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莫里亚

更新时间:2024-10-06 23:29

利莫里亚 (又译雷姆利亚),是19世纪英国地质学家菲力浦·斯科雷特提出的概念。他提出的利莫里亚位于古代印度马达加斯加之间的印度洋。8000万年前,这块大陆从海底突然崛起,在印度洋上形成东西3500公里、南北4700公里的大陆。利莫里亚大约在3000万年前开始沉没,到300万年前,完全沉没在印度洋里。

历史渊源

Lemuria翻译为“利莫里亚”或“雷姆利亚”。在板块移动说成熟之前,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和德国的动物学家根据马达加斯加印度尼西亚狐猴种群分布,推测出一个曾存在于印度洋上的大陆,并提出非洲南部与印度半岛之间是否存在过“地桥”——Lemuria大陆的问题。特殊哺乳类动物生息的马达加斯加岛、巨大陆角生活的阿尔达布拉群岛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群岛、拉克代夫群岛等等,从非洲南部一直延续到印度半岛南端之间,根据这个学说,南非东南亚的狐猴都来自Lemuria大陆。

大陆假说

德国生物学家恩勒斯特·海因里希·赫凯尔发现, 一种看似栗鼠与猿杂交的动物“雷姆尔”原来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但在远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马来半岛也能见到。据此,他断定,马达加斯加与印度之间的“地桥”直到新生代(哺乳类动物的时代)依然存在,而且,他还认为沉没的大陆很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对于利莫里亚大陆进行最系统探讨的是路易斯·斯潘斯(Lewis Spence,1874-1955)。他在《利莫里亚问题》的专著中提出了两个利莫里亚大陆的假说。其一是从印度洋横向延伸到太平洋;另一个是同样的起点从印度洋倾斜延伸到太平洋。他发现大洋洲民族在人类学上和地理上的分布是一致的。密克罗尼西亚分布着印度尼西亚人种,夏威夷、波利尼西亚新西兰分布着波利尼西亚人种;所罗门、斐济分布着美拉尼西亚人种。

他认为,这种分布意味着利莫里亚大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是由两块夹着狭窄海沟的陆地构成,一块陆地包含新喀里多尼亚苏门答腊岛等;另一块陆地包含夏威夷群岛新西兰岛萨摩亚群岛社会群岛等。斯潘斯指出古大陆的毁灭是由于地球内部剧烈变化引起的,利莫里亚大陆的原始居民是白种人,拥有高度发达的石器文明。众多岛屿上遗留下来的石建筑便是最好的说明。

利莫里亚大陆沉没后,这个民族经过亚洲,移居到欧洲,残留下来的人们在恶劣的条件下逐渐退化。此后,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的居民的祖先相继来到这里,与利莫里亚大陆的居民融合。

科学探讨

近代对利莫里亚存在的与否的讨论始于19世纪后半叶。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近代地貌学学科体系逐渐成熟,地质及地理工作者对地表形态、侵蚀与堆积作用,作了许多专门的调查和探讨,进行了大量的记述和解释性工作,于是地质学家们开始探讨非洲南部印度半岛之间是否存在过“地桥”——利莫里亚大陆的问题。

1887年奥地利史前地理学家梅尔希奥尔·纽马伊亚在其出版的著作《古代大陆》中描绘了佛罗纪(爬虫类时代中叶)的世界地图,指出在这张地图上,“巴西·埃塞俄比亚大陆”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马达加斯加半岛”。这表明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曾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威格纳(1880-1930)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大陆和海洋分别由质地不同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因此在很长一段地质年代里,大陆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断发生分离、结合,从而形成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状况。威格纳认为,在古生代,大陆是一个整体,名叫“潘加阿大陆”;中生代(恐龙时代)发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来临时,发生分裂。假如威格纳的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分离的陆地之间分布着不同的生物也就不难理解,“地桥”——利莫里亚大陆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