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兴山

更新时间:2024-06-14 13:51

雷兴山,男,汉族,1968年7月出生,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1993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历史学博士,教授,考古学家。

人物经历

1986年至1990年7月就读于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0年至1993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获硕士学位。

1998年至2002年12月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3年7月至2017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任教。

2017年7月至2021年1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23年7月,任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工作分工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审计处,联系特殊教育学院。

研究方向

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夏商周考古研究与田野考古教学,主持或参与过陕西周原遗址和周公庙遗址等大型都邑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其中7项田野工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项工作获“优秀田野工地奖”一等奖。专著《先周文化探索》获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参与多项重大课题项目,两次担任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所获荣誉

1.2016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

2.2013年,《先周文化探索》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3.七项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是全国获得该项殊荣最多者;2次获得国家田野考古最高奖“优秀田野工地奖”一等奖(金手铲奖),是获得该奖励次数最多者。

社会任职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代表论著

专著与考古报告:

1. 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科学出版社,2010年。

2. 种建荣主编,雷兴山、张亚炜副主编:《周原遗址东部边缘:2012年度田野考古报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3. 种建荣主编,林永昌、陈建立、雷兴山副主编:《邰城铸铁——陕西杨凌汉代铸铁遗址发掘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论文与简报:

1. 田仁孝、张天恩、雷兴山:《碾子坡类型刍论(摘要)》,《文博》1993年6期。

2. 李亚东、宋豫秦、雷兴山、韩建业:《试论豫东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与古农业形态》,《中原文物》1996年4期。

3. 琉璃河考古队(王鑫、柴晓明、雷兴山执笔):《琉璃河遗址1996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6期。

4. 雷兴山:《试论西周燕文化中的殷遗民文化因素》,《北京文博》1997年4期。

5. 雷兴山:《北京琉璃河遗址新出卜甲浅识》,《中国文物报》1997年4月10日。

6. 雷兴山:《花园庄遗址与河亶甲居相》,《中国文物报》1998年11月25日。

7. 田仁孝、张天恩、雷兴山:《碾子坡类型刍议》,《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编《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8. 雷兴山、宋豫秦:《< 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第五章 第三期遗存》,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驻马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科学出版社,1998年。

9. 宋豫秦、雷兴山:《< 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第六章 结语》,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驻马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科学出版社,1998年。

10. 雷兴山:《壹家堡一期文化性质辨析——有关混合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讨论》,《文物季刊》1999年1期。

11. 刘绪、雷兴山:《洹北花园庄遗址与河亶甲居相》,《文物世界》1999年4期。

12. 雷兴山:《对关中地区商文化的几点认识》,《考古与文物》2000年2期。

13. 雷兴山:《蔡家河、园子坪等遗址的发掘与碾子坡类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14.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张天恩、雷兴山、田仁孝执笔):《陕西麟游县蔡家河遗址龙山遗存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2000年6期。

15.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开封市文物工作队编著(雷兴山为主要执笔之一):《豫东杞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

16. 孙秉君、雷兴山:《周原遗址发掘又有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2年2月20日。

17. 彭燕彬、雷兴山、颜海英、吴玉新:《< 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 第一章第七节 有关国外早期文明兴衰的理论简论》,宋豫秦等著《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

18. 雷兴山:《先周文化的探索历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3年。

19. 周原考古队(徐天进、王占奎、付仲阳、雷兴山执笔):《1999年度周原遗址ⅠA1区及ⅣA1区发掘简报》,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20. 周原考古队(雷兴山、徐天进、王占奎、徐良高执笔):《2001年度周原遗址(王家嘴、贺家地点)发掘简报》,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21. 周原考古队(徐天进、孙秉君、雷兴山执笔):《2001年度周原遗址调查报告》,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22.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雷兴山、张天恩、田仁孝执笔):《陕西麟游县史家塬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4年4期。

23. 周原考古队(徐天进、雷兴山、孙庆伟、种建荣执笔):《2003年秋周原遗址(ⅣB2区与ⅣB3区)的发掘》,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24. 种建荣、雷兴山:《周公庙遗址甲骨坑H1发掘记》,《文博》2005年1期。

25. 种建荣、雷兴山:《周公庙遗址西周大墓与夯土围墙发现记》,《文博》2005年3期。

26. 雷兴山:《陕西省麟游县园子坪遗址商代遗存分析》,《考古与文物》2006年4期。

27. 雷兴山:《论周公庙遗址卜甲坑H45的期别与年代——兼论关中西部地区商周之际考古学文化分期的几点认识》,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28. 周原考古队(徐天进、孙庆伟、雷兴山、宋江宁执笔):《2003年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调查报告》,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29. 种建荣、张敏、雷兴山:《岐山孔头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性质初探》,《文博》2007年5期。

30. 种建荣、雷兴山:《先周文化铸铜遗存的确认及其意义》,《中国文物报》2007年11月30日。

31. 雷兴山:《周原遗址商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研究》,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6卷)》,文物出版社,2007年。

32. 雷兴山:《周原遗址刘家墓地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科学出版社,2008年。

33. 雷兴山:《西安袁家崖墓葬年代为西周说》,《华夏考古》2008年1期。

34. 种建荣、雷兴山:《岐山孔头沟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文博》2008年5期。

35. 雷兴山:《论新识的一种周系铸铜工具》,《中原文物》2008年6期。

36. 雷兴山:《周原遗址商时期遗存与先周文化关系辨析》,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7卷)》,文物出版社,2008年。

37. 种建荣、雷兴山:《周公庙遗址商周时期陶器分期研究》,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编《西部考古(第3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

38. 种建荣、雷兴山:《孔头沟遗址商末周初遗存与先周文化探索》,《考古与文物》2009年3期。

39. 雷兴山:《论周原遗址西周时期手工业者的居与葬——兼谈特殊器物在聚落结构研究中的作用》,《华夏考古》2009年4期。

40. 雷兴山:《由周原遗址陶文“周”论周”地与先周文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学术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

42. 种建荣、雷兴山:《周公庙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的理念与方法——2007~2008年度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获奖项目介绍》,《考古与文物》2010年2期。

43. 雷兴山、种建荣:《周原地区商周时期铸铜业刍论》,陈建立、刘煜主编《商周青铜器的陶范铸造技术研究》,文物出版社,2011年。

44. 周文丽、陈建立、雷兴山、徐天进、种建荣、王占奎:《周原遗址李家铸铜作坊出土冶铸遗物的分析》,陈建立、刘煜主编《商周青铜器的陶范铸造技术研究》,文物出版社,2011年。

45. 种建荣、雷兴山、郑红莉:《试论周原遗址新发现的空心砖》,《文博》2012年6期。

46. 林永昌、种建荣、雷兴山:《周公庙商周时期聚落动物资源利用初识》,《考古与文物》2013年3期。

47. 顾万发、雷兴山、张家强《东赵遗址:夏商周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中国文物报》2015年2月27日。

48. 林永昌、陈建立、种建荣、雷兴山、赵艺蓬、陈钢:《试论汉代关中地区铁器生产原料的来源与流通——邰城铸铁作坊出土铁遗物的冶金分析》,《考古与文物》2015年6期。

49. 王占奎、雷兴山、孙庆伟、宋江宁、李彦峰:《陕西周原遗址考古获重大收获》,《中国文物报》2016年1月29日。

50. 陈建立、张周瑜、种建荣、雷兴山:《西周时期周原地区出土镀锡技术及文化意义》,《南方文物》2016年1期。

51. 雷兴山、顾万发、张家强:《郑州东赵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理念与方法》,《黄河·黄土·黄种人》2016年10期。

52. 雷兴山:《论周原齐家制玦作坊的族徽与社会结构》,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10卷)》,文物出版社,2016年。

53. 林永昌、陈建立、种建荣、雷兴山:《论秦国铁器普及化与关中地区战国时期铁器流通模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3期。

54. 林永昌、郑婧、陈建立、种建荣、雷兴山:《西汉地方铸铁作坊的技术选择:以关中邰城作坊冶金陶瓷科技分析为例》,《南方文物》2017年2期。

55. 刘思然、陈建立、种建荣、雷兴山:《周原孔头沟遗址宋家墓地铜器的科学分析与研究》,《南方文物》2017年2期。

56. 种建荣、张天宇、陈钢、雷兴山:《宝鸡贾家崖遗址两周陶器分期研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莒县人民政府编《青铜器与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57. 雷兴山:《考古学的新使命》,《学习时报》2017年7月28日。

58. 雷兴山:《周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分区方法刍论》,何驽主编《李下蹊华——庆祝李伯谦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7年。

59. 种建荣、赵艺蓬、王洋、雷兴山:《邰城汉墓陶器分期研究——关中西汉墓葬分期新探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编《西部考古(第14辑)》,科学出版社,2017年。

60. 种建荣、张天宇、雷兴山:《晚商与西周时期墓道形制初识》,《江汉考古》2018年1期。

61. 种建荣、林永昌、雷兴山、陈建立、赵艺蓬、陈钢:《试论陶器生活遗存所见西汉铁器手工业作坊的性质——以邰城铸铁作坊为案例》,《考古与文物》2018年1期。

62. 周公庙考古队(种建荣、王占奎、雷兴山、徐天进执笔):《陕西凤翔劝读遗址2004年调查与试掘简报》,《文博》2018年3期。

63. 张家强、蔡宁、 雷兴山:《郑州西司马墓地结构与社会结构分析》,《华夏考古》2018年5期。

64. 种建荣、王洋、雷兴山:《< 邰城汉墓>第二章 综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凌区文物管理所编著《邰城汉墓》,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65. 种建荣、雷兴山、王洋:《< 邰城汉墓>第四章 邰城汉墓反映的西汉文化与社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凌区文物管理所编著《邰城汉墓》,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66. 雷兴山、蔡宁:《周原遗址黄堆墓地分析》,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12卷)》,文物出版社,2018年。

67. 蔡宁、雷兴山:《论曲阜鲁故城两种居葬形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曲阜市文物局编《保护与传承视野下的鲁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68. 雷兴山:《语言接触与考古背景——考古学家的角度》,汪锋主编《黉门对话 以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化为中心的跨学科视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

69. 周原考古队(李彦峰、宋江宁、雷兴山、陈钢执笔):《2015年周原遗址贺家北(ⅡC3区)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9年5期。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00, (2018): 88-101.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17, (2019): 117-132.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521, (2019): 66-74.

7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种建荣、郭士嘉、雷兴山执笔):《陕西岐山孔头沟遗址铸铜作坊发掘简报》,《南方文物》2019年3期。

74. 张家强、王源、雷兴山:《论郑州娘娘寨遗址墓葬特征与族属》,《中原文物》2019年6期。

75. 周原考古队(宋江宁、种建荣、雷兴山执笔):《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凤雏六号至十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20年8期。

76. 郭士嘉、种建荣、雷兴山:《孔头沟遗址铭文芯与西周铭文制作方法》,《江汉考古》2020年3期。

77. 刘一婷、 雷兴山:《商系墓葬用牲初探》,《考古》2020年3期。

78. 雷兴山、王洋:《田野发掘报告的编写理念与方法》,王巍、余西云主编《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I》,科学出版社,2020年。

Archaeometry 62, no. 1 (2020): 54-67.

80.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顾万发、雷兴山、张家强执笔):《郑州市高新区东赵遗址小城发掘简报》,《考古》2021年5期。

81. 郭士嘉、雷兴山、种建荣:《周原遗址西周“手工业园区”初探》,《南方文物》2021年2期。

82.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洋、种建荣、雷兴山、王占奎执笔):《陕西岐山县孔头沟遗址西周墓葬M10的发掘》,《考古》2021年9期。

83. 王洋、雷兴山:《论铜霝与陶霝》,《江汉考古》2021年6期。

84. 雷兴山、王一凡:《陕西、甘肃、河南西周封国遗存的发现与研究》,王巍主编《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85. 种建荣、雷兴山、王占奎、徐天进:《2004年度周公庙遗址祝家巷北地点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22年1期。

86.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洋、种建荣、雷兴山、王占奎执笔):《陕西岐山县孔头沟遗址西周墓葬M9的发掘》,《考古》2022年4期。

87. 蔡宁、种建荣、雷兴山:《周原齐家制玦作坊居葬关系与社会结构再探》,《考古与文物》2022年2期。

88. 李楠、何嘉宁、种建荣、吴小红、雷兴山:《陕西周公庙遗址08ⅢA2G2葬人现象探析》,《四川文物》2022年2期。

89. 蔡宁、种建荣、雷兴山:《陕西周原云塘制骨作坊“居葬合一”论》,《四川文物》2022年2期。

90. 韩蕙如、雷兴山:《陕西周原云塘夯土建筑F10形制及所属院落形态辨析》,《四川文物》2022年2期。

91. 雷兴山、王洋、种建荣:《西周殷遗民族属判断标准简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考古学研究(十三)——北京大学考古百年考古专业七十年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22年。

92. 种建荣、王洋、雷兴山:《孔头沟遗址西周墓地结构管窥》,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16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