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3 14:13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创作的经济学著作,于1965年首次出版。
《集体行动的逻辑》共6章内容。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第2章奥尔森分析了不同规模的集团,考察了大小集团成员态度不同的原因,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第3章考察了赞成工会存在的论点、工会增长的理论与实践、封闭式工会等内容,并得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结论。第4章奥尔森运用书籍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如海因里希、埃米尔、乌戈、威克塞尔等所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书籍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其间也向读者介绍了约翰· 康芒斯、本特利、杜鲁门、拉瑟姆关于压力集团的理论。第6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自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来,现代经济学中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它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不予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公共选择理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扣住了“经济人”这个基本的行为假定,认为除了参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的人之外,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也受制与此,都有使自己行为最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公共选择理论不仅在经济学术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渗透到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中去。曼瑟尔・奥尔森在自己于哈佛大学所写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编著而成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集体行动的逻辑》。
1、集体行动的困境
在该书中,作为论证的假设前提还是每个人都是“自利人”,这和早期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的观点一致。从个人的理性主义出发,他推导出集体中的每个人在一致行动之前都会对行动的收益和成本进行分析,在集团特别是大集团中的成员特别容易作出行动的成本大于收益的判断,即个人行动的收益被分割给集团中的所有成员后,抵不上个人为之行动付出的个人成本。理性的经济人认为成本大于收益,做出行动是不明智的选择,而理性的做法就是自己不行动,而期待集团中的其他成员做出行动。别人行动,自己不行动而又分得集团行动成果的“一份羹”,这就是所谓“搭便车”现象。
那么,集团中的个人凭什么就认为自己不会行动,而集团中的其他成员会行动呢?如果依循着该书的分析,就会发现理性的个人行为最终所导致的是不合意的结果。
2、大集团与小集团
大集团是指那些拥有多数成员的集团,而小集团则指那些集团中只包含少数甚至两个成员的集团。做出大、小集团的区分是奥尔森有意的安排,通过观察和分析,他发现,那些大集团要获得集体行动的难度比小集团大,且随着集团规模的增加,集体行动的难度是递增的,集团所能提供的产品越远离最佳水平。例如,村庄里要修筑一条乡间小路,这条小路牵涉到沿路的所有人家,由于这条小路对这些人家是有益的,所以他们构成了所谓的集团,而这条乡间小路的长短与牵涉到的利益全体呈正相关关系,也即随着小路的加长,集团成员的数量就越多。很容易判断,如果这条路只和几户人家发生关系,那么要达成集体行动的目的,显然比这条路和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发生关系来得更加容易。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奥尔森给出了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达成协议的理由。
第一,集团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利益的份额就越小,有利于集团行动得到的报酬就越少,这样即使集团能获得定量的集团物品,其数量也是远远低于最优水平的。
第二,集团越大,任一个体或集团中成员的任何(绝对)小子集能获得的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他们从集团物品获得的收益就越不足以抵消他们提供哪怕是很小数量的集团所支出的成本;换句话说,集团越大,就越不可能出现可以帮助获得集体物品的寡头卖方垄断的相互作用。
第三,集团成员的数量越大,组织成本就越高,这样在获得任何集体物品前需要跨越的障碍就越大。而且很大的集团在没有强制或独立的外界激励的条件下,一般不会为自己提供哪怕是最小物品的集体物品。
除此之外,小集团中由于成员数少,所以彼此之间容易形成“面子”牵绊,如果有谁敢站出来说不负担集团费用的一部分,他就将受到集体的排斥,特别是在农村社会,那些破坏集体行动的个人会被排除在村庄的主流社会之外,成为村庄的边缘人物。而在大集团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成员众多使得人与人之间要产生相互牵制的效应不太可能,每个人都像是原子化的个人,那些破坏集体行动的个人失去有效地道德约束,他们做出破坏集体行动的行为便很少被人家发现,而且即使被发现了,其他人对他也无可奈何。
3、集体行动困境的例外
第一,如果有一些拥有巨大财富且富有慈善心的人存在,且不管他们在与不在这个集团中,如果他们足够慷慨,就不存在集体行动的困境。他们的慷慨免去了集团中其他成员的互相博弈,避免了他们做出利己的举动而破坏集体行动。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人很少,且他们能提供的集体物品是有限的,如他们能盖一座希望小学但我们却不能期望他为国家提供购买先进武器的费用。
第二,在生存条件受到威胁,人们头脑里普遍存在生存伦理时,这种意识形态能够变成一种有效的外在动力,推动人们做出集体行动。在人民公社时期,很多人面临饥饿死亡的威胁,这时人们将不再为眼前的一点利益愤愤不平,而是迅速行动起来,为避免因饥荒死去而奋斗。
第三,当集体物品对于集团中成员的意义或者价值不平衡时,集体行动可能会产生,这就是典型的“少数强迫多数”。例如,乡间小路要从5户人家的门口经过,其中有一户人家迫切希望有这条路,因为他每天要把蔬菜通过车辆运动到集市销售,破败的路使他的车难以行使,而其他4户人家因为没有相似的需求,所有路修不修对他们而言关系不大。在小路的修筑费用比较小,且修筑后的收益比较大时,集体行动就会产生且产生在第一户人家,因为小路的价值或意义在五户人家之间是不平衡的。
第四,当集体行动的收益很大时,人们“人数多多益善”的心理克服了“搭便车”的心理,从而产生一致的行动。“人数多多益善”的心理指的是在面临重大事件,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集团行动中,每增加一个成员行动的力量,行动结果的未知性就越小,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虽然“搭便车”可能会使事情成功,但是事件如此重大使得每个成员变得谨慎,负担的行动的实际成本比不行动的心理成本还大,则人们会自愿“不搭便车”。典型的例子是果征地纠纷中农民的团结。相反地,农民组成经济合作组织能否成功,就是未知数了。
4、选择性激励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奥尔森还带来了一个专有名词——“选择性激励”。它指的是为了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可以选择各种手段来促成大家的合作。选择性激励可以分为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两种。正向激励通过搭卖私人物品的方法,刺激集体成员为负担集体行动的成本作贡献。许多慈善机构的筹款活动都提供正向激励。例如,购买慈善演出的门票可以观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演出,慈善捐款可以获得赢取奖品的抽奖机会等,都是搭卖私人物品的行为。与此类似,美国劳联产联领袖组织工会运动得到的利益,主要在于他们个人所获得的政治权力和行政资源,与劳资谈判获得的直接利益反而关系不大。反向激励是惩罚“搭便车”的措施,常见的是禁止搭便车者享受集体行动的成果。许多国家的工会都将劳资谈判的范围限制在工会会员范围内,使非会员无法享受工会争取到的加薪和优惠待遇。
但是,即使存在选择性激励,奥尔森对集体行动也不是十足的乐观。他认为,集体行动在考虑成本问题面前大打折扣,这些成本包括激励个人加入集体行动队伍的信息成本、度量成本、奖惩制度的实施成本等,并且随着集团人数的增加,成本会随着增加,即成本是集团成员人数的递增函数。因此,小集团容易对选择性激励产生反应,当人数足够少时,成本就更微不足道了。
5、关于“国家”的解释
奥尔森在书中多处提到国家,首先他把国家也称为一种组织,只不过它是一种大型的组织,它同样也提供公共物品,为的是集团利益。为了提供公共物品,它需要它的成员缴纳税收。为了让大家缴纳税收,就需要有一种外在的力量来推动,那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通过类推,他认为所有的集团都存在和国家类似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集体行动的逻辑》有超过十种语言的译本,1993年获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把《集体行动的逻辑》、《同意的计算》(布坎南与塔洛克合著)和《民主的经济理论》(安东尼·唐斯著)三部作品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
《集体行动的逻辑》首版英文版于196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71年发行第二版。中译本于1995年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
曼瑟尔·奥尔森( Mancur Lloyd Olson),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1932年出生在美国北达科他州。1963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成为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年)、《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年第一版,1971年第二版)、《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年)、《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年)、《国家的兴衰》(1982年)和《权力与繁荣》(200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