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更新时间:2024-10-29 17:42

青岛市(Qingdao),山东省辖地级市,简称“青”,别名“岛城”“琴岛”,为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全市总面积为1129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全市辖7个区、代管3个县级市。截至2023年末,青岛市常住人口1037.15万人。

历史沿革

历史上,青岛辖域归属几经变化。新石器时代即有文明出现,属东夷部族。在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青岛辖域属莱夷之地,西周时代,属夷国,春秋初期分别为介国、夷国、莱国等的属地。春秋中期齐灭莱,青岛辖域开始通过齐国的统治归流于周,战国时期,青岛辖域大部归于齐之即墨邑管辖。越王勾践灭吴后舍会稽而徙都琅琊,后越国败于楚国,今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带属楚国

时,青岛辖域西部属全国48郡之琅琊郡,北部属胶东郡。

西汉时期,青岛辖域大致属胶东国、琅琊郡,现市区大部为不其县辖域。汉景帝刘启先后立其子刘彻、刘寄为胶东王,都城设在即墨。东汉光武帝时徙封大司徒阳都侯伏湛为不其侯。

三国时期,青岛地域属魏国青州,其中胶州湾东岸的不其等县属东莱郡,西部的黔陬、壮武等县属城阳郡。

西晋时,胶州湾东岸属青州长广郡、西岸属青州城阳郡,即墨县属北海国。

十六国时期,青岛地域隶属关系多变,大致先后分别属于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系青州和徐州辖域。

南朝时,青岛地域大部属青州长广郡、北海郡、高密郡。

北朝北魏时,青岛地域以大沽河为界,东部大都属光州长广郡、西部大都属青州高密郡。

北齐北周时,胶州湾东岸属光州长广郡、东莱郡,西岸属胶州高密郡、平昌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胶西县(原黔陬县)和琅琊县,均属密州;同年重建即墨县于今址,属莱州,不其县撤并于即墨。隋朝时平度为长广县,仁寿元年(601年),改称胶水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将州一级改为郡,青岛地域属高密、东莱二郡。

唐代,青岛地域分属河南道莱州(东莱郡)和密州(高密郡)。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胶西县撤并入高密县。

五代十国时期,青岛地域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仍为河南道莱州密州管辖范围。

北宋时,青岛地域属京东东路莱州(胶水县、即墨县)、密州(胶西县)。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复置胶西县,属密州。

金朝势力南下后,域内各地被金所占,仍分属山东东路莱州和密州管辖。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设胶州,辖胶西、即墨(至元二年撤即墨并入掖县和胶水县)、高密三县。元朝时,青岛地域主要属益都路胶州、莱州。

明朝时期,青岛地域主要属山东莱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撤销胶西县,改置胶州,辖即墨等二县,属莱州府。自明朝初年,明廷先后在青岛地域设立即墨营、灵山卫(下辖胶州所、夏河寨所等)、鳌山卫(下辖雄崖所、浮山所等)等卫所。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撤胶水县改置平度州,与胶州、即墨县均属莱州府。

清朝时期,青岛地域大部属山东承宜布政使司莱州府之胶州、平度州。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胶澳,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租借青岛后,以打造远东“模范殖民地”为目标,大规模投资经营建设青岛,先后建设了青岛港胶济铁路,建设了青岛城区,使青岛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就超越了已开埠37年的烟台,成为山东第一大商埠;同时,德国还通过胶济铁路和青岛港把整个山东纳入德国的势力范围。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胶澳。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京政府收回胶澳,辟为商埠,其行政区域与德胶澳租界地相同。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称青岛市。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胶东抗日根据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解放后,改属山东省辖市。

1981年,青岛市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4年4月,青岛市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1986年10月15日,青岛市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4年2月,青岛市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市之一。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全市总面积为11293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青岛西海岸新区、城阳、即墨等七区)为5226平方千米,胶州、平度、莱西等三市为6067平方千米。

气候

青岛市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据1898年以来100余年气象资料查考,市区年平均气温12.7℃,极端高气温38.9℃(2002年7月15日),极端低气温-16.9℃(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日最高气温高于30℃的日数,年平均为11.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5℃的日数,年平均为22天。

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57%、21%、5%。年降水量最多为1272.7毫米(1911年),最少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变率为62%。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年平均气压为1008.6百帕。年平均风速为5.2米/秒,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月份相对湿度最高,为89%;12月份最低,为68%。青岛海雾多、频,年平均浓雾51.3天、轻雾108.2天。 

2024年9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30.3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37.4毫米(55.2%),比2023年同期偏少61.7毫米(67.1%)。与历年同期相比,各区(市)均偏少,市区、平度、莱西偏少7成以上,崂山、城阳偏少6成以上,即墨偏少4成以上,胶州、西海岸偏少3成以上。

截至2024年9月末,202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812.3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200.6毫米(32.8%),比2023年同期偏多210.6毫米(35.0%),列1952年有水文统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第11位。与历年同期相比,各区(市)均偏多,即墨、西海岸、城阳、平度、莱西偏多3成以上,胶州、崂山偏多2成以上,市区偏多1成以上。

地质

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区域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出露十分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区域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自第三纪以来,区域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地形地貌

青岛市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下同)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沙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青岛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米,平度市境内诸山及莱西市部分山峰均属之)。南部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橛山(海拔595.1米)等组成的胶南山群。市区的山岭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岛山(海拔128.5米)、信号山(海拔99米)、伏龙山(海拔86米)、贮水山(海拔80.6米)等。

水文水利

青岛市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河流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等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包括主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和南胶莱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招远市阜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岛市,经莱西市、平度市、即墨区、胶州市和城阳区,至胶州市南码头村入海。干流全长179.9千米,流域面积6131.3平方千米(含南胶莱河流域1500平方千米),是胶东半岛最大水系。大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61亿立方米。该河20世纪70年代前,径流季节性较强,夏季洪水暴涨,常年有水;之后,除汛期外,中、下游已断流。北胶莱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胶莱河及诸支流,在青岛境内的主要支流有泽河、龙王河、现河和白沙河,总流域面积1914.0平方千米。北胶莱河发源于平度市蓼兰镇姚家村分水岭北麓,沿平度市与昌邑市边界北去,于平度市新河镇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莱州湾。干流全长100千米,流域面积3978.6平方千米。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5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4千克/立方米。沿海诸河流水系:指独流入海的河流,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戈庄河、白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青岛地区地表水完全受大气降水控制,除小部分渗入地下,大部分以河流汇集出现于地面。全市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72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河流41条。河流受地形制约,长度较短,均属季风雨源型河流,绝大多数河流向南汇流注入胶州湾或直接流入市辖区域所邻接的黄海,只有北胶莱河向北注入渤海的莱州湾。在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中,大沽河(青岛市境内段)、胶莱河、桃源河、流浩河、现河等少数河流属平原型河道,其余大多位于山丘区,属季节性河流。多年平均汛期为6—9月,其径流量占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63.6%—88.3%,最大径流一般出现于7、8月,多年平均7—8月径流量占平均年径流量的46.8%—74.9%,枯水期(10月至次年5月)径流量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1.7%—36.4%。

2023 年末,全市23座大中型水库(不包括棘洪滩水库)蓄水量为4.212亿立方米,与上年末蓄水量5.783亿立方米相比减少1.571亿立方米。其中产芝、尹府两座大型水库2023年末蓄水量为2.192 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2.771亿立方米减少0.5788亿立方米;中型水库2023年末蓄水量为2.02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3.011亿立方米减少0.9911亿立方米。

土壤

概况: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分类系统,青岛市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等5个土类。

棕壤:面积49.37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59.8%。是全市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土壤发育程度受地形部位影响,由高到低依次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等3个土属。棕壤性土因地形部位高、坡度大、土层薄、侵蚀重、肥力低,多为林、牧业用;棕壤和潮棕壤是青岛市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土壤。

砂姜黑土:面积17.6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1.42%。主要分布在莱西市南部、平度市西南部、即墨区西北部、胶州市北部浅平洼地上。该类土壤土层深厚,土质偏粘,表土轻壤至重壤,物理性状较差,水气热状况不够协调,速效养分低。

潮土:面积14.4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7.55%。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五沽河、胶莱河下游的沿河平地。因距河道远近不同,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差异较大。近海地带常受海盐影响形成盐化潮土,土壤肥力和利用方向差异较大。

褐土:面积约6400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77%。零星分布在平度市、莱西市、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石灰岩残丘中上部。

盐土:面积约3700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44%。分布在各滨海低地和滨海滩地。

海洋

青岛市海域面积约1.22万平方千米;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905.2千米,其中大陆岸线782.3千米,大陆岸线占山东省岸线的1/4强。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面积大于0.5平方千米的海湾,自北而南分布着丁字湾、栲栳湾、盐水湾(又称横门湾)、崂山湾(又称北湾)、小岛湾、王哥庄湾、青山湾、腰岛湾、太清宫口、流清河湾、崂山口、沙子口湾、麦岛湾、浮山湾、太平湾、汇泉湾、前海湾(又称栈桥湾)、胶州湾、唐岛湾、灵山湾、利根湾和古镇口、斋堂湾、董家口湾、沐官岛湾等。胶州湾内又有海西湾(包括小叉湾、薛家岛湾)、黄岛前湾、红岛湾、女姑口、沧口湾等49个海湾。

青岛海区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滩涂广阔,水质肥沃,是多种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场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胶州湾、崂山湾及丁字湾口水域营养盐含量高,补充源充足,异样菌量比大陆架区或大洋区高出数倍乃至数千倍,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尤其是胶州湾一带泥沙底质岸段,是发展贝类、藻类养殖的优良海区。

根据2013年10月全国海岛地名普查结果、2013年12月《山东省海岛保护规划》、2016年5月《青岛市海岛保护规划》公布的海岛数量,青岛市海岛总数为120个,其中有居民海岛7个、无居民海岛113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无居民海岛67个)。海岛总面积15.04平方千米,其中有居民海岛10.97平方千米、无居民海岛4.07平方千米。海岛岸线总长约122.9千米,其中有居民海岛47.9千米、无居民海岛75.0千米。灵山岛为青岛市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海岛。

青岛属正规半日潮港,每个太阴日(24小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平均潮差为2.8米左右,大潮差发生于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后2~3天。8月份潮位比1月份潮位一般高出0.5米。中国以青岛验潮站观测的平均潮位作为“黄海平均海水面”,其高度在青岛观象山国家水准原点下72.289米。中国自1957年起,大陆国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为零点起算。 

自然资源

青岛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南部,总面积1129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水量687.5毫米(1956~2016年)。2023 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633.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71.48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偏少7.9%。2023 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4.0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7.69亿立方米(1956~2016年)偏少20.5%。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1.1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613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量4.643亿立方米。

青岛市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建筑材料是优势,黄金前景很好。截至2019年,青岛市发现有用矿3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种,探明矿产地23处,矿床或矿化点200多处。其中石墨、大理石、花岗石探明储量占山东省第一位,滑石占第二位、膨润土、沸石、萤石、重晶石也名列前茅。 

花岗石资源极为丰富,大小矿产地共有34处,主要分布于小珠山和崂山地区。此类资源以崂山阶段花岗岩为主,往往构成大、中型矿床,所产花岗石结构均一,刚柔适度,色调美观,没有或少有色斑,其中宥上等石材和石料。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著名建筑就曾来角崂山花岗岩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石远景储量约2000万立方米,已探明储量911.8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平度大泽山、莱西等地,以平度大理石为最著名。其次是胶南。黄金矿已探明储量2吨,保有储量为1.805吨,远景储量7吨。在平度和莱西有两条成矿带。铜铁锌(化)点区内仅有1处,位于胶南县薛家庄乡小土石、桃林报屋顶变质杂岩变形域纵轴地段。出露岩性有混合花岗岩、混合岩、混合质变粒岩及石英二长岩。铁矿(化)点区内铁矿化点有多处,分布于胶南县薛家庄乡石灰山—山柴庄、黄岛区小夼、竹岔岛及崂山区双石屋、金家岭等地。

截止2020年,青岛市共有湿地面积13.6万公顷,其中:市南区现有湿地5块877.67公顷,类型为近海与海岸湿地;市北区现有湿地5块4988.22公顷,类型为近海与海岸湿地(2块)4876.99公顷、河流湿地(3块)111.23公顷;李沧区现有湿地2块120.73公顷,类型为河流湿地。

青岛市风能资源丰富。据测定有效风能密度为240.3瓦/平方米,有效风能年平均时间达6485小时。光能资源也较好,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0千焦/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50.7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8%。

植物

青岛市植物种类丰富繁茂,是同纬度地区植物种类最多、组成植被建群种最多的地区。有植物资源种类152科654属1237种与变种(不含温室栽培种及花卉栽培类型)。原生木本植物区系有66科136属332种,分别占山东省木本植物区系科、属、种总数的93%、84%和80.2%。

动物

青岛市在脊椎动物地理分布区划上属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由于受暖温带海洋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潮湿,植被生长良好,适宜动物栖息繁衍,但大型野生兽类较少。现代野生脊椎动物以小型动物为多见,已没有大型猛兽或大型草食兽。根据1999年的全市普查结果,陆生野生动物有429种,其中哺乳类17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7种。哺乳类动物有松鼠科、仓鼠科、鼠科、兔科、犬科、鼬科、蝙蝠科、猬科等;两栖类有蛙科、蟾蜍科、盘舌蟾科、姬蛙科等;爬行类有蜥蜴科、游蛇科、蝰科、乌龟、鳖等。属于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66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52种。特殊动物有白沙河产的仙胎鱼。区内野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大致可归纳为森林昆虫和农业昆虫。驯养动物主要有牛、马、羊、猪、狗等家畜和鸡、鸭、鹅等家禽。

青岛市鸟类资源丰富。截至2018年底,青岛境内记录到野生鸟类21目71科398种,占全国鸟类种类数量的28%,占山东省鸟类种类数量的91%。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如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金雕、中华秋沙鸭等;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8种,如大天鹅、鸳鸯、灰鹤、燕隼、长耳鸮等。青岛地区鸟类按照栖息地类型主要分为游禽、涉禽、陆禽、猛禽、攀禽及鸣禽等六大生态类型。

青岛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该地区特色海洋生物包括海带、紫菜、黄花鱼、鲍鱼和海龟。青岛沿海盛产的鱼类,包括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兰圆鲹、沙丁鱼、虾蟹类,包括虾、毛虾、青虾、鹰爪虾、贝类,比如鲍鱼、蛏、蚶、牡蛎、西施舌等品类的海洋生物,以及青岛沿海偶尔可见的海龟,如绿海龟,已经被列入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在海洋保护区内受到保护。

自然灾害

青岛濒临黄海,地形复杂多样,受海洋和大陆气候的影响,天气灾害较为频繁,主要有热带气旋、风暴潮、暴雨、干旱、大雾、洪涝、大风、雷暴、寒潮与低温冻害等。 2019年,青岛市遭受了干旱、台风、浒苔等自然灾害,全市受灾人口11.7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070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约16363.60公顷,灾害给城市运行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自然资源

海洋资源

青岛市海区港湾众多,是多种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场所;胶州湾崂山湾丁字湾口水域营养盐含量高,补充源充足,异样菌量比大陆架区或大洋区高出数倍乃至数千倍,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尤其是胶州湾一带泥沙底质岸段,是发展贝类、藻类养殖的优良海区。该海区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经济无脊椎动物潮间带藻类等资源。

风能资源

青岛市的风能资源据测定有效风能密度为240.3瓦/平方米,有效风能年平均时间达6485小时。光能资源也较好,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50.7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8%。

植物资源

青岛市特有的四大珍稀植物:青岛老鹳草青岛薹草胶州卫矛青岛百合

青岛地区植物种类丰富繁茂,是同纬度地区植物种类最多、组成植被建群种最多的地区。有植物资源种类152科654属1237种与变种(不含温室栽培种及花卉栽培类型)。原生木本植物区系共有66科136属332种,分别占山东省木本植物区系科、属、种总数的93%、84%和80.2%。

动物资源

青岛市在脊椎动物地理分布区划上属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由于受暖温带海洋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潮湿,植被生长良好,适宜动物栖息繁衍,但大型野生兽类较少。现代野生脊椎动物以小型动物为多见,已没有大型猛兽或大型草食兽。根据1999年的全市普查结果,陆生野生动物有429种,其中哺乳类17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7种。哺乳类动物有松鼠科仓鼠科鼠科、兔科、犬科、鼬科、蝙蝠科、猬科等;两栖类有蛙科、蟾蜍科、盘舌蟾科、姬蛙科等;爬行类有蜥蜴科、游蛇科、蝰科、乌龟、鳖等。属于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66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52种。特殊动物有白沙河产的仙胎鱼。区内野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大致可归纳为森林昆虫和农业昆虫。驯养动物主要有牛、马、羊、猪、狗等家畜和鸡、鸭、鹅等家禽。

青岛市鸟类资源丰富。截至2018年底,青岛境内记录到野生鸟类21目71科398种,占全国鸟类种类数量的28%,占山东省鸟类种类数量的91%。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如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金雕、中华秋沙鸭等;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8种,如大天鹅、鸳鸯、灰鹤、燕隼、长耳鸮等。青岛地区鸟类按照栖息地类型主要分为游禽、涉禽、陆禽、猛禽、攀禽及鸣禽等六大生态类型。

矿产资源

青岛地区矿藏多为非金属矿。截至2007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含亚矿种)66种,占山东省共发现矿种的44%。其中,有探明储量(资源量)的矿产50种,占山东省共探明储量矿产的64.1%;未探明储量的矿产16种。已探明或查明各类矿产地730处。其中,大中型矿床39处,小型矿床129处,矿点562处。优势矿产资源有石墨、饰材花岗岩、饰材大理石、矿泉水、透辉岩、金、滑石、沸石岩。潜在优势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白云岩膨润土钾长石石英岩珍珠石莹石地热石墨透辉岩主要分布在平度市和莱西市;饰材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崂山区、平度市、黄岛区;饰材大理石主要分布在平度市;矿泉水在青岛市辖区内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城阳区、崂山区及市内三区和即墨区;滑石主要分布在平度市;沸石岩、珍珠岩、膨润土主要分布在莱西市、胶州市、即墨区和城阳区;重晶石、莹石主要分布在胶州市、即墨区、平度市和黄岛区;地热主要分布在即墨区。青岛市石墨和石材矿保有资源储量居山东省首位,滑石透辉石矿居山东省第二位,沸石、矿泉水等储量也居前列。除铀、钍、地热、天然卤水、建筑用砂、砖瓦用粘土外,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总值达270亿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青岛市下辖7个市辖区,代管3个县级市,另设有1个开发区。市政府驻市南区香港中路11号。

人口民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青岛市常住人口为10071722人。

截至2023年末,青岛市常住人口1037.1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28%,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2.1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8.30%,比上年末提高0.98个百分点。

参考资料来源: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

2023年,青岛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80所,提供优质学位7.95万个。积极应对小学入学高峰,17万新生顺利入学。青岛现代职教中心学校一期、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期开工建设。康复大学评估验收工作全面开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高校(含民办高校)29所,其中普通高校27所。

截至2022年,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初中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连年保持在99.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连年保持在99.99%。2023年,青岛市研究生招生2.30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13.9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6.06万人;初中招生9.7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6.9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04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9.96万人。

医疗

截至2023年末,青岛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991个,其中医院361个,基层卫生医疗机构8508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50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31万人,注册护士4.75万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6.96万张,其中医院6.02万张,卫生院0.66万张。

媒体

1949年12月10日,《青岛日报》创刊,青岛日报社成立。《青岛日报》是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秉承“高端、主流、权威、亲民”的办报理念,全面覆盖青岛地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阶层,是青岛地区政治经济等政策信息和重大新闻的最权威发布者。

科技

2023年,青岛市崂山实验室实现规范化运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总控数据中心主体封顶。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总数达到8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9家、工程研究中心22家,总数分别达到239家、129家。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4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47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920家,比上年增加1240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343家。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总数累计达到190家。引进集聚人才26.3万人,人才总量突破278万人。

2023年,青岛市共登记科技成果441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99项,其中自然科学奖16项,技术发明奖17项,科技进步奖63项,合作奖1项,青年奖2项。技术合同交易额632.3亿元,比上年增长60.0%。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69.4亿元,增长70.0%。新增有效发明专利15584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1.83件,比上年增加12.84件。

文化

2023年,青岛市新建城市书房50处。年末全市共有影剧院100家,文化馆(站)149个,博物馆136个,公共图书馆11个,国有文艺院团9个,广播电台6座、11套节目,电视台6座、17套节目。全市共有档案馆13个。

体育

“十四五”青岛市担负7个国家标准体育公园任务,实际计划完成15个,当前已完成海泊河体育公园、城市阳台体育公园、唐岛湾体育公园、深圳路体育公园、北山体育公园、燕儿岛山体育公园、西海岸新区双珠公园7个新建改建任务,进度走在全国前列。青岛为全力推动国家标准体育公园建设,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积极融入城市更新和山头公园整治,浮山、太平山智慧健身步道等其他项目均进入实质阶段。

青岛已连续9年将健身场地建设纳入“市办实事”,共建成700余处以笼式多功能运动场为主的运动场地。全市累计健身设施已达1.1万处,基本建成了城市社区“8分钟健身圈”,实现了农村健身工程全覆盖,满足了群众高品质、多样化健身需求。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3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青岛于1979年、1992年和2022年三次入选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截至2022年12月,青岛有3支职业足球俱乐部,其中有1支中超球队、1支中甲球队、1支中乙球队,实现了中超、中甲、中乙俱乐部全覆盖,是全国职业俱乐部数量最多、层级最完善的城市。

2023年,青岛市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10处、健身步道和设施407处,青岛市运动员在杭州亚运会取得金牌10枚、银牌3枚;在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取得金牌31枚、银牌28枚、铜牌25枚,位列公开组69个参赛代表团的第三名。年末全市共有重点体校1所,学员1051人;业余体校10所,学员2217人。

环保

2023年,青岛市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全面推进美丽青岛建设,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突出环境问题加快解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青岛市组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30条”,强化夏秋季臭氧治理攻坚,联动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全年累计实施3520个大气治理项目;1-11月,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省前三。

青岛市对11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精准施治,推动实施50个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20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均实现达标,李村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崂山湾荣登第一批省级美丽海湾榜首。印发实施《美丽青岛建设规划纲要(2022—2035年)》,全力推进美丽青岛建设;全省率先实施整县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3287个村,治理实效全省最好;2024年李沧区、即墨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截至当前全市已有6个区市成功创建。

截至2023年,全市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为29和58微克/立方米,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区(国控点)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9分贝,夜间平均等效声级46.8分贝。市区(国控点)道路交通噪声昼间路长加权平均值67.6分贝,夜间路长加权平均值60.0分贝。20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面积达到99.3%。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青岛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79.5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68.70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46.2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86.64万人。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86.10万人、333.99万人和335.35万人。年末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8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7.3亿元;城乡特困供养人数1.3万人,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支出2.9亿元。为9.1万名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10.2亿元,为8.5万名大病群众报销医疗费60.3亿元。年末共有养老机构329个,床位数4.6万张。

经济

综述

青岛市,通舟楫之便,收渔盐之利,兴商工之业,历史上曾是中国北方航海和对外贸易中心。境内地貌地形多样,地理土壤条件良好,农业经济比较发达。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筑港,修路,办工厂,开银行,近代工商业随之萌发。

2022年,青岛市实现生产总值14920.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8.05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5197.34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9245.36亿元,增长4.5%。三次产业结构为3.2:34.8:62.0。

2023年,青岛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6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2.7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268.39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9999.20亿元,增长6.1%。三次产业结构为3.1:33.4:63.5。

2024年上半年,青岛市生产总值7978.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4.92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633.41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5110.34亿元,增长4.4%。

参考资料来源:

2023年,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重点投资领域中,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2.4%;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4.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5.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8.0%,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

2023年,青岛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7.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税收收入1006.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2%。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教育支出333.3亿元,增长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9.6亿元,增长2.8%;卫生健康支出151.1亿元,增长6.2%。

第一产业

2023年,青岛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5.9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462.3亿元,增长4.4%;林业产值3.0亿元,增长108.6%;牧业产值171.1亿元,增长5.8%;渔业产值244.6亿元,增长4.4%;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74.9亿元,增长10.9%。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32.0亿元,比上年增长4.5%。

2023年,青岛市粮食种植面积48.2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0.9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5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18.6万吨,比上年增长2.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81.5万吨,增长3.3%;油料产量32.5万吨,增长4.1%;水果(含果用瓜)产量125.9万吨,增长3.2%。

2023年,青岛市猪牛羊禽肉产量53.0万吨,比上年增长2.0%;禽蛋产量28.6万吨,比上年增长6.5%;牛奶产量29.6万吨,比上年增长0.01%。全年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103.2万吨,比上年增长3.9%;海、淡水养殖面积3.77万公顷,下降0.3%。

第二产业

青岛近代工业的兴起,始于德占青之时,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和青岛港,继之建设机车厂、啤酒厂等,青岛成为中国最早生产机车和啤酒的城市之一。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继内外棉之后,大康、钟渊、富士、隆兴、宝来等8个日本纱厂相继在青岛开办,形成日本棉纺织业垄断局面。这一时期,华新纱厂、华昌铁工厂等相继建立,标志着青岛民族纺织工业的崛起。至1936年,青岛纺织业生产规模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时有中国纺织工业“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之说。青岛解放后,青岛市坚持工业主导地位,发展纺织、轻工、橡胶、机械等传统工业,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至1978年,青岛市形成纺织、轻工、橡胶、机械、化工、电子仪表、建材、盐业等141个工业门类,工业生产总值达到56.55亿元。

2023年,青岛市工业增加值39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16.5%,制造业增长5.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2%;分大类行业看,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分别增长8.4%、8.4%、31.6%、7.4%、13.2%。新产品快速增长,充电桩、虚拟现实设备产量分别增长3415.0%、98.1%。

2023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5.3%,利润总额增长10.6%。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69.3亿元,下降0.7%;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371.9亿元,增长12.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230.5亿元,增长3.2%。

2023年,青岛市建筑业增加值1360.99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229家,签订合同额8449.6亿元,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27.0亿元,比上年增长6.9%。

第三产业

2023年,青岛市服务业增加值9999.2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9.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3.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7.5%,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753.0亿元,比上年下降5.1%。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7.0%、16.7%和8.9%。

2023年,青岛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18.9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商品零售5582.7亿元,增长5.6%;餐饮收入736.2亿元,增长21.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06.8亿元,增长7.1%;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12.1亿元,增长8.0%。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2304.0亿元,增长7.2%。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比上年增长4.1%,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30.1%;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增长7.3%、10.0%、11.4%。

2023年,青岛市货物进出口总额8759.7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出口额4713.6亿元,增长0.3%;进口额4046.1亿元,增长10.1%。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进出口6208.0亿元,增长10.4%,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70.9%;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630.6亿元,增长4.7%;国有企业进出口919.1亿元,下降22.7%。从出口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2284.5亿元,增长4.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8.5%。从贸易市场看,对东盟、美国、欧盟进出口分别为1684.6亿元、955.0亿元和948.6亿元,增速分别为10.2%、4.8%和5.9%;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4531.7亿元,增长4.4%;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3383.4亿元,增长2.9%。

截至2023年末,青岛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114亿元,同比增长8.3%,比年初增加2076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0147亿元,同比增长11.7%,比年初增加3157亿元。全年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40.9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381.4亿元,增长14.6%;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159.5亿元,下降6.0%。全年证券分支机构证券交易额82976.1亿元,比上年增长9.5%;法人机构证券交易额77678.5亿元,增长3.1%。全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家,境内上市公司达到67家。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375家,基金管理规模18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

交通运输

青岛市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是沿黄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港口吞吐量跻身全球前十位。青岛港客运站是旅客水路进入青岛的主要通道之一,通航国内多个港口城市,开通了青岛至韩国仁川、韩国群山、至日本下关三条国际定期航线。

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青岛列入全国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名单,青岛以国际化空港、现代化海港为中心,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重庆高架路、辽阳快速路、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福州南路改造、金家岭立交桥等重点市政道路工程建成投用,主城区“四纵五横”快速路网基本形成。西海岸轨道交通快线全线贯通。

2023年,青岛市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货运量4.4亿吨,比上年增长9.9%;完成客运量5692万人次,增长90.3%。全年港口吞吐量6.8亿吨,比上年增长4.0%;外贸吞吐量4.9亿吨,增长3.4%;集装箱吞吐量2877万标准箱,增长12.1%。年末累计拥有空中客运航线243条,其中国内223条,国际及地区20条;累计拥有空中货运航线18条,其中国内7条,国际及地区11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21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4%;航空货邮吞吐量26万吨,增长18.5%。

截至2023年末,青岛市地铁运营线路7条,长度达到318公里,运营车站150个,开行列车84.4万列次,总运营里程2949万列公里,年客运量4.7亿人次。地面公交运营车辆达10489辆,公交运营线路927条,线路总长度19853公里,年客运量7.4亿人次。

航空

青岛市民用机场有青岛胶东国际机场。2014年,青岛新机场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立项,2015年开工建设。2021年8月12日通航投运。

2023年末,青岛市累计拥有空中客运航线243条,其中国内223条,国际及地区20条;累计拥有空中货运航线18条,其中国内7条,国际及地区11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21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4%;航空货邮吞吐量26万吨,增长18.5%。

铁路

截至2021年末,青岛市铁路线路达12条,通车总里程666千米,其中,高速铁路228千米(潍莱铁路、济青高铁青荣城际铁路)、快速铁路154千米(青连铁路、胶济客专)、普速铁路284千米,形成了以青岛站青岛北站红岛站为主,青岛西站为辅的“三主一辅”四站格局。

2021年7月5日,由山东高速集团统筹运营的齐鲁号中欧班列,首次开通由青岛上合示范区直达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国际铁路班列。

公路

截至2022年,青岛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5366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6条通车里程869.2千米,普通国省道通车里程2236千米,形成了“三纵四横五连”的高速路网格局。共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养护5260千米,完成5319个行政村的通户道路硬化。2021年2月,青岛市入选交通运输部ETC智慧停车试点城市名单。

市内交通

青岛市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2023年末,青岛市地面公交运营车辆达10489辆,公交运营线路927条,线路总长度19853公里,年客运量7.4亿人次。

青岛巡游出租车完成确权改革,截至2022年7月,有企业5033家、车辆12002辆、驾驶员1.73万人。网约车实现纳规管理,有企业67家、车辆3.45万辆、驾驶员6.8万人。

2021年末,青岛运营巡游出租车11638辆,年客运量18435万人次,日均客运量51万人次。

港口

青岛港是国际枢纽海港,青岛以港兴市,构建“一湾两翼”港口布局,老港区向国际邮轮母港转型,前湾港区成为国内最大集装箱码头群之一,建成投产亚洲首个全自动化无人码头,董家口港区跻身“亿吨大港”。截至2022年7月,山东港口青岛港生产性泊位达到12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97个,其中万吨级泊位97个,年设计通过能力3.82亿吨。

截至2021年,青岛港海上集装箱航线总数达到210条,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沿海港口首位,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建立贸易往来。发挥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2021年新增内陆港8个、海铁联运线路7条,总数分别达到26个、62条。青岛海铁联运量达到182万标准箱,连续7年领跑全国。

2023年,港口吞吐量6.8亿吨,比上年增长4.0%;外贸吞吐量4.9亿吨,增长3.4%;集装箱吞吐量2877万标准箱,增长12.1%。

轨道交通

2023年末,青岛市地铁运营线路7条,长度达到318公里,运营车站150个,开行列车84.4万列次,总运营里程2949万列公里,年客运量4.7亿人次。

截至2024年4月,青岛地铁全年客运量4.70亿人次,运营里程达到348千米,运营车站169座。

根据《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2019年)》,青岛市轨道交通远景年线网方案由19条线路(含2条支线)组成,总规模872公里。其中,轨道交通普线9条,包括地铁1-7号线、9、10号线,总长395.2公里;轨道交通快线10条,包括8号线、8号线支线、11-17号线、16号线支线,总长476.8公里。

2015年12月16日,青岛地铁3号线北段开通试运营。

2016年12月18日,青岛地铁3号线南段开通试运营。

2017年12月10日,青岛地铁2号线东段开通试运营。

2018年4月23日,青岛地铁蓝谷快线开通试运营。

2018年12月26日,青岛地铁西海岸快线开通试运营。

2019年12月16日,青岛地铁2号线西段开通试运营。

2020年12月24日,青岛地铁1号线北段、青岛地铁8号线北段同步通车。

2021年12月30日,青岛地铁1号线南段开通,三期规划首批线路开工。

2022年12月26日,青岛地铁4号线开通试运营。

2023年10月26日,青岛地铁西海岸快线北段开通试运营。

2024年4月26日,青岛地铁6号线开通试运营。

人文

综述

青岛市最重要的文化特色体现于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仪式上。在传统节日方面,青岛市有反映生产的农事节日、祭奠祖先、神灵的祭祀节日、游艺娱乐的游乐节日。青岛人重视宴饮食俗,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农业、渔业是青岛最为重要的物质生产方式。遇到宴宾请客,必尽力操办。渔民出海有祭海神的风俗。青岛的市树是雪松,市花有两种,分别为山茶(耐冬)和月季。

饮食

习俗

青岛人豪爽好客,重视宴饮食俗,不管平日生活如何简朴,遇到宴宾请客,必尽力操办。民间宴席一般先设茶点,再上4—6个冷菜拼盘,然后上8—12个热菜。逢宴必备酒,无酒不成席。在宴席上,主人总希望客人开怀畅饮,敬酒的礼节多种多样。斟酒必须斟满,叫“茶要倒浅,酒要倒满”;敬酒要自己先喝,叫作“先喝为敬”;敬酒还要连敬双杯,叫作“好事成双”;而劝酒的辞令更是五花八门。改革开放后,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果酒并用。青岛市区宴请客人时,主人坐在酒席上正对门的中间位置,叫作主陪。主陪右首为最重要的客人,称为一宾;左首为第二位的客人,称为二宾。背对门中间位置坐着的是副陪,副陪右首为三宾,左首为四宾。有的还有三陪、四陪。一般人员等宾客落座后可以随便入座,酒席结束时一般是让主陪敬酒。

青岛国际啤酒节

青岛国际啤酒节始创于1991 年,以“青岛与世界干杯!”为永恒的主题口号。第一届啤酒节的吉祥物是一只可爱的海豚,此后每年啤酒节都采用生肖动物作为啤酒节的吉祥物。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在中山公园举办。2023年7月14日晚,第33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式在金沙滩啤酒城举行。西海岸新区会场于7月14日至8月6日在金沙滩啤酒城举办,优化打造星光大道、啤酒大篷、互动游乐、休闲美食、时尚潮流、啤文博览、中心舞台七大功能分区,举办全国首部啤酒主题演艺秀“酒秀”、以大型亮化空飘气膜为核心的艺术巡游、音乐演出、体育竞演等300余场活动。崂山会场于7月21日至8月20日举办,以世纪广场为核心活动区,线上元宇宙青岛国际啤酒城和世纪广场啤酒城双城联动,通过点、线、面结合,营造全域办节的浓郁节日氛围。

青岛2023樱桃节

青岛市作为全省“乡村好时节”青岛会场系列活动之一,樱桃节已然从曾经的单一采摘节演变为大型综合性文旅盛宴。2023年5月6日,青岛2023樱桃节暨第二十八届北宅樱桃节在大崂樱桃谷拉开帷幕。本届樱桃节持续至6月2日,推出包括大型山间实景沉浸式演出、云端樱桃节、樱桃宴、露营季等在内的10多项主题特色活动,通过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产品、旅游度假、休闲康养等业态融合发展,持续打造输出崂山区“特色产业+文化体验+节庆旅游”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IP品牌,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价值转变、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转变。

青岛红岛蛤蜊节

红岛位于胶州湾北部,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尤其盛产蛤蜊。红岛出产的蛤蜊有10余个品种,大量出口日本、韩国和欧洲国家。2004年4月29日至5月7日,首届青岛红岛蛤蜊节举办,组织开展了文艺演出、健身休闲、经贸洽谈等多种活动,共接待中外游客7.3万人次,蛤蜊交易量达到26万公斤,增加渔民收入1000余万元,国内外50余家企业前来洽谈业务,吸引投资1亿多元。2005年第二届红岛蛤蜊节比第一届延长一周,除赶海、垂钓、海上观光、海上捕捞、品尝渔家美食等特色活动外,该届蛤蜊节增加开海仪式、龙母庙祭龙母、娘娘庙祭妈祖等民俗活动。蛤蜊节为游客提供了生态观光、休闲渔业、品尝海鲜美食、乐游方特等全方位的旅游体验。至2019年,已成功举办16届。

艺术

青岛地区主要历史著作有:宋代王钦若、杨亿等撰稿的《册府元龟》,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劳山道士》《香玉》和长诗《崂山观海市歌》。明清时期,青岛先后出现黄培、丁耀亢、张谦宜等本土诗文家,作品总数1671部,存世328部。

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文学研究会等文学团体问世,《青潮》《汽笛》《避暑录话》等多种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相继创办,记录了青岛文学创作的演进轨迹。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在青岛的传播,国立青岛大学的创办,许多现代文学作家汇聚青岛,形成青岛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八骏图》、闻一多的长诗《奇迹》、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以及巴金、沈从文、老舍在青岛创作的短篇小说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2012年之后,一批文学作品在青岛市相继问世,如尤凤伟的小说《空白》《残余时间》、盛文强的海洋系列作品《海神的肖像》、杨志军的长篇小说《雪白》、余耕的《七个故事》、铁流的长篇报告文学《靠山》、朵拉图的长篇报告文学《家住黄河滩》、许晨的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张金凤的纪实散文集《村庄变身记》,以及带有浓厚青岛文化烙印的影视文学《我们的八十年代》《跑马场》等。

青岛的道教音乐应风乐曲迄今流传民间,民族舞蹈如秧歌、高跷、龙灯、狮舞、旱船、杂耍等,分布渗透在民间的各种节会庆典和民俗事象之中。1935年,王玫在青岛制成中国第一把小提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舞蹈异常活跃,以胶州秧歌影响最大,曾代表山东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舞蹈会演,并向中央领导作汇报演出,在中南海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5年9月,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暨首届青岛音乐交响会举行。2019年,青岛举办首个专业音乐节——青岛凤凰音乐节。2020年12月青岛市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专业委员会成立。同时,建设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设施,如青岛大剧院、青岛海泉湾天创大剧院、青岛东方影都大剧院、凤凰之声大剧院等,成功创作演出了大型情景舞蹈《蔚蓝青岛》,大型民族歌舞《龙飞凤舞》、方言剧《劈柴院传奇》、舞剧《红高粱》《法显》、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等,其中舞剧《法显》获山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及第十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舞蹈类艺术作品一等奖,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获得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胶州三里河的青岛先民即已从事鸟兽形器的雕塑,青岛地区的美术历史由此发源,之后便有了秦代琅琊石刻、北魏天柱山摩崖石刻等。明代,史籍中已有地方剪纸工艺的记载。清代著名书画家高凤翰,成就诗书画印“四绝”,画史上与“扬州八怪”并列。清道光年间,宗家庄木版年画始兴,至清光绪初年逐渐成熟。鼎盛时期,有年画字号30余家,年画品种300余种,画版1500余套,产品销往胶东各县及东北三省、朝鲜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市兴办各类美术学校、美术专业班,美术教育迅速发展。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山东省第一所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50年代后期,青岛画家郝保真、刘文泉的画作走向全国,青岛美术进入新的活跃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画院、青岛市摄影学会、青岛版画研究会及书法团体成立,群众性书法、摄影活动蓬勃发展,雕塑创作空前活跃,许多作品刊登在全国和省市的报刊上。

青岛在世界第一部电影诞生3年后,也就是1898年,就开始拍摄与放映电影,有中国现存的第一家商业电影院。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到自然去》、第一部音乐故事片《海上生明月》、第一部唱响国歌的影片《风云儿女》,都是在青岛拍摄制作的。改革开放后,青岛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栈桥、德国总督楼旧址、八大关别墅群等诸多百年地标建筑,吸引了众多影视剧组在青岛取景拍摄,如《西游记》《延安魂》《门第》《父母爱情》等。2017年,青岛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第9个电影之都。2018年4月,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总建筑面积540万平方米的青岛东方影都开业。该影视基地既有全球最大的万米摄影棚,又有世界唯一的固定水下摄影棚,可以满足电影制作的各种需求,成为全球投资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综合项目。《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环太平洋2》等影片均在东方影都拍摄、制作并公开上映。2019年有近50部的影视作品在青岛拍摄制作。

青岛市因为其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因素拥有众多风格迥异的建筑,不仅有半地穴民居、生态海草房、以华严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还有欧式、日式异域风情的建筑群,同时也包括独具青岛特色的里院建筑和万国建筑博览会,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了青岛市独特的城市建筑风格。

半地穴民居

位于北阡遗址的建筑形态属半穴居类型,目前发掘的早期房址有90 余处,大的可达20 多平方米,小的不足10 平方米。半地穴式房屋和“坑柱式”柱洞,能够从减少房屋受风力侵袭的面积、增加立柱反力矩的大小、减小风力所产生的破坏性力矩三个方面,增强房屋的抗风能力。北阡遗址半穴居的上述特性并非偶然现象,也非建筑技术的落后,而是先人对自然环境、气象条件的适应行为。

生态海草房

青岛沿海地带的古代民居,继半穴居之后,便是海草房,这也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海草房的墙面一般都用天然石块或砖石混合砌成,迎门正房一般为3 间,山墙上镶有“拴马石”。层层海草铺设的屋顶高高耸起。海草房传承着乡土建筑文化,是胶东建筑艺术的体现。青岛西海岸新区现存的海草房呈尖顶“一字”结构,户前户后排列,“原汁原味”地体现着青岛海滨民居特色,是青岛沿海民居发展的历史见证。海草房也是青岛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民居建筑样式。

地区象征

青岛的市树是雪松,用雪松作“市树”,象征青岛人民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既有松的原则又有柳的灵活,象征青岛人民坚定而活泼的风格;其高大美丽的树姿又象征青岛以一个高大而又美丽的形象走向世界的决心;雪松在隆冬季节披上一身皎白的雪,更显出高洁而不自傲的本色。

青岛的市花有两种:山茶(耐冬)和月季。青岛的耐冬是中国山茶自然分布的最北端,明代由崂山道士引入崂山,现在崂山各道教庙殿都盛开着耐东。另一种市花月季,象征青岛市繁荣多彩的美好前景及青岛市人民耐劳苦而放清香的高尚品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环境随之发生变化的今天,能够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已寥若晨星,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进行。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又称“地秧歌”、“耍秧歌”、“跷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流行于山东省胶州市东小屯村一带。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据清代宋观炜所作《秧歌词》的描述推测,当时的胶州秧歌舞蹈动作、行当名称、服装道具等与现在基本相同。

胶州秧歌有膏药客、翠花、扇女、小、棒槌、鼓子等角色,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胶州秧歌中,女性舞蹈动作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棒槌”的动作轻脆洒脱;“鼓子”的动作有“丑鼓八态”,韵味奇特。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间小调三大部分组成。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居民的喜爱。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茂腔在本肘鼓时期只有鼓、钹、锣等打击乐伴奏,茂肘鼓时期开始使用柳琴伴奏,后来受京剧、梆子等的影响,采用京胡为主奏乐器,按京剧二簧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陆续增添了唢呐、笛、笙、低胡、扬琴等民族乐器。在行当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来根据京剧行当划分脚色,分工更加细致齐全。茂腔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艺术观赏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中的年轻人对茂腔已比较陌生,专业演出队伍也日渐萎缩。虽然目前茂腔在乡村还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但发展和传承的问题同样严峻。

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沿海地区,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早期多以艺人所在地命名,因而有“蓬莱大鼓”、“栖霞大鼓”、“荣成大鼓”等多种名称。由于艺人都是盲人,故又有“盲人调”之称。

胶东大鼓分北、东、南三路,而以北路影响最大。北路流行于蓬莱、费县、牟平、福山、烟台等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是梁派,其演唱高亢挺拔,迂回婉转,善于运用唱腔的变化来表现各种人物;东路流行于文登、荣成、威海、乳山等地,主要有以荣成盲艺人彭润之为代表的彭派,演唱时曲调质朴,注重声韵,特点较为鲜明;南路流行于海阳、莱阳、即墨、掖县、栖霞等地,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以徐尚厚为代表的绿派,表演时唱腔流畅优美,富于地方戏曲风味,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胶东大鼓的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有起板、甩板、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板、散板和烧纸调等多种表现形式。其板腔组织多种多样,往往随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改变结构。胶东大鼓与流行地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地方特色十分突出,具有较高的民俗及地域文化研究价值。这一珍贵的民间鼓曲形式现已后继乏人,濒临灭绝,急需抢救保护。

文物古迹

城子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城阳城子社区东北高约2.5米的台地上。此处原为不其城的东北角,地势较高,俗称“东城顶”。遗址北临墨水河,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5公顷。遗址西、北两面为断崖,土质为灰褐色,文化层厚度2米左右,内含文化遗物丰富,除龙山文化遗存外,还有周代、汉代文化遗存。发掘到的石器有石凿、石锛、石铲、石网坠、单孔扁平石斧、长方形扁平石铲、半月形双孔石刀,石器多通体磨光,制作精致。骨器有骨针、骨镞。陶器以黑陶和灰陶为主,红陶为次。

胶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胶州市常州路、湖州路、城隍庙院内、城隍庙南、护城河以北、太平路以西曾是板桥镇遗址,面积约有6平方公里。1996年年底,常州路某工地在施工时,发现有房屋遗址和锈结在一起的铁钱块,随即他们组织了考古队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众多锈结铁钱块,其中最大一块重约16吨,后来被作为博物馆镇馆之宝。

祓国遗址,从表面上看这里只留存有少量的城墙,高约3米,宽的地方有2米,城墙围成方形。一名村民告诉记者,遗址周围原有东、南、西三个大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门尚保存完好,门洞两边全部用青料石砌筑,高五六米,正中有楷书大字“迎阳门”。如今,这些大门早已被破坏,没有留存。

地方特产

蟠桃大姜,山东省平度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长强势,茎秆粗壮,叶片大而肥厚,根茎块大皮薄、筋少肉细、辛辣适中,商品性好,耐贮藏,产量高。2010年05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蟠桃大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蟠桃大姜原产于该县蟠桃镇蟠桃山一带,因产地得名。蟠桃大姜以块大皮薄、色泽鲜亮、丝少肉细、辣浓味美、营养丰富、耐贮藏等优良特性而驰名中外,且营养丰富,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盐外,还含有姜蒜素、姜油酮、姜烯粉和姜醇等。可做香辛调料,有去腥、去膳、增鲜、添香、清口之功效。口味醇,耐贮藏,不论炒吃、腌制、作佐料,还是加工成姜糖、姜茶、姜汁、姜酒、姜干等产品,均具有香辣适中的独特风味。

马家沟芹菜是山东省青岛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中国芹菜空心类型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良农家品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特点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马家沟芹菜优良品质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青岛平度政府为保护这一地方特产,2003年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马家沟”牌商标。经过努力,马家沟芹菜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2008年先后获得青岛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部绿色食品A级认证;青岛市消费者最喜爱的名优农产品。独特的生态环境使马家沟芹菜叶梗嫩黄、空心棵大、鲜嫩酥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粗纤维含量低,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钾等的含量高。2007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马家沟芹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红色文化

1923年8月,青岛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青岛组建立,成为青岛红色文化的历史起点。青岛红色文化资源凝结着中共青岛党组织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青岛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2020年10月,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第一批5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9处,包括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中共即墨县委成立旧址、解文卿烈士就义处等。

海洋文化

青岛市的地域海洋文化自上古时代便有雏形,考古发现的即墨金口北阡遗址便见证了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传承。胶州南关的三里河遗址,见证了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和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平度市的东岳石遗址,见证了公元前1900—前1600年之间的岳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青岛先民的航海技术开辟出一条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循海岸水行”航线,发展到汉魏时期,正式记载于《三国志》,后来成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时期,青岛地域共有青岛口、沧口、沙子口等6座天后宫,妈祖崇拜在青岛沿海广为传播,衍生了出海祭拜、妈祖庙会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习俗。在之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渔盐、航海、海港、海商、海防、妈祖等海洋文化元素,一直伴随着青岛成长。

风景名胜

青岛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历史风貌保护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崂山风景名胜区青岛海滨风景区。山东省近300处优秀历史建筑中,青岛占131处。青岛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有重点名人故居85处,已列入保护目录2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墨马山石林。

截至2023年末,青岛市拥有A级旅游景区100处,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旅游景区25处,3A级旅游景区61处。

地方特产

对外交流

领事机构

友好城市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青岛市是2008北京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也是中国帆船之都,世界啤酒之城、联合国“电影之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品牌之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