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5 16:35
雍国的开国君主为雍叔,为周文王姬昌第十二子、周武王姬发的异母弟。被封于雍(今河南焦作市一带,一说河南省沁阳县东北一带),建立雍国,为伯爵,称雍伯。
《元和姓纂·三钟》曰:“雍:文王十二子雍伯,受封于雍。在河内山阳。”
国都雍城,为古雍国故地,就是现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一带,原来是商朝方国小雍子国所在地,周武王灭商,将小雍子国一并灭亡,其地被周武王封赐给弟弟。
雍国之地是夏末商初黄河北边夏商文化交汇处,既是殷商王畿西部的田猎区,也是东周时期晋国东进黄河下游,与齐、楚两国争霸中原的战略要地,因此,在春秋中期的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9年),在晋、楚两国爆发“颖北之战”的前夕,雍国被晋国先行吞并,雍国之地成为晋军南下东进出击楚国、齐国的重要战略前沿。
雍国灭亡之后,在世代雍伯的裔孙中,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雍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雍氏正宗,是为河南雍氏。
据说,在雍国灭亡之时,雍伯衣着整齐,面色坦然,在晋军如林刀枪的面前仪态端庄、从容不迫地走出宫闱,晋军将士们在他的君王威仪下皆不禁震服,崇敬地向他施以军礼。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雍容”一词。
上古姞姓雍国,起源于陕西的雍山、雍水(雍河)。雍山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北。该山下有雍水。雍水东流经岐山、扶风、武功,会武水入渭河。此雍山、雍水,为姞姓雍部落的发源地。
在《广韵》中引《世本》记载:“雍父作舂,黄帝臣也”。在《玉编》中记载:“雍父作臼”。这个“雍父”,即姞姓的一支,为黄帝之后裔,在黄帝部落中担任重要职务。他发明臼、舂,从而增进了五谷的食用价值。“雍父”居住地被称为雍山、雍水,“雍父”的后裔在唐虞时代东迁河南。
原雍地后来演变成《禹贡》九州之一的雍州,可见雍部落在当时是颇为强大的。由于雍父居雍山、雍水,轩辕黄帝曾在此地郊祭天帝,并在此地住了三个月,后来秦迁都于雍,又设立“五畤”(畤,读zhì),成为秦、汉时代祭祀天帝的圣地。按《汉书·郊祀志》的解释:“祭五帝于雍畤,在山上四望,不见四方,故曰雍畤。”在《汉书·冯衍传》中记载云:“涉雍畤而逍遥兮,超洛阳而不返”。
姞姓雍部落东迁至河南后,曾居洛阳东北二十里处,该地地名因此叫“雍氏”,河南阳翟县东北有“雍氏城”。到夏王朝初年,姞姓雍国有部分族人迁居雍梁,后再迁雍丘(今河南杞县)。到商代初年,雍人已北迁至浚县,在该县西南的雍榆、雍水一带定居。在出土文物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雍国的记载。如:“勿于雍”(不要去雍);“雍臣”(雍君来朝拜商王);“于雍无灾”(去雍没有什么不吉利的);“于雍往”(出发到雍去);“田雍往来获鹿二”(商王到雍国去进行田猎活动,获得两只鹿),等等。这些甲骨文的内容都说明了,雍距离商不远,两者关系密切,来往频繁,雍国是商的臣属。另据史料记载,商王武丁还把他的儿子封在姞姓雍人所居之地,称为“子雍”,故地在河南沁阳县东北。周灭商时,姞姓雍国仍然与其亲族南燕、光国同时存在。
1974年12月,在陕西扶风县北桥村的雍水之滨,出土《伯吉父鼎》、《伯吉父簋》(簋,读guǐ,盛食物用的圆形、圈足器皿),为西周铜器文物,说明西周以后仍有姞姓族人居住于此地。在《伯吉父鼎》上铸有铭文云:“唯十又二月初吉,伯吉父作毅尊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又有同时代的铜器文物《善夫吉父鬲》(鬲,读lì,鼎的一种),其铭文为:“善夫吉父作京姬尊鬲,其子子孙孙永宝用。”善夫即膳夫,为周王掌管御厨的官,此“吉父”是国君吉伯之亲族,他娶了姬姓京国的女子为妻,所以就铸了个“尊鬲”,来表示庆贺和纪念,并留给“子子孙孙永宝用”。这些出土文物的铜器铭文说明了当时姞姓雍人也称为吉氏。
姞姓雍人的另一支,在周代于河南浚县之雍城所立之雍国,春秋中期为卫国所并,其后人在卫任大夫,其中部分后人又成为孔氏。当时卫国的孔悝、孔圉,就是姞姓后人。
“雍容”一词来历
古雍国故地,就是今河南省的焦作市、沁阳市一带地区,原来是商王朝时期的一个小雍子国所在之地,周武王灭殷商,小雍子国一并灭亡,其地被周武王封赐给弟弟。
雍国之地是夏末商初黄河北边夏商文化交汇处,既是殷商王畿西部的田猎区,也是东周时期晋国东进黄河下游,与齐、楚两国争霸中原的战略要地,因此,在春秋中期的周定王姬瑜八年(晋景公姬孺元年,楚庄王熊侣十六年,公元前599年),在晋、楚两国爆发“颖北之战”的前夕,雍国被晋国先行吞并,雍国之地成为晋军南下东进出击楚国、齐国的重要战略前沿。雍国灭亡之后,在世代雍伯的后裔子孙中,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雍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雍氏正宗,是为河南雍氏。
据说,在雍国灭亡之时,雍伯衣着整齐,面色坦然,在晋军如林刀枪的面前仪态端庄、从容不迫地走出宫闱,晋军将士们在他的君王威仪下皆不禁震服,崇敬地向他施以军礼。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雍容”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