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塔

更新时间:2024-10-01 21:44

青云塔是万年县境内的景点,景区全天开放。

发展历史

历史记载

万年旧志载,万斛峰属火星,致使县城(今青云镇)常遭火灾,故建塔以镇之,塔级7级,高9丈,八卦形,每方宽8尺,塔砖青灰,每块重25斤,坚实牢固。青云塔巍然屹立,使万斛峰更加显观出奇峰绝壁,参天插云,有古诗描述青云塔:“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文革”期间塔基被盗空,岌岌可危;塔顶由于长期受风雨侵蚀而倒塌,存6级。

1983年省文物处拔款1万元修复,2006年县政府拔款进行了第二次修复。

历史传说

相传建塔之前,所有万年县令、知事因种种原因,政局动荡,皆未能任期届满便纷纷落马,道光庚子年(1840年)邑人刘燮伦为万年县令,此人博学多才,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且颇懂阴阳地理之术,时年恰逢万年火灾、水患连年不断,百姓麻风病(大麦风病)流行,政局也极不稳定,常有油嘴光棍滋扰生事,县令忧心如焚。一日,偶登万斛峰,发现万斛峰周围群山环抱,恰似囊中藏锥、人人都想出头的“出头峰”,遂讨教高明地仙,为镇灾驱邪,当年便于峰顶建造一塔,名斛峰塔。与一般塔不同的是,它没有金脚、银脚,塔底却撒满了大麦、油菜,取“镇住大麻风、油嘴光棍永世不得翻身”之意。果然,自建塔之后,水灾、水患被镇,麻风病被扼,政令畅通,政局稳定,而后斛峰塔又被人们称为“宝塔”。且拜塔之人甚众,历年商贾拜塔财源广布,仕徒拜塔则官运亨通,百姓遂求美好心愿,几无闪失。斛峰塔聚“青云直上”一身灵气,加之塔身青云环绕,故后又称“青云塔”。

游览之名士

“绝岭上行谁不爱。”万斛峰为何亦名文笔峰?其含意是,这里地灵人杰,群贤绵至,是历代名人和文人酷爱圣地。宋、元、明、清四朝,均有不少各层次的官方人员和学者名流云集此峰观光,挥毫泼墨,著书、立说、赋诗、作画。

①南宋礼部侍郎李伯玉归隐此峰编写的《斛峰集》,形成千古流传的历史篇章。

②元朝御史(后升礼部尚书)李思衍(李伯玉之侄,余干县下院村李家桥人。即今万年青云镇史桥村人。字昌翁,一字克昌,号两山)曾赋诗赞李伯玉退隐,诗云《万斛峰》:“持囊簪笏紫宵间,声价高于万斛山。绝岭上行谁不爱,急流中退古来难。人言进步必有相,我道知几好丐闲。若也买田清颖上,幅巾便是进贤冠。”

③明正德七年,即1512年,户部尚书陈金(字汝砺,湖北应城人)总制军务,前来江西万年镇剿王浩八起义而失策,被朝廷召返。他返回京城之前,登此峰写下了《万斛峰高眺》诗一首:“万斛峰头望万年,万春山势更遒然,地灵人杰由来事,一洗尘气启后贤”(尘气,是他对王浩八起义军的贬词。)

④明正德十四年,万年县令白绣(字文仲,广西临桂县举人)吟诗《万斛峰偶题》:“万斛峰头望眼开,浮云飞开又飞来。十年灯火浑闲梦,百里烟花愧菲才。印厘公余封野马,斗城春暖长青苔。可怜千载桃源洞,白骨黄昏盎草来。”

⑤明代万年籍时名诗人吴孔佑(字文徵,田家庄人,今万年齐埠乡田家人)诗云《万斛松风》:“郭西一瞻仰,万斛插云微。古刹迹犹在,前贤(指伯玉)名不违。”

⑥明代地方乡贤文人方起龙(字易谷,万年甫田人)吟诗《万斛松风》:“萃嵂松峦势薄天,风涛常自拂苍烟。于于声振峰头籁,谡谡音和涧里泉。顿逊杯前陈广乐,羲皇枕畔奏虞弦。闲来独步禅天下,余韵犹传伯玉贤。”(羲皇,指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的代表人物伏羲氏

⑦清康熙二十一年,万年县令张励知(山西泽州人)仰伯玉为官清正,敢于上疏罢黜贵戚大臣的高尚气节,以“万斛松风”之名的题词赞颂李伯玉

⑧清代从省外远道而来此游历的大文人(南海人,清嘉庆已未年进士)张业南登达此峰观光时浮想联翩,欣然挥笔,题诗《万斛松风》曰:“来从万斛插云间,古刹无僧昼掩关。日千松风发清籁,半空翔鹤却知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