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6-11 12:30
唐代时期,置通鹤军。
明正德年间,置县。
清代时期,属上水里。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全县七联保之一。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为雁门乡。
1949年,雁门乡属汶川县第一区。
1951年2月,威州、克枯2乡由理县划归汶川,雁门乡属威州区。
1958年,改雁门公社,青坡、克山由茂县划归。
1961年,析麦地、白水、通山、月里置麦地公社。
1984年1月,改为雁门乡。
2018年,撤销雁门乡,设立雁门镇。
2019年12月,撤销雁门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威州镇管辖。
2011年末,原雁门乡辖9个行政村:过街楼、青坡、充山、索桥、萝卜寨、月里、麦地、白水、通山;下设2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9年10月,雁门镇辖9个行政村:过街楼村、芤山村、青坡村、萝卜寨村、索桥村、月里村、通山村、白水村、麦地村,镇人民政府驻过街楼村。
雁门镇地形主要为高山。境内最高点海拔2080米;最低点海拔1350米。
雁门镇境内主要河道为雁门沟。
雁门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虫灾等。
2011年,原雁门乡有耕地面积6643亩,全部为水浇地。
2011年末,原雁门乡总人口7077人。总人口中,男性3654人,占51.6%;女性3423人,占48.4%;18岁以下1797人,占25.4%;18—35岁2250人,占31.8%;35—60岁2184人,占30.9%;60岁以上846人,占11.9%。总人口中,以羌族为主,达6590人,占93.1%;另有藏、汉等民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9.7‰,人口死亡率2.3‰,人口自然增长率7.4‰。
截至2018年末,原雁门乡户籍人口为7098人。
截至2019年末,雁门镇户籍人口为7041人。
2011年,原雁门乡完成财政拨款收入803万元,比上年减少44.28%。
2018年,原雁门乡有工业企业1个。
2019年,雁门镇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2011年,原雁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1448.7万元。
原雁门乡粮食作物以玉米、土豆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246吨,其中玉米1122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3039亩,产量2735吨,主要品种有大白菜、大葱、西红柿、食用菌等。
2011年末,原雁门乡有商业网点30个,城乡集贸市场1个。
2011年末,原雁门乡有学前教育机构5所,在校生138人,专任教师7人;小学1所,在校生686人,专任教师6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700人,专任教师140人。
2011年末,原雁门乡有乡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9个;各类图书室10个,藏书5万余册。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650户,入户率97.4%。
2011年末,原雁门乡有学校体育场2个,看台设座椅1000张。1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70%。
2011年末,原雁门乡有医疗卫生机构1个;病床4张,固定资产总值400余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3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7000人次。
2011年,原雁门乡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6户,人数77人,支出15.1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93人,支出184.4万元,月人均67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6.2万元。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196人,参合率40%。
2011年末,原雁门乡有邮政代办所1个。固定电话用户600户,移动电话用户3100户,宽带接入用户500户。
雁门镇境内有213国道经过。
雁门镇因地处雁门关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