中13座主要集中分布在隆昌市城南、北两关的巴蜀古驿道上,南关7座、北关6座。其余4座分别坐落于市境内的响石镇(2座)、石燕桥(1座)和渔箭镇(1座)。计有德政坊(5座),节孝坊(4座),功德坊(2座),贞洁坊、孝子坊、百寿坊、山门坊、镇山坊、嵌瓷观赏坊(各1座)八大牌坊种类。
特色美食
内江市位于天府之国的东南部,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沱江之滨。东连重庆,西接成都,南通自贡、宜宾、泸州,北到遂宁、南充,是川东重镇、四川省规划建设的8个大城市之一。内江文化底蕴深厚。内江素有大千故里、文化之乡的美誉,是川中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城市印象东东兴老街属典型的清代建筑,街道全长为250米,占地250亩;沿街为串架结构房屋,条形和四合院式布局,前面临街以店铺为主,后部为住宅。铺面以茶馆、餐馆、日杂百货、川剧座唱、算命卜卦、中医诊所、碳精画相等。
现内江市区两级政府决定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对东兴老街进行改造。
休闲
没有各种车辆的渲啸没有太多外地陌生人侵扰太平淡的环境太熟悉的街邻让大人和小孩都能放心的在老街上休闲旅游景点高峰寺及高寺塔静宁寺清代牌坊群西林寺资中文庙古宇湖船石湖罗泉古镇北岩石刻重龙山张大千纪念馆特色饮食金丝牛肉、水煮蹄花、鲜肉汤元、香炸苕饼、金银孜耳面、四广鹅掌、蜜味汤圆、大千红烧牛肉面、大千绍子面、象生梨、羊肉汤、周蒸笼、谭鸭子、罗抄手、博士汤圆、陈泡耙、魏水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