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泉

更新时间:2024-08-02 13:36

霍泉,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霍山太岳山主峰)脚下,因在广胜寺区域内,也称广胜寺泉。黄河支流汾河下游流域泉群。霍泉岩溶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直接入渗补给,其次为变质岩裂隙水侧向补给,在东部边缘局部有碎屑岩裂隙水侧向补给。泉域面积 1272平方公里,泉水出露比较集中,于南北长57米、东西宽16米的方池内,泉水由池周围坡积层涌出。多年平均流量为4.03米/秒,动态稳定。霍泉泉水水质良好,是洪洞县重要的水源地。早在唐代贞观年间,霍泉水就被用来浇灌洪洞、赵城两县的农田。为开发利用及解决用水纠纷、礼拜水神,泉周边建有海场、分水亭、碑亭、水神庙等,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和灌溉水源。

位置境域

泉水出露

霍泉,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霍山山广胜寺下寺旁,属于下降泉,为洪洞县境内最大泉流,也是山西省的大泉流之一。泉眼108处,较大的20余处。泉水出露比较集中,于南北长57米、东西宽16米的方池内,泉水由池周围坡积层涌出。

泉域边界

霍泉泉域西界由北向南可分为3段。由胡家沟至圪同一带受霍山大断层影响。碳酸盐岩含水层与下盘石炭二叠系碎屑岩相接,为弱透水边界;圪同至耗子里一带,碳酸盐岩含水层与第四系砂砾石、亚砂土夹砾石相接。为中等透水边界;由耗子里至灵石后鼓嫣一带岩溶含水层与前寒武系变质岩接触,构成相对隔水边界。

东界及东南界以奥陶系顶板埋深800米~1000米等深线为界,距古县城北1公里钻孔,“奥灰”埋深826米,岩溶发育,钻孔自然流量达3012立方米/秒。静止水位标高685.74米。高出地表8米以上。“奥灰”埋深1000米等深线为相对滞水边界,由北到南自马背—李元—古县城东一苏堡为界。

南界为东西向展布的大断层,落差大于500米,两侧含水层与非含水层对接,水力联系微弱,可视为相对阻水边界。由东到西有苏堡—胡家沟。

北界由东向西自后悔沟一沁源花坡一段,因河底向斜翘起端将区域隔水层抬高。构成霍泉与洪山泉域边界。花坡至马背一段因花坡断层两盘大部岩溶含水层与隔水层对接,视为相对隔水边界。以上划分泉域面积1272平方公里,其中碳酸盐岩裸露面积664平方公里,碎屑岩面积为608平方公里,变质岩局部出露。

水文特征

多年(1956~1990年)平均流量为4.03米/秒,动态稳定。1958年扩泉后,建有长155米、宽3米、深6米~7米的截流槽,槽沟内大小泉共108个,泉水多年平均流量为3.91米/秒,出露标高581.6米。均自东侧山边奥陶系灰岩裂隙中溢出,属岩溶上升泉。霍泉平均流量:1950~1960年为4.42立方米/秒,1972~1984年为3.61立方米/秒。1995~2005年为3.28立方米/秒,有减少趋势。霍泉泉水水质良好,属HC03·SO4-Ca·Mg型水,总硬度354.6毫克/升,矿化度536毫克/升,水温4℃。

据多年观察记录,平均流量4.5立方米/秒,最大4.9立方米/秒(1952年),最小仅3.26立方米/秒(1975年)。历年平均来水量1.1亿立方米/年,最大1.569亿立方米/年,最小1.02亿立方米/年。来水的季节变化与当地降水有关。1958年3月测定为4.014立方米/秒,同年9月5.27立方米/秒,流量高峰略落后于降水高峰。由于该泉过流能力强,奥陶系灰岩厚度大,年际变化比较小。自观测以来一直在4.5立方米/秒左右。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周围农村对地下水的超采,以及煤矿的开发、截留和散渗量增多,平均流量已趋减少。

地质地貌

泉域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东部为霍山基岩山区。西麓为临汾盆地。山区最高峰标高为2530米,最低标高为600米。山脊呈马鞍状起伏,东坡为沁水煤田盆地,西坡为断裂带,与临汾盆地相接,构造侵蚀切割严重。山区河流均为间歇性支流河流,东侧支流汇入沁河,西侧支流汇入汾河。主要支流有:洪安涧河位于泉域南部,发源于古县龙岩寺山下,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古阳镇、下冶、古县碎屑岩区,折向西流,注入汾河,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区内多年降水量为400毫米~600毫米,一般为500毫米;山区高于盆地,降水量多集中于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70%。泉域多年平均气温为12℃。

按《山西板内构造单位区划》,该泉域位于山西台隆晋东南坳褶带太岳隆起。泉域内构造比较复杂,主要有SN,NE,NW和近EW向4组。其中以SN向霍山断褶带规模最大,北端翘起,南端倾伏,对泉域地下水起有重要控制作用。霍山西正断层位于霍山西侧,走向NNE。倾向NW,倾角650~700,断距1000米~2000米,沿山麓西侧,经灵石峪口、军寨一线,止于广胜寺,向南断距逐步变小,为100米~200米,延展长约60公里,为霍山西部与临汾盆地分界线,为泉域岩溶地下水由北向南的主径流带。

在霍泉附近SN,NE,NW和EW向4组断层互相交汇和切割,特别是蒿子原正断层和苏堡南正断层对岩溶地下水南流起到相对阻水作用;霍山西正断层对岩溶地下水西流有控阻作用,东部碎屑岩隔水层对岩溶水东流有控阻作用,致使北部岩溶水和裂隙水在广胜寺一带汇集溢出成为霍泉,可以认为霍泉属于构造侵蚀切割泉。

补给方式

霍泉岩溶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直接入渗补给,其次为变质岩裂隙水侧向补给,在东部边缘局部有碎屑岩裂隙水侧向补给。霍山泉域碳酸盐岩裸露面积664平方公里,浅埋区200平方公里。共计降水补给量为4.568立方米/秒。另外东部碎屑岩侧向补给量约0.21立方米/秒,则总补量为4.778立方米/秒。泉域地下水流向主要受地质构造的控制,总体自北向南流:局部潜流向西和东南。岩溶水的排泄主要是霍泉,其次是潜入临汾盆地和东南部碎屑岩,第三是泉域深井开采。

治理开发

城市供水

洪洞县城供水工程。由太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以广胜寺霍泉为水源地,供水量扩大到1.95万吨/天。工程规划从广胜寺至县城铺设一条长17.8公里的直径500毫米的球墨铸铁管道,并在广胜寺镇东安村建水厂一座,内设1500立方米调压蓄水池两座。工程总投资2460万元,1500万元专项贷款于2000年7月28日到位。2000年10月8日正式动工。2001年11月20日霍泉至县城主管线铺设完毕,并进行了竣工剪彩。2002年3月,城市配水管网改造拉开序幕,涉及用水户1万余户,用水单位170家。县委、县政府为此发布了《关于城市配水管网改造的通告》,至2002年底,共铺设配水管网51公里,改造了26个居民区的配水管网,改造户4873户。

引水灌溉

县域水利事业起源较早。据广胜寺下寺水神庙碑文记载,唐代就利用泉水灌田。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开挖的南、北霍渠,灌溉着原洪洞、赵城36村4.11万亩土地。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旧的水利制度,成立了霍泉渠水利管理委员会,先后对南北二霍渠进行了工程维修、改建和扩建,并新开挖了东风渠,在泉源引水浇灌着霍泉灌区和南垣灌区的24余万亩土地,使霍泉泉水管理走上了正规化、规范化轨道。

霍泉北干渠,原名“北霍渠”,全长14.28公里,下有三支、四支、六支、七支、八支5条支渠,全长22.9公里,有20条干斗渠,全长60.5公里,共计有建筑物191件。由泉源(海池)引水七分(发水量总数的比例)向北浇灌广胜寺、明姜、赵城、南王、圣王等5个乡镇,67个村,灌溉面积5.0231万亩。

霍泉南干渠,又名“南霍渠”,旧时渠口宽6尺九寸,得水三分,又称“三分渠”。灌溉着原赵城县道觉等4村,洪洞县曹生等9村0.69万亩土地。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领导下,为充分利用水利资源,提高渠线高程,扩大灌溉面积,扩建了南干渠(即虎头山工程),全长18公里,下有支渠两条,长13.109公里,斗渠25条,建筑物127件,通过扩建、改建、配套完整了工程输水体系,保证了大面积灌溉。霍泉南干渠流经道觉、东湾、三条沟、王子庄、石沟、东周壁等8个村庄,灌溉着广胜寺、苏堡、城关3个乡镇的21个村庄,受益面积2.6928万亩。

东风渠(霍泉新南干渠),是从霍泉引水,流向东南注入曲亭水库的地下输水暗道。兴建这项工程目的主要是充分利用水源,解决南垣有地缺水的矛盾,同时解决霍泉南干三支灌溉用水和县化肥厂用水以及沿线8处电灌用水矛盾。1975年3月18日破土动工,1979年12月1日通水受益。使霍泉余水输入曲亭水库,解决南垣十多万亩土地灌溉用水。该渠全长19.2公里,暗道占9300。渠道为矩形,渠宽2.4米,高2.3米,渠道纵坡1/2700,过水量4立方米/秒。总投资587.8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21.5万元,地方财政拨款46万元,地方自筹20.3万元,山西焦化厂投资100万元。该渠道途经广胜寺、苏堡、曲亭3个乡镇的8个村庄,跨越炭窑沟、石姑姑河、富裕沟、洞峪沟、火石沟、三条沟、二条沟、汾西沟、洪安河、黄腰沟、屯儿沟等11条大小沟涧,穿过虎头山等4座山。工程有倒虹吸3座,土洞19个,石洞3个,涵洞6座,石拱渡槽和薄壳渡槽6座。

水力发电

为充分利用水利资源,1955年春,山西省水利厅、晋南专署、霍泉水委会共同勘测霍泉水利资源,选址在明姜镇师屯村,拟建装机48千瓦发电机一台的小型水电站。机电设备及线路工程造价5万元,由省水利厅投资。明姜电站于1955年9月25日破土动工,是年12月1日建成发电,省、地、县有关领导参加剪彩庆典。这是山西省第一座小型水利发电站,电给洪洞农村带来了光明,农民群众称之为幸福之光,希望之光。

历史文化

早在唐代贞观年间,霍泉水就被用来浇灌洪洞、赵城两县的农田。但是伴随而来的是争水斗殴。《山西通志》记载:“洪赵争水,岁久,至二县不相婚嫁。”广胜寺分水亭现存碑文《霍泉分水铁栅记》记载:“霍麓出泉,溉田千顷。唐贞观间,分南北二渠,赵城十之七,洪洞十之三。因分水不均,屡争屡讼。雍正三年乙巳夏,创制铁栅,分为十洞,界以墙,南三北七,秋九月起工,四年丙午春告竣,水均民悦。”这就是广胜寺洪三赵七分水亭的真实历史。但是在晋南一带,却广为流传着一个油锅捞铜钱分水的故事,传说当时赵城县一个年轻的勇敢小伙,飞快地把手伸进油烟翻滚的油锅,捞出七枚铜钱,从此霍泉分水赵七洪三。好汉庙供奉的就是传说中这位为赵城人民争得七分水的英雄好汉。

出于古代对天地万物的自然崇拜,霍泉也被尊为霍泉神,并封明应王。并在霍泉旁建水神庙,作为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水神庙明应王殿内四壁绘有近二百平米的元代壁画,尤以南壁东一幅戏剧壁画著称于世,被人们誉为广胜寺文物的第三绝,它是已知中国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水神庙的明应王殿四壁满布元代壁画,总面积约216.88平方米。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由王彦达、赵国祥等人绘制壁画。壁画内容丰富多彩,除神话故事外,还涉及园林村舍、市井街巷及各式人物,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均高。农历三月十八传说是水神的生日,每逢这一天都要在此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3天会期,广胜寺山上山下、水神庙前、霍泉之畔车马盈门,人山人海,还在水神庙前院过洞门上的戏台演戏酬神助兴,明应王殿中戏剧壁画描绘当是真实场面。

霍泉作为水利设施和附属建设一起,得以开发,属属洪洞县广胜寺景区(4A)景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