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师东

更新时间:2024-01-30 15:26

《随师东》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诗中作者托古讽时,讽刺唐廷讨李同捷之役中所暴露的唐廷军事、政治腐败现象。诗的前两句说,东征日调发黄金万两,竭中原之力,以买斗志之心。三四句写军令不严,失机不坐,欺蒙报捷。五六句并指出,诸将之跋扈邀赏,其源盖为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赂政策,而根本原因又在宰辅不得其人,盖内无鸑鷟(贤人),故外有鸱鸮(割据枭雄)。最后两句说,一将成功而致枯万骨,况功未成而先枯万骨,悲痛至极。

作品原文

随师东⑴

东征日调万黄金⑵,几竭中原买斗心⑶。

军令未闻诛马谡⑷,捷书惟是报孙歆⑸。

但须鸑鷟巢阿阁⑹,岂假鸱鸮在泮林⑺。

可惜前朝玄菟郡⑻,积骸成莽阵云深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师:军队。

⑵东征:指讨伐叛将李同捷的战争。日调:每天征调。万黄金:形容征调财物之多。

⑶几竭中原:几乎竭尽中原的财富。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买斗心:指用犒赏来收买、换取将士们的斗志。

马谡(Sù):三国时蜀国将领。228年,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为前锋。马谡违反军事部署,失守街亭。诸葛亮按军法挥泪斩马谡了,并自请贬官三级,以示自责。

孙歆(Xīn):三国时吴国都督。280年,晋伐吴。晋将王濬谎报战功,说己经斩得孙歆首级。后来晋将杜预俘获孙歆,解送洛阳后,才揭穿了事实真相。

⑹鸑鷟(yuè zhuó)阿阁:比喻贤人在朝执政。鸑鷟,凤凰的别名,这里借喻贤臣。阿(ē)阁,四面有栋梁和曲檐的楼阁,这里借指朝廷。古人认为,凤凰飞集于阿阁,朝廷就会有贤相,天下就能太平。

⑺岂假:怎能容让。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它是不祥之鸟,这里喻指叛乱者。鸱鸮在泮林,语出《诗经·鲁颂·泮水》:“翩彼飞鸽,集于拌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泮林:泮宫旁的树林。西周诸侯国设立的高等学府叫泮宫。

⑻前朝:指汉朝。玄菟(tú)郡:汉代设置的郡,属幽州。郡治在今辽宁省沈阳市附近。这里借指李同捷据以叛乱的沧州景州地区,

⑼骸:尸骨。莽:密生的草,这里形容尸骨成堆,密如草丛。阵云:战云,杀气。

白话译文

潮廷滥施厚赏收买诸将,中原的财富几乎搜利光。

诸离亮斩马谡军令不见,谎报杀死孙歆以邀厚赏。

只要是贤臣在朝来执政,怎能让藩镇割据逞凶狂。

沧州景州地区战云密布,枯骨已成堆肃杀又荒凉。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以后,李唐王朝的北方基本上被藩镇所控制。实行割据的藩镇,在本境内,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实际上是各自独立的封建军阀王国。有的是父子兄弟自相继承,有的是擅杀统帅而自代其职,有的是唆使部下拥戴,自称“留后(代理节度使)”。这种分裂国家、开历史倒车的政治叛乱,几乎贯穿于李唐王朝中后期大约二百年的历史。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横海镇(治所在今河北省沧县)节度使李全略死,他的儿子李同捷自称留后,盘据沧、景二州叛乱。文宗大和元年(827)朝廷才调发各路军将进讨。由于军政腐败,战事旷日持久,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资财,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痛苦,直至大和三年(829)才初步平定。这年十一月,李商隐应聘为天平军节度使巡官,随同节度使令狐楚郓州(今山东郭城),沿途目睹了战乱后的破败景象,写了这首诗。因诗人是由洛阳去郡城,所以题为“随师东”。写这首诗的时侯,诗人年仅十七岁。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的头两句写唐王朝政策失误。唐朝廷为了抵御藩镇,养了大量的军队,加重搜刮财物作军费,百姓痛苦不堪。唐朝廷对军费的开支很不得当,不是用它训练军队、加强军事设施,而是用它滥施赏赐买取官兵的斗志,结果是得不偿失。诗人在这里批评了朝廷对平定叛乱的战争缺乏有效的措施。三、四句写军纪败坏。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赂将领的政策,使得将领们对任意违反军令的人不依法严惩,只知道虚报战功,借以得到厚赏。《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大和二年》记载:“时河南、北诸军讨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胜,则虚张首虏以邀厚赏。”

五、六句写藩镇割据得以存在的原因。唐王朝的腐朽政治,自安史之乱以后,不曾有改善。在朝廷,宦官擅权的局面进一步发展,他们甚至操纵起皇帝废立生死的权力。诗人叹惋朝廷不求贤才辅佐,致使藩镇拥兵抗拒朝命。诗中形象地指出藩镇割据的形成与长期存在,关键在于朝廷内部贤人失位,政事不修。这种看法显然是比较深刻的。最后两句写战后的凄惨景象。藩镇割据是一幅群盗杀掠图。《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大和三年》记载:“沦州承丧乱之余,骸骨蔽地,城空野旷,户口存者什无三四。”这“积骸成莽阵云深”一句,则形象地描绘出沧、景地区战后的惨状。

这首诗一中间四句连用典故,比喻恰切,讽刺辛辣,正反相间,对照鲜明,还用“未闻”、“唯是”、“但须”、“岂假”等词语加以串联,新颖多变,一气呵成。

历代评价

《唐诗贯珠》:此咏隋炀帝征高丽之事,盖读史而作也。

《李义山诗集笺注》:《通鉴》:“大和元年,李同捷盗据沧景,诏……诸军讨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胜,则虚张首虏,以邀厚赏。馈运不给。沧州丧乱之后,骸骨蔽地,城空野旷,户口什无三四。”详诗中语,正此时事也。

《玉溪生诗意》:“鸑鷟”比君子,“鸱鸮”比小人。此首盖不敢明言时事,而借隋炀帝东征为题也。

唐诗别裁》:此借随东征之役以讽时事。三语言军令不行,四语言虚报邀赏。五六言人主修德,则贤士满朝,不必藉远人之服也。

说诗晬语》:咏史数十章,得杜陵一体。至云“伹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不愧读书人持论。

《玉溪生诗说》:四家以为终伤蹇直也。五六句归愚所赏,然诗中筋节在此二句,过求筋节而失之板腐亦在此二句。

昭昧詹言》:前四句将正义说定,五六空中掉转,收换笔绕补余意。古人无不用章法。

《李义山诗辨正》:感时伤事,急不择言,故据所见以直书,而草野私忧之情,自见言外,此赋所以更高于比兴也,何害于朴实哉!然以为板腐、蹇直,则有大谬不然者。且诗借隋事以讽,正得诗人谲谏之旨,故篇中不妨明抒己愤也。

《选玉溪生诗补说》:当日情形,宛然在目,谁谓义山非诗史乎?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