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4 14:45
鸭脚茶(Tashiroea sinensis Diels)是野牡丹科、鸭脚茶属灌木植物。茎圆柱形,分枝多,小枝略四棱形,幼时被星状毛,以后无毛或被疏微柔毛。叶片坚纸质,披针形至卵形或椭圆形。聚伞花序,顶生,有花(5-)20朵;苞片早落;花萼钟状漏斗形;花瓣粉红色至紫色,长圆形;雄蕊4长4短;花药披针形,药隔下延呈短柄;子房半下位,卵状球形,顶端被微柔毛。蒴果近球形,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钟状漏斗形。
灌木,高60-100厘米;茎圆柱形,分枝多,小枝略四棱形,幼时被星状毛,以后无毛或被疏微柔毛。叶片坚纸质,披针形至卵形或椭圆形,顶端渐尖,钝,基部楔形或极钝,长5-11厘米,宽2-5厘米,稀长13厘米,宽6厘米,近全缘或具疏浅锯齿,5基出脉,幼时两面被星状毛,以后几无毛,叶面基出脉微凹,侧脉不明显,背面基出脉隆起,侧脉、细脉均不 明显;叶柄长5-16(-20)毫米,几无毛。
聚伞花序,顶生,有花(5-)20朵,长和宽4-6厘米,几无毛或节上被星状毛;苞片早落,花梗长5-8毫米,多少被微柔毛;花萼钟状漏斗形,长约6毫米,具四棱,有时多少被星状毛,裂片极浅,圆齿状,顶端点尖;花瓣粉红色至紫色,长圆形,顶端急尖,1侧偏斜,长约1厘米,宽6毫米;雄蕊4长4短,长者长约16毫米;花药披针形,长约1厘米,药隔下延呈短柄,短者长约1厘米,花药长约7毫米,基部具小瘤,药隔下延呈短距;子房半下位,卵状球形,顶端被微柔毛。蒴果近球形,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钟状漏斗形,具四棱,顶端平截,冠以宿存萼片,萼片有时被星状毛,长和直径约7毫米。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台湾。生于海拔400-1200米的山谷、山坡林下,荫湿的路边、沟旁草丛中或岩石积土上。忌强光;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适生于肥沃土壤,不耐干旱瘠薄。
鸭脚茶繁殖方式为播种。
鸭脚茶应于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淡红色蒴果出现块状灰色干斑时开始采集蒴果。然后阴干15-30天,将阴干的蒴果放在报纸或塑料布上,然后不断揉搓使种子从蒴果掉出。将处理好的种子进行密封保存,留待翌年播种。
鸭脚茶喜水肥,宜选择交通便利、排灌方便、湿润肥沃、保水保肥力好、质地疏松、排灌良好、呈中性含腐殖质多砂壤土。深翻土壤20-25厘米,晒白5-7天,然后做苗床。由于鸭脚茶种子极小,要精细整地,做到土壤保墒好,透性强,根层上虚下实,表土平、细、净和易于排涝抗旱。
苗床消毒时用50%多菌灵10克/平方米与干细土拌匀,在播种前将1/3药土撒在苗床上作垫土,将种子播在上面后,再将剩下的2/3药土作覆土。撒后在土壤表面适量洒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免过干产生药害。
鸭脚茶播种以3月中下旬为宜。以条播为好,可采用宽幅条播,行距20-30厘米,播种沟宽8-10厘米、深2厘米。播种时,将种子混草木灰或细土,均匀地撒播于苗床上,覆盖细土1厘米,并盖草淋水保湿。用种量以22.5-30.0千克/公顷为宜。
鸭脚茶一般20-25天可出苗,待幼苗大部分出土时,揭除盖草。并及时间苗和补苗,使苗木分布均匀。间苗分2-3次进行,选阴雨天实施,间掉弱小苗、病虫危害苗和过密苗,7月底结束,保留60万-75万株/公顷,间苗后及时浇水。若间掉的幼苗长势好,可带土移植,主要注意苗木根。加强肥水管理是培育壮苗的关键,幼苗生长初期保持苗圃地湿润。施肥以薄肥勤施为原则,并根据苗木的不同生长时期,施用腐熟的人粪尿或复合肥。幼苗期(4月中旬至6 月底)以氮肥为主,少量多次;速生期(7月初至9月初)以氮、磷肥为主,约15天施1次;木质化期(9月中旬至10月底)以磷、钾肥为主,约20天施1次。冬季追施堆肥或草木灰,追肥后培土。
由于鸭脚茶属耐阴植物,应避免苗床过干或过湿,应保持60-70%的土壤水分,同时保持30-40%的光照。因此,出苗揭草后及时遮阳,苗期宜用60-70%的遮阳网遮荫。
野外种植,应选择针、阔叶林下或林缘沟边疏松而含腐殖质多的土壤栽培为好。园林应选择郁密度在0.6-0.7的林下含腐殖质多的土壤种植。
按行株距60厘米×60厘米、穴规格20厘米×20厘米×20厘米进行整地,并回表土。
种植应在春季进行,选择苗高15厘米左右的苗木,每穴栽3株。要做到不窝根,回土要压实。种植后浇回根水。
应隔月松土除草1次。春、夏、秋季各追施人粪尿或复合肥1次,冬季追施堆肥或草木灰,追肥后进行培土。
全株、叶入药;味辛,性平,归肺经;主治感冒。
叶片光亮美观,夏季开粉红色花,是花、叶共赏的优良树种,可植于庭园、林下较阴湿处、水边和池畔观赏或作地被植物。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