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记

更新时间:2023-08-30 17:48

《青城山记》是唐代杜光庭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青城山记

神州之内有名山,五岳列于五方。《山海经》所谓五岳各领名山三百六十,凡一千八百。有神仙洞室,福地灵墟,显于仙经,载于方志。其山皆上应列宿,傍系星官。上帝俾正神所居,以司善恶,邦国祥沴,咸所主焉。亦犹太山为角宿之根,咸池为方城之险,嶓冢应于井络,魁首属于井陉者也。

自方圆肇基,融结定位,众山波蜀,以镇一隅。则蜀之山近江源者,通谓之“岷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绝。青城乃第一峰也。按《汉书》及传记,言岷山之下,沃野有蹲鸱焉。《灵宝经》亦云,地出美芋,名曰“蹲鸱”。阚骃《十三郡记》称蜀郡西尽岷山。《华阳国志》称蜀郡北接岷山。斯则青城、峨眉,为坤维之巨镇也。岷山导江,但导其流,非谓江源出于岷山矣。《福地记》云:“青城山高三千六百丈,周回五千里,有甘露芝草,天池醴泉。”《玉匮经》云:“黄帝封为五岳丈人,乃岳渎之上司,尊仙之崇秩。一月之内,群岳再朝。六时洒泉,以代晷漏。一名赤城山,一名“青城都”,一名“天国山”,亦为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对之西北,在岷山之南,群峰掩映,牙相连接,灵仙所宅,祥异甚多。任豫《益州记》云:“岗峦岩,连亘千里,上有仙都。《地理志》云:“西徼之外,江水所出,天彭青城,连峰下绝。”李膺记云:“入山七里,至赤石城,有羊马台三师坛。上五里至瀑布水涧,二百步有二石梯。有一石笋,高三丈。过二石门,绝崖数百丈,下起常道观。高峰下有水,六时洒落。东北有二石室,名‘龙宫’,可容百馀人。从龙宫过至石室,名‘龙桥’。又有一梯,洞穴深浅,莫知所极。西北有石室,宛然见存。又有黄帝坛石天地,上圆下方,阔一丈二尺,有十二角。观东有石日月,各阔五尺,厚一尺二寸,相对。柱上乌兔烁炜,方圆磅礴可睹焉。”《五岳真形图》云:“洞天所在之处,其下别有日月,分精以照。”其中龙桥处二山相去二百馀步,其峰危竦相对。桥在峰首,其桥中半渐渐促小,可六寸,长一丈五尺。两边悬崖,俯临不测。山傍有誓石,天师张道陵与鬼兵为誓,朱笔画山,青崖中绝。今崄断石并丹色,阔二十丈,深六七丈,望之然。《福地记》曰:“青城山有赤石如鹿形,今誓石多有如野兽之状者。”又云:“天师居赤城崖舍中,即今石室也。”观北上十馀里,有亭台孤耸,独秀霞表,名曰“轩辕台”,下望诸山,如蚁垤焉。连抱之树,有若荠也。此台非得仙之人,不可居之。观前有灵灯,斋日必见,或五或三,亦无定数。常因元宗皇帝敕道士王仙卿就黄帝坛修醮,其灯遍山。僖宗皇帝幸蜀之年,山中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神灯千馀,辉灼林表。

其山逸士高人,多所憩息。葛稚川《神仙传》云:“仙人李阿,朝游成都市,暮宿青城山。”宋大明中,道士杨超远、秀才费元规,亦居此山。唐有逸士冯廓、王仙柯,于此修道,皆有感降。玉真公主,肃宗之姑也,筑室丈人观西,尝诣天下道门使萧邈字元裕受三洞秘法箓,游谒五岳,寓止山中,就拜灵峰于宝室洞前,有仙云五色元鹤翔舞焉。此山前号“青城峰”,后名“大面山”,其实一耳。同体异名,犹岱之天台,亦谓之“桐柏”也。东北临皂水,西南亘平川,西枕黑溪,北拒洄水。洄水今在蕃界。大面之顶,去平地七十二里,为兹山之主,非常人所到。灵禽异兽,奇花仙草,靡不有焉。其上琼楼仙室,金阙玉堂,得道之人,造之乃见,非凡俗所窥也。有七十二小洞,应七十二候。有八洞,应八节。第一太乙洞,第二九仙宝室洞,第三娑罗洞,第四高台玉室洞,第五麻姑洞,第六宝园洞,第七圣母洞,亦名“圣主洞”,第八都督洞,亦应八卦,以通八水。其中五大洞,上应五星之宫,乃五行五常所化也。瑶林宝树,金沙玉田,水清而甘,草灵而秀。《上清记》云:“神仙王方平,领仙士万五千人,以镇兹山。”又云:“洪崖真人隐居其内。”昔甯封先生栖于北岩之上,黄帝师焉,请问三一之道。先生曰:“吾闻天真皇人被太上敕,近在峨眉达三一之源,可师而问之也。”因以《龙𫏋经》授黄帝。黄帝受之,能策云龙以游八极。乃筑台其上,拜甯君为五岳丈人,使川岳百神,清都受事。乃入峨眉北岩,受皇人三一之道,周旋海岳,车辙存焉。又有得道仙民,游散未受职者,分居诸洞之中。绝峰之顶,烟云常覆之,每日晴霁,才六七度。四面山峰,各有名字,载于图经矣。

作者简介

杜光庭(850--933)字宾至,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寓居处州缙云(今属浙江)。懿宗时应举不第,入天台山为道士。僖宗至蜀,召为内供奉,出入禁中,充麟德殿文章应制。王建据蜀建国,任光庭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进户部侍郎。后主王衍以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后归隐青城山,自号东瀛子。著有《谏书》、《广成集》、《录异记》等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