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9 18:44
雨蛙为两栖纲蛙形目雨蛙科雨蛙属动物。雨蛙体形肥胖、皮肤光滑、头小体宽,整个身体呈三角形。它们的背部为绿色,腹部为淡黄色,体侧和股前后有黑斑。雄蛙有单咽下外声囊,常在雨天鸣叫,声音洪亮,远近可闻,所以称作雨蛙。
雨蛙脊椎动物,两栖纲,雨蛙科。小型蛙类。雌体长约4厘米,雄体长约3厘米。背面皮肤光滑呈绿色,腹面淡黄色,体侧及股前后具有黑斑。指、趾末端具有明显吸盘,趾间有蹼。雄蛙在咽下有单个外声囊,鸣时膨胀呈球状。第1指的基部有浅棕色指垫。白天伏在树根附近的石缝或洞穴内,夜晚栖息灌木上。以昆虫为食,捕食蚁类、椿象、象鼻虫、金龟子等。又称“中国雨蛙”。中国南方多省都有分布较雨蛙个体稍大的近亲种有华南雨蛙(Hula simplex),多产于中国海南省和广西、广东省。
图为中国雨蛙
雨蛙以昆虫为食,捕食蚁类、椿象、象鼻虫、金龟子等。白天伏在树根附近的石缝或洞穴内,夜晚栖息灌木上。雨蛙科的不少成员有很好的保护色,与环境混为一体,也有一些色彩鲜艳,最奇特的是美洲的红眼蛙,静止不动时只显露绿色,不易发现,行动时则显露出体侧鲜艳的颜色,以迷惑敌人。
在正常情况下,处于繁殖季节的雨蛙喜欢纵声歌唱。在产卵时,雌蛙会将卵集中产在池塘中某一片水域内。卵的直径约有1毫米。在环境不好的市区池塘、河滩附近生活的雨蛙极少歌唱。产卵时,雌蛙会将卵分散的产到适于卵孵化的各水域内。与郊区池塘中的单个产卵水域相比,市区单个产卵水域内的雨蛙卵总数平均多数百粒。但是,市区雨蛙卵的直径比郊区雨蛙卵小平均10%以上。这些现象反映出,当市区水质欠佳、食物较少、危险较多等因素出现时会迫使雨蛙改变繁殖习性,应对当前的环境。
在美洲种类最多;欧洲、亚洲、北非古北界种类少则只有雨蛙属。在亚洲大部分热带地区没有雨蛙(大洋洲的所谓雨蛙属称为雨浜蛙Litoria,被另列一科)。中国的雨蛙仅有9种,除山东、山西、安徽、 河南、 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
中南美的雨蛙形态、生态和产卵习性多样化:头部皮肤骨质化(可防御干旱);次在性陆栖或水栖;有的在叶腋处或树叶上产卵,卵泡被叶片裹着,有的在池内筑成泥窝之后产卵;雌蛙的背面皮肤在繁殖季节形成“育儿”场所,如有的背面皮肤褶叠成“囊袋”状(如囊蛙),后端留有孔隙卵在袋内生长发育,有的背周缘皮肤隆起形成浅碟状(如碟背蛙),用以盛卵,也有的使卵完全裸露贴在背上;卵的多少和孵出期、蝌蚪的形态和生态,皆因属种而异;有的属于直接发育类型,孵出时已完成变态。
中国各地常见有两种:①无斑雨蛙(Hyla arboreaimmaculata)。背部皮肤光滑,呈嫩绿色,体侧和腹面密布扁平白色的疣粒,多栖息于水边树上和草茎上,雄性有单个咽下外声囊,鸣声清亮。②中国雨蛙(H.chinensis)。体型小,色纯绿,形态似无斑雨蛙,但体侧有斑点,雄性有单个咽下外声囊。
中国的雨蛙体形较小。背面皮肤光滑,绿色(如华西雨蛙);多生活在灌丛、芦苇、高秆作物上,或塘边、稻田及其附近的杂草上。白天匍匐在叶片上,黄昏或黎明频繁活动。以蝽象、金龟子、叶甲虫、象鼻虫、蚁类等为食。常常1只雨蛙先叫几声,然后众蛙齐鸣,声音响亮,特别是在下雨以后。3月下旬或4月初出蛰。4~6月在静水域内产卵。卵径1~1.5毫米。数十粒或数百粒卵成为1团,粘附在水草上。蝌蚪尾鳍高而薄,上尾鳍一般自体背中部开始;5月下旬有的即已完成变态;9~10月开始冬眠。个体稍大的近亲种有华南雨蛙(Hula simplex),多产于我国海南省和广西、广东省。常栖息于水域附近草丛间或甘蔗地或竹林里。
2015年6月,陕西佛坪熊猫谷景区工作人员偶然拍到罕见的秦岭雨蛙。
日本树蟾,形体小,体长2~4.5公分,雄蛙比较小,通常4公分以下。头部从吻端到鼓膜后方有黑色眼罩,颞褶明显。皮肤光滑,身体背面绿色,但变化很大,也会呈现灰色或褐色调,有些个体背面有云状褐色斑纹,体侧没有黑斑。指、趾末端具有明显吸盘,趾间有蹼。雄蛙在咽下有单个外声囊,鸣时膨胀呈球状。第1指的基部有浅棕色指垫。白天伏在树根附近的石缝或洞穴内,夜晚栖息灌木上。以昆虫为食,捕食蚁类、椿象、象鼻虫、金龟子等。日本雨蛙的繁殖期在4~8月,此时雄蛙迁移到低海拔稻田、湿地等静止水域鸣叫,声音非常嘹亮,一次产卵约250~800粒。非繁殖期时,常在下雨之前鸣叫,是名符其实的雨蛙。
实验证明,雨蛙在防治水田病虫害方面作用巨大,对环保型农业大有帮助。
由于具有未消化就排泄的特征,雨蛙的食量特别大,除虫效果较好。实验场的研究人员将一只雨蛙和数百只吸吮稻穗汁液的黑尾叶蝉装在同一个直径15厘米、高10厘米的容器里。在5天的时间里,雨蛙每天吃50至70只黑尾叶蝉。
《中国药用动物志》中记载,华西雨蛙性涩、苦,凉。入心经。可活血止痛、活血生肌。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出血,外伤伤口久不愈合者。华西雨蛙全体,煎汤,5一10克,内服即可。
无斑雨蛙性苦,寒。肺经。可解毒杀虫。治疥癣湿疮,湿癣。可到中药店进行选购,适量, 涂敷患处即可。
大部分的雨蛙蝌蚪是用口部成列的角质齿刮食藻类为生,但如果水中正好有些蚯蚓、甲虫等小动物尸体,它们也会成群啃食。有些种类的蝌蚪没有角质齿,例如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则以过滤水中浮游生物为食。此外,艾氏树蛙蝌蚪是卵食性,母蛙会定期回来产卵喂食蝌蚪。而在食物不够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大蝌蚪吃小蝌蚪的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人工喂养,那么就给它们吃面包屑。如果是池塘里自然的,一般都是吃水中的浮游生物。蚊子的幼虫、浮游生物、鱼虫等等。中国的雨蛙体形较小。背面皮肤光滑,绿色(如华西雨蛙);多生活在灌丛、芦苇、高秆作物上,或塘边、稻田及其附近的杂草上。白天匍匐在叶片上,黄昏或黎明频繁活动。以蝽象、金龟子、叶甲虫、象鼻虫、蚁类等为食。常常1只雨蛙先叫几声,然后众蛙齐鸣,声音响亮,特别是在下雨以后。3月下旬或4月初出蛰。4~6月在静水域内产卵。卵径1~1.5毫米。数十粒或数百粒卵成为1团,粘附在水草上。蝌蚪尾鳍高而薄,上尾鳍一般自体背中部开始;5月下旬有的即已完成变态;9~10月开始冬眠。
2009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林东海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梁宋平教授等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合作从华西雨蛙皮肤分泌液中发现了基因编码的神经毒素。这是科学家首次从两栖动物中发现基因编码的神经毒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这种被命名为Anntoxin的毒素中含有60个氨基酸残基、拥有2个分子内二硫键、通过阻断河豚毒素敏感的钠通道发挥神经毒素活性。该毒素主要分布于华西雨蛙皮肤,其含量高达25微克/克皮肤湿组织。对昆虫、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具有很强的致死毒性。研究发现,Anntoxin与眼镜蛇毒来源的神经毒素有显著的结构同源性,也表现出了部分生物活性的相似性,而这些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暗示着动物毒素的一种可能的进化联系。
包括动物毒素、植物毒素、微生物毒素在内的生物毒素是指生物或微生物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或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其它生物物种有毒害作用并不可复制的化学物质,也称为天然毒素。随着对生物毒素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对于化学生物、化学生态学以及医学、药学等诸多生命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在多年研究中,已从鱼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以及无脊椎动物身上发现了大量的基因编码的神经毒素,却一直没有从两栖动物中发现基因编码的神经毒素。以前虽有关于两栖动物南美箭毒蛙的生物碱毒素的报道,但其不是由基因编码的,而此次发现的两栖动物神经毒素则为基因编码产物,具有可遗传性。该研究成果已正式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生物化学杂志》,并被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会科学作者作为亮点工作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