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更新时间:2024-10-12 14:46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Integrated System)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发展历程

200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通工学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专业代码为:080615W。

2004年,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由080615W调整为080710T。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属于工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为:080710T。

培养目标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参考总学分一般为140~180学分。

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工学、理学学士学位。

(1)具有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类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应用与开发能力;具有系统的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或科研训练经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初步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理论或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参与相关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4)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具备电子信息领域中综合类实践、实验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以及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工程设计与分析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学科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设计或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科技论文写作基本能力。

(6)了解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保、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8)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9)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设置应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应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1)通识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40%左右。主要包括:①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②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③经济管理课程学分;④外语课程学分;⑤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学分;⑥创新创业课程学分;⑦体育课程学分。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分。

思想政治教育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工程问题的表述和恰当数学模型的选择当中,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2)专业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及专业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

(3)综合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10%左右。主要包括:①心理与健康教育;②学术、科技与创业活动;③文体活动;④跨专业选修课;⑤社会实践及自选活动等。

(4)总学分中,实践与实训教学学分(含课程实验折合学分)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各高校可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专业类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电子信息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创业、工程设计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理论课程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本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实际情况,开设融合专业发展与社会科学内容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

(一)学科与专业类基础知识

学科和专业类基础知识须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可参照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知识时,应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二)专业基础知识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应包括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与系统信息理论基础、信息网络、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半导体物理导论、半导体器件物理、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微电子技术导论、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射频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电子封装原理与技术、集成电路工艺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可靠性等。

实践教学

在电路类、信号类、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类、电磁场类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实验。

至少完成2个有一定规模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其中电子工艺实习必修、金工实习或其他相关实习可选)、专业相关的制作实习、生产实践等。

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予学生有效指导。选题应符合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般应结合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1)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教学需要,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5:1,每个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

(2)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35岁以下专任教师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2)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适当降低比例);实验教学须配备专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1)教师应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2)专业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并承担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教学工作。

(3)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本科毕业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物理学学科之一;②已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教学、科研工作5年以上;③已获得电子信息相关行业的国家或国际资质或认证。

(4)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能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参与学术交流,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所有专任教师均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5)教师应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6)教师应至少承担一门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或专业实习等,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必要指导。

设施资源

一、教学实验室

(1)具有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2)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近5年年均更新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0%,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3)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提倡一人一组,特殊情况下每组不超过2人;综合实验、大型仪器实验每组不超过4人,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独立操作能力。

(4)实验室应提供开放服务,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要求,提高设备利用率。

(5)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资料齐全。实验室建设有长远建设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既要注重专业基础实验,又要注重新方向、新技术的发展,还要结合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特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

(6)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管理、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有效利用、学生实验顺利进行。

二、实践基地

(1)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实习基地,能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设备使用时间,并设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指导。

(2)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3)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需要确定是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1)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献资料。

(2)具有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含电子图书)和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3)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完善的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电子阅览、参考咨询、文献复制等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与精品共享资源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

(4)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教学经费

(1)教学经费有保证,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新办专业应保证充足的专业开办经费,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近5年年均更新教学科研仪器总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有充足的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费,满足日常实验教学需求。

(3)已办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具有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教学计划的管理规定,具有定期修订培养方案的机制,一般每4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研讨和全面调整,修订工作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并综合考虑各方反馈意见和专业发展情况,确保专业培养定位和规格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并对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有分级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各高校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使反馈信息能有效用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定期开展由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使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及时用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

每年对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的成效和进一步改进措施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形成该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

(一)课程改革

按照CDIO大纲要求对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的能力这四个目标进行细化,建立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并以现行大纲为基础,找出差距,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课程改革。为确保改革切实可行,学院成立CDIO工程教育改革委员会,组织全院教师集体学习和研讨CDIO理念、CDIO培养大纲、教育框架和标准,明确今后的改革方向和主要任务。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CDIO模式是融于产业发展,并与产业发展同步的工程教育模式。切实实践该工程教育模式,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请有经验的工程师到校任课,派年轻的教师到企业中实习。定期举办CDIO研讨会,让教师参与讨论,让成功的教师分享其实践经验,以便其他教师学习借鉴。加强与集成电路产业紧密合作,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与企业共同建立适合本项目实施的案例库。

(三)专业方向课中进行CDIO课程实验,逐步推广

为使改革稳妥进行,也为今后全面推广CDIO模式提供经验。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选择几门专业方向试点课程进行初步探索,总结经验,逐步向其他课程推广。在教学方面实施探究式学习和主动实践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主动性。学院CDIO工程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教学委员会和试点课程任课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就试点课程的授课方式、效果、学生的反映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研讨和总结。

(四)改善评价体制,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考核

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试制度,实行考试方法多样化,考试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必须突破原来比较单一的模式,引入形式多样、灵活科学的考核手段。

(一)通过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工程能力

一是系统性与完备性:课程体系需要覆盖该专业全部的知识点,并且不同知识点之间应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完备性;二是交叉融合性: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三是课程的先进性: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出内容先进性并且能够体现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四是课程的实用性:面向企业需要开设实用性强的实践课程,使实践教学贯穿本科教学的全部环节。

(二)将集成电路设计EDA技术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采用EDA工具能实现对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计算机仿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这些软件进行演示,学生可利用相应软件解题、仿真、验证和设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更有效地掌握基本的电路仿真和分析方法。

(三)通过设计实践项目,实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相结合

首先,将常规不同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整合与优化,构建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认知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创新实验,重点突出各阶段的能力培养,形成层次分明、任务明确的实验教学体系:认知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其次,在设计实践项目时,在对IC行业设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分解出对应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再将知识点和能力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然后,设计出每学年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不同层级的实践项目的层层递进,从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培养,最终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最后,在课程实验和实践项目设计时,要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

(四)转化教师角色,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主动学习(教师不再是无所不知的知识传播者,而是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是解决问题的团队成员)。改变教师重学术轻实践的思想观念,通过鼓励教师加大申报应用型或工程类的项目的力度,加大与公司、研究所合作的力度等手段,全方位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五)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教育计划

学生培养应从单纯的高校教育转变为高校、企业和社会多方位培养,为此要借助IC企业的力量培养在校学生。高校与集成专业对应企业也积极开展课程规划和专业建设方面的合作,并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了互动、多赢的企业-教师-学生之间稳定的、可持续的三角关系。充分利用企业最真实的工程环境,让学生可以工程师的身份而不是实习生的身份进行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一)坚持本科教育的基础性

强调本科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完成本学科该专业的基础教育,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本学科正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学生未来的工作几乎不可能是“纯集成电路或集成系统化”,较宽的专业基础使学生适应能力更强,也有望在学科边缘开展创造性工作或深入到某个应用领域中开展工作。

(二)课程系统性、完备性

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从系统的设计思想、方法到集成电路设计与实现所需的一系列知识与能力。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基本理论与知识;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的设计原理、方法与技术,相关领域的集成电路应用知识。

(三)注重学科交叉专业融合

考虑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课程体系应该覆盖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主要知识点。

(四)课程整体性优化

对于基础类课程,主要强调理论基础知识和能力,同时尽量突显其应用价值或潜力;对于工程和应用基础类课程,特别强调对原理、方法、思路、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学习和融会贯通,杜绝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的不良现象。适当压缩课堂学时,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时间。保证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通过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和呼应,去掉重复内容;保证授课、自学、实践相结合;依靠课堂讲授技术的现代化,依靠选修课,广泛展示本学科的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

(五)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学生在本科阶段掌握的知识基本定型,但学生如何获取新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较强业务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还要求多个环节分工、配合,共同努力,包括大课讲授、课后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毕业设计等。此外,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为此,本计划设计了多个课程设计,均绑定在系列课程之后,实验内容一般为学生自主完成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六)从“精英”到“群英”

在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精英”教学由于受益面过小而受到来自公平与效率的拷问。这就要求制订培养方案时要突破高校普遍存在的创新人才培养受益面窄、关注“高峰”有余而“高原”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乏等问题。

(七)突出工程应用

本科教学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及企业的需要,某些课程的内容和实验内容设置应具有明显的工程特色。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应该面向企业需要多开设一些实用性及工程性强的课程,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课时和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可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及相关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就业方向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可以在高新技术企业、国防军工企业从事微电子工艺、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系统集成相关领域从事有关工程技术的研究、设计、技术开发、管理以及设备维护等工作;能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

开设院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