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0 13:25
血液中的糖份称为血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英文简写Glu)。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mmol/L。空腹血糖浓度超过6.1mmol/L称为高血糖。血糖浓度低于3.9mmol/L称为低血糖,我们拿到的血液生化检查报告中一般写着:葡萄糖,或者Glu。
糖份是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一。人们摄入谷物、蔬果等,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等)进入血液,运送到全身细胞,作为能量的来源。如果一时消耗不了,则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肝脏可储糖70~120克,约占肝重的6~10%。细胞所能储存的肝糖是有限的,如果摄入的糖份过多,多余的糖即转变为脂肪。
当食物消化完毕后,储存的肝糖即成为糖的正常来源,维持血糖的正常浓度。在剧烈运动时,或者长时间没有补充食物情况,肝糖也会消耗完。此时细胞将分解脂肪来供应能量,脂肪的10%为甘油,甘油可以转化为糖。脂肪的其它部分亦可通过氧化产生能量,但其代谢途径和葡萄糖是不一样的。
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细胞必须要糖来维持生存,必要时人体将分泌激素,把人体的某些部分(如肌肉、皮肤甚至脏器)摧毁,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糖,以维持生存。像过去在图片上看到的那些难民个个骨瘦如材,就是这个原因。
人体的血糖是由一对矛盾的激素调节的:他们就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当感受到血液中的血糖低的时候,胰岛的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动员肝脏的储备糖原,释放入血液,导致血糖上升;当感受到血液中的血糖过高的时候胰岛素的B细胞会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变成肝糖原储备或者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临床上所称的血糖专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而言。每个个体全天血糖含量随进食、活动等情况会有波动。一般在空腹时的血糖水平为恒定。临床检测时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方法可以特异的测出真实的血糖浓度。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
(一)生理性高血糖:见于饭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也可由运动、情绪紧张等因素引起。
(二)病理性高血糖:
1、糖尿病是造成高血糖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3、由于脱水引起的高血糖,如呕吐、腹泻和高热等也可使血糖升高。
4、胰岛α细胞瘤
(三)生理性低血糖:如饥饿或剧烈运动。
(四)病理性低血糖;
2、对抗胰岛素的激素不足,如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3、严重肝病患者,肝脏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
4、糖原累积症。
1、 有糖尿病症状者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糖尿病:一次空腹血糖≥7.0mmol/L,或一次随机血糖≥11.1mmol/L,或 OGTT2h血糖≥11.1mmol/L。
2、 无糖尿病症状者符合下列一项者可诊断为糖尿病:两次以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两次以上随机血糖 ≥11.1mmol/L,或一次空腹血糖≥7.0mmo l/L及一次随机血糖≥11.1mmol/L,或两次以上OGTT2h血糖≥11.1mmol/L。
3、根据发病年龄、起病缓急、有无自发性酮症倾向、对胰岛素依赖与否及胰岛素、C肽水平、ICA、IAA、GAD免疫学指标等综合判定,予糖尿病分型。
4、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确定有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5、正常人在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mmol/L。空腹血糖浓度超过正常但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6.1-6.9mmol/L),称为空腹血糖过高(IFG)。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为小于7.8mmol/L。
(1)多尿: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4000毫升,最高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有的患者日尿次数可达20余次。因血糖过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量越多,排糖亦越多,如此恶性循环。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以饮水来作补充。因此排尿越多,饮水自然增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食:由于尿中丢糖过多,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血糖升高,尿糖增多,如此反复。
(4)消瘦: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消耗过多,体重下降,出现形体消瘦。
(5)乏力:由于代谢紊乱,不能正常释放能量,组织细胞失水,电解质异常,故病人身感乏力、精神不振。
(6)反应性低血糖。多发生于餐后3小时或3小时以上,表现为心慌、出汗、饥饿、颤抖等,如测血糖则在正常低值或低于正常,进食含糖食物后上述症状可消失。在某些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有所表现。
(7)反复感染。顽固性外阴瘙痒,或反复外阴、阴道霉菌感染,或屡发疖痈者,有可能是患了糖尿病。不少女性病人就是因为外阴瘙痒去妇科就诊而发现糖尿病的。此外,反复的呼吸道、胆道、尿路感染,创口不愈合者,也就怀疑是否患有糖尿病。
(8)阳痿。男性病人出现阳痿,在排除了泌尿生殖道局部病变后,要怀疑有糖尿病可能。
(9)当老年人不明原因的知觉障碍,如肢体麻木,疼痛或感觉过敏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尤其是半身出汗,体位性低血压,不明原因的尿潴留;尿失禁、不明原因的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下肢血管病变,如下肢发凉、发泔、间歇性跛行、肢端坏死、水疱、溃疡等;冠心病心肌梗死、肾病、脑血管意外等情况;不明原因的昏迷等时都应怀疑有糖尿病。
(10)偶有尿糖阳性而空腹血糖正常者也要怀疑是否有糖尿病,应作进一步检查。
(11)年轻患者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眼底病变等应怀疑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是如此。有的患者以多饮多尿为主,有的以消瘦、乏力为主,有的以急性或慢性并发症为首发症状,进一步检查才发现,如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女患者外阴道痒等。甚至有的患者直至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时才被确诊。
误区一:无症状就不测血糖、不上医院
很多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测了血糖后才发现血糖控制不好。当医生问起有没有定期监测血糖时,很多“糖友”都表示去医院看病时才会测血糖,如果平时没有什么症状就不会测,算下来有时一年才测两次。专家认,如果患者偶尔去医院测血糖然后开药,会对医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医生很可能会根据一次血糖指而增加药量,而一次的血糖指数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平时的血糖状况。
误区二:光测“手指血糖”
“糖友”在测血糖的时候不能光测“手指血糖”,还要测“糖化血红蛋白”,这样才能反映最近三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这有利于医生判断病情。“手指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就好比一个班级的两个成绩,“手指血糖”反映了一次考试的成绩,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3个月来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
如果患者次日去医院做检查、开药,部分“糖友”会在检查一天刻意少吃饭,且加强运动,第二天只测一下餐后血糖,血糖指数还可以,但却不是平常的状态。专家认为,如果一个月测一次血糖就等于没有测。还有一部分患者血糖高,本应在早餐前打胰岛素,可是如果第二天要测血糖,就不打胰岛素了,病人说想知道自己不打针不吃药时的血糖情况,其实这对医生的诊断很不利。
■ 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 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次
■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自我监测血糖2-4次
■ 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每周监测血糖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