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泉庙

更新时间:2022-09-05 13:35

雹泉庙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2.1公里处,吉利河西畔,村域东西0.6公里,南北0.5公里,全村共有居民121户,人口398人,耕地面积587亩。村西有黄大公路通过,交通便利。

行政区划

人文历史

据传,明末,泊里红石村的陈辉和塔山店子村的刘玉迁此立村,因村里有一雹泉庙,故名雹泉庙村

在庙门口处有两棵四人合围的“植物活化石”——银杏树,传说,当年乾隆私访到此,曾亲笔题匾“歇马亭”。

村里除陈、刘两姓居民外,还有张、李、郭、程等少数居民。

经济

雹泉庙村以农业和小手工业为主,旧社会因土地贫瘠、生产工具落后、耕作方式原始,人民生活较为困苦。

解放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土地质量,并兴建扬水站等水利工程,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发展迅速,2001年,该村响应党的号召,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上肉鸡养殖大棚3处,发展特种养殖户4家,筹建美国“红提”葡萄园86亩,并发展了养蚕业。

全村年总收入200万元以上,2004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

为提高村民素质,该村成立了普法夜校,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争创平安村庄,村民互敬互助,村风村貌日新月异,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地理位置

雹泉庙位于山东省庆云县县城北8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李姓定居,取名李双全。因该地一带常有雹灾。在明代,修一座雹泉庙,庙宇整齐壮观,周围方圆约30余米。

供奉雹泉爷,两侧有风、闪、雷、雨等神像。并立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庙会。远近赶会烧香的人很多,因而“雹泉庙”逐渐代替李双全。1929年,此庙被扒。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韩庙乡雹泉庙村

韩庙乡雹泉庙村位于燕韩公路沿线,燕韩公路和赵韩公路交叉处,乡政府南邻800米。该村经济繁荣,有大型集贸市场,西侧有经济开发区,包括大型粮食购销中心、建材供销处、饭店、超市、美发美容中心等多种经营项目,对韩庙乡经济繁荣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该村村民特别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王玉华考入清华大学——韩庙乡唯一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生,之后,该村大学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居韩庙乡首位。

该村特别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村民孝敬老人,邻里和睦,互相帮助,村风文明,从60年代初在村支书赵玉森的带领下就成为韩庙乡先进模范村,之后村支书赵玉华又领导全村成为“县乡红旗单位”,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全村和村支书赵春胜的共同努力下,建设各项文明,积极进取,现被评为“济南市文明村”。

该村在08年8月底开始对全村街道扩建整理,在村支书赵春胜的带动下,村民们不懈的努力,工程历时4个多月,终于完工!村貌焕然一新!

该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实现小康而不懈奋斗!

历史文物

简介

雹泉村西端的神山子(1946年因在山上安葬烈士而改名英雄山)脚下,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庙内古木参天,清泉碧透,楼台亭阁,错落有致,极其雄伟壮丽,它就是闻名遐迩的雹泉庙,原名叫“膏润庙”。

关于雹泉庙的历史演变,很少文字记载,大多是老人们的零星记忆和民间传说。

传说

第一种传说:主神李左车是秦汉时安丘雹泉村人,曾辅佐赵国,被封为广武君。

赵王歇因不听李左车之计而被韩信所灭,李左车归附韩信,做了韩信的幕僚,韩信用其策,取得了燕齐之地。

在刘邦与项羽九里山交战中,李左车设十面埋伏阵,使项羽四面受敌,兵败自刎,楚军瓦解。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封李左车为阴灵侯(唐王李世民改封为灵沛侯)。

因为李左车有兴汉奇功,使生灵免遭涂炭,后人感念他的功德,兴建庙堂祭祀他,他便成了大庙的主神,四时享祭。

第二种传说:李左车在汉王朝任职期间,施政仁慈,清廉自重,80岁还乡,仍爱民如子,深受群众爱戴。有一时期,南方数省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直到第三年六月才下了一场好雨,但已过农时,唯有荞麦还可播种,可是老百姓没有种子,万分焦急。

当此危难之际,一位白发老翁不辞劳苦来到江南,跑遍受旱各省,向农民赊下了大量荞麦种子。

人们欣喜若狂,问他何方人士,如何报答。他说:“我叫李左车,山东安丘雹泉村人,等你们的日子过好了,再谢我不迟。”以后数年,江南数省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人们不远千里,纷纷赶到雹泉村答谢救命恩人,不想李左车已经谢世。

于是江南百姓踊跃集资,联合江北安丘、诸城、昌乐等地民众,修建了膏润庙,将李左车供奉起来,称他为雹泉爷,或尊他为雹神。

第三种传说:雹泉爷爷出生在雹泉村,人们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幼年丧父母,家境贫困,随兄嫂度日。

一天,他拾柴到了村西,用镢头刨树根时,泉水突然喷涌而出,大有淹没村庄造成水灾之势,他便一屁股坐在泉眼上,一动不动,堵住了泉眼,避免了水患,他却死在那里。

人们为了纪念他,称他“李坐池”,时间久了,讹传为“李左车”。

后来,人们又盖了庙宇,塑了他的像,让他四时享祭,成了神灵。

他也经常化解冰雹,普降甘霖,让庄稼丰收,使人们过着美好的日子。

发展历史

雹泉庙建于何时,无史料记载,大约是在汉代,以后又扩建或重建。有一句民间谚语:“唐王重修不记楸。”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庙修成之后,文武官员路过此地都要下轿下马。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凯旋归来,路过此庙没有下轿,谁知天气突变,下起冰雹。

冰雹直向唐王的轿里打,唐王命轿掉头转向,然而风向随之而变,没处躲避。

唐王赶紧下轿,拜祭雹神之后,风雹才平息下来,唐王随即降旨重修此庙。此时庙内原有的一棵楸树已经挺拔苍劲,不计年载了。

这种说法,虽然不能说明此庙初建的准确时间,但可以说明它是建于唐朝之前,是一座十分古老的庙宇。

建筑特点

雹泉庙的建筑规模宏大,南北长约193米,东西宽约36米,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大庙建筑物由南向北沿中轴线排列,依次是前楼、将军殿、天坛、大殿、北楼,另有东西两廊房、钟鼓楼和马棚、道士居室等。此庙在兵燹战乱中逐渐破败,最后在“文革十年动乱”中被彻底拆除,片瓦全无。现根据有关资料和老人们的记忆,作简要介绍。

前楼又叫南阁子,高10.4米,分上下两层,底层是用巨大的石灰岩砌成的拱型建筑,酷似城门洞,高大而坚固,东西走向,向西直通神山子。中间向北贯通,是庙的正门,向北正冲将军殿。南阁子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庙门,都是砖瓦门楼,油漆木门。阁子底部拱门的对联是:“飞冰击破奸邪胆,霹雳震碎恶人心。”阁子上层三间为木质结构,有明柱、隔扇。门上对联是:“膏流世界三千阔,润洒由旬数万多。”内有雹泉爷爷木像和雹泉娘娘塑像,木像座下设有机关,用手一按木像膝盖,木像立即站立起来。室内墙壁上画有《李左车九里山诱敌图》等壁画。

大庙正门上的对联是:“飞冰打奸臣贼子,甘露济志士仁人。”南阁子东侧便是安丘八大景观之一的珍珠泉,泉水喷涌而出,清澈见底,白色气泡如串串珍珠泛出水面,窸窣作响,状如珍珠,酷似冰雹,故名雹泉。如果捧起啜饮,顿觉甘冽清爽,沁人心脾。大门往北,便是一座石桥,桥有石雕护栏,桥下是一汪鱼池,池水清澈,亦有“珍珠”泛起,金色鲤鱼漫游其中,各色金鱼尾随其后,许多香客和善男信女,带来吃的东西,如馍馍、水饺、点心、水果,扔进池内喂鱼。附近的人们就用笊篱之类的工具把这些食品捞起晾干后食用。水池两边有火池(香炉),上刻对联:“金炉不断千年火,玉钵长明万盏灯。”

跨过石桥,便是仪门,穿过仪门数步,就到了“将军殿”。殿中是过厅间,前后有石质明柱八根。殿内塑有“颖考叔”和“子都”站班二神像,高约3米,十分威武。内壁画有“哼哈”二将等各路神将。殿前石头明柱上对联是:“相当年慷慨谈兵直服无双国士,看今朝武英侍立端凭此二将军。”殿后明柱对联为:“殿接厅堂千古封侯崇祀典,门排剑戟一班将佐耀神威。”

将军殿两侧是“钟楼”和“鼓楼”,钟楼内有巨钟,鼓楼内有大鼓。巨钟高1米多,直径也1米有余,重一吨多,晨钟暮鼓,声震四方。殿西有庙堂数间,内有道士居住。钟鼓楼侧各有马棚两间,内塑马夫二人。 将军殿后面是明朝成化八年建造的天坛。天坛顶盖由四根巨石方柱“擎起”,木质穹顶,共有264根“挑齿”,色彩鲜艳,斗拱飞檐,极其精巧。天坛正面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六月飞冰十五国奸邪落胆,三时霖雨千万家善信逢春。”盖顶下面正中是正方形青石拱台,台面光滑如镜,可摆放香案和供品。天坛四角数步以外,四棵古柏挺拔矗立,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天坛东西两侧各有廊房3间,东廊房大门对联是:“人间万恶淫为首,世上百行孝当先。”里面有惩恶扬善的泥塑群像,内有阎罗君、小鬼、诸神塑像以及实物造型,房内墙壁上绘有与对联含义吻合的连环画图,内容是用旧传说或警句格言,劝诫人们改恶从善、孝敬父母、恪守妇道等等。西廊房大门对联是:“冥冥内赏罚无私,默默中是非有定。”里边塑有秦桧夫妇泥像,二人被吊在梁头,武士怒目而视,呈持弩射杀的姿势。

天坛后面是大殿3间,殿前明柱上刻着对联是:“须知今日雷霆主,原是当年义烈人。”内有暖阁,里边有雹神李左车铜像,还有诸神塑像作为陪衬,暖阁前有翁仲2人为站班大将,暖阁东西两边有行云布雨站神10个,高达3米多,头大如斗。大殿内东山墙壁画有李左车出巡图,画为龙拉辇,李左车坐其上,前面是金瓜钺斧朝天镫,“肃静”、“回避”牌4面,还有标枪、对子马与黄罗伞、早朝銮驾的执事,前呼后应,威武雄壮。雹泉庙最北边是后楼,3间2层,高大宽敞,雕梁画栋,是雹泉爷爷的寝宫,内有雹泉爷爷神像和十美女画像。北楼的建筑艺术很高:斜山转角琉璃瓦,哈巴狗子钢叉兽,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北楼前面有槐树两棵,枝繁叶茂,因此大门对联书为:“双树如此今昔会,层楼不染玉梯尘。”

大庙内的碑碣甚多,最早的是西汉年间阴灵侯功德碑和唐王重修大庙碑。其后有元代的“至元碑”,明代成化八年修建的天坛碑,弘治六年重修大池的吊桥碑、廉泉碑,清代雍正二年和嘉庆十三年重修的大殿和两廊房碑。还有顺治碑、乾隆碑、道光碑等。最晚的是民国二年重修的将军殿碑和民国十二年重修的南阁子碑。在天坛东北方向不远的青石碑,是明朝弘治六年赐进士出身、前刑部郎中、西蜀人赵鹤龄所立。碑文是一首七律诗,题为《廉泉》,诗曰:“路过渠丘苦热侵,雹泉喜见一泓深。观澜手拍圆珠涌,声清真听七弦音。源洁可磨三尺刃,祷旱心虔甘澍临。几回欲挽献天子,大地田畴遍作霖。”这首诗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珍珠泉的美妙奇观,也赞颂了庙神的神奇功力。

大庙附近还有许多建筑,有“义学学堂”,有“百子庙”(传说文王百子),有“十大名医庙。”

庙会

2001年,雹泉村附近的各界群众,又发起倡议,筹集资金,在原来大庙庙址上,修建了李左车纪念馆,供游人参观。纪念馆包括大殿、南阁子和雹泉桥三项主体工程,虽然没有当年大庙的雄伟气势,却可以寄托雹泉人对“雹泉爷爷”李左车的缕缕情思。

雹泉庙会,也就是香火会,一年之中有三次:农历的四月十四日至十九日一次;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一次;九月十四日至十九日一次。庙会同时也是山会,山会是大型交易会,牛马驴骡等大牲畜往往在山会上交易,方圆数百里,不少人来参加香火会。

雹泉庙主神李左车(雹泉爷爷)的生日是农历六月二十七日,所以六月的这次庙会格外隆重。每逢庙会,都由神棚管理香火费用,雹泉街及附近的乡绅、财主、铺号等都要出资,有的群众也拿钱、出物。六月的庙会最重要,一般扎戏台,连唱三至五天大戏(京剧)。四乡的道士都来帮忙,有时多达30余名,有的协助念经,有的协助收受祭品和接待香客,应酬宾朋。

在庙会的捐助者中,有不少“香客”,但主要是“许愿”的:有的因病,有的乞求儿女,有的祈求平安。“愿”有大小,有许愿唱大戏的,有许愿做斋饭的,有许愿给神像换衣服鞋帽的,有许愿重塑神像的,最大的“愿”是重修庙宇殿堂。大多数人不是还愿,只是为了敬神而做善事“行好”,他们或弄些酒菜馍馍、点心水果,或多交些“经钱”,或多捐些香纸箔锞等等。戏台一般扎在庙前场地上,坐南向北,装饰鲜艳。戏台上的楹联大都是固定的联语,一幅是:“雹不为灾,赖呵护之神功,化成和风细雨;泉珍献瑞,祝绵延之圣寿,同此源远流长。”一幅是:“玉茗与金花并献,见几多士女迎神,欣逢荷月廿七日;紫云共白雪齐歌,听此处工商按谱,雅似梨园三百人。”横幅为:“圣寿无疆。”联中既有敬神之诚意,也有颂圣之真心。戏台旁有说书的、卖艺的,还有做买卖的,各种赌局极其火爆,各色食品琳琅满目,香气四溢。六月天时常遇上下雨,但人们的兴致不减,大戏一般照常唱下去。

六月二十七日是庙祭之日,祭品十分丰盛,猪头三牲,丰盛的席面,道士大声念经,善男信女焚香烧纸叩拜诸神。正晌午时,鞭炮齐鸣,九响大炮(无子生铁炮)声震四方,地动山摇,庙祭达到高潮。男女老幼纷至沓来,摩肩接踵,熙来攘去,欢呼雀跃,热闹非凡。

雹泉庙已经在动乱中破败,被夷为平地,雹泉庙会早已不再大规模地举行。但是雹泉山会却从未间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雹泉山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