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兵

更新时间:2023-08-31 02:52

清朝所谓“青州兵”,是长期驻守在山东青州的八旗兵,全称青州驻防满洲旗兵,是清政府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这支队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镇江战役中狠狠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发展历程

山东青州府,扼中原至胶东之通路,南北控沂蒙到鲁北之走廊,自古为名城重镇,兵家险隘,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关注。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议政大臣田文镜题请清廷,于青州府设立满洲营,镇守山东地方,与德州营东西控制,别设城署、营房,分拨八旗兵驻扎。翌年正式定制,设将军1员,官兵总计2473名。公元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裁将军缺,以副都统驻守青州,兼辖德州驻防营,直至清末,隶属兵部,并可直向皇帝奏事。以后各朝官兵人数屡有增减,到公元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尚有兵丁650名,后又增加马、步兵250名,共900名。青州旗兵是按八旗制度编设的,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每旗又分前后两位,故青州旗兵为8旗16佐。

清末训练新军,青州驻防兵的枪械装备比较充足,武器也好。辛亥革命后,这支武装并未裁撤,经济上依照《优待清皇室条款》,按时领取经费,地方政府给予补助。民国十三年(1924年)形势发生了变化,溥仪被冯玉祥逐出故宫,青州驻防旗兵粮饷断绝,只能靠地方补给。1925年张宗昌任山东军务督办时,将其改编为青州旗兵团。

1929年青州兵彻底解体。

青州旗兵调防

1840年至1842年,英帝国主义借中国禁止鸦片毒品进口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英军入侵长江后,江宁军务参赞德珠布于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初十,奉谕驰驿青州挑选原驻守山东青州的400多青州兵移驻江防要地镇江象山炮台,后又调到镇江城内,分守东西南北城门,所有守军与英军浴血奋战,城防失守后,无一投降,许多青州兵拼死抱住登城之敌,跳下城楼与敌人同归于尽,余者又在城里多处地方与敌展开巷战,直至阵亡殉国于战场。对此,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镇江守军:“驻防旗兵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遇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鸦片战争结束后,当年镇江府为褒扬青州兵英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1843年在镇江西门月城建造青州兵忠烈祠,知府崔光笏为之立碑撰文。后忠烈祠毁于战火,碑亦失存。2001年8月中旬,镇江市烈士陵园在为烈士纪念馆征集资料时,得知当年青州府曾派人来镇江按原碑复制一碑立于青州,便派专人三赴青州,终于发现了这块丰碑。

据了解,正在重建的“镇江府立青州驻防忠烈祠碑”,全部按照拓片原样重建,碑长2米,宽0.9米,厚0.23米,碑四周镌刻着如意画,所刻字全为正楷体,碑阳记载了青州兵英勇抗敌的事迹,碑阴刻有部分烈士的英名,读罢令人振奋。

血战英军

山东青州兵是镇江保卫战中的中流砥柱。1842年7月21日,当英军7000人在镇江登陆时,首先抵抗的就是青州八旗兵。这支青州兵共有400人,当时在象山、焦山开炮阻击,使英军一时不敢登陆,可惜由于镇江副都统海龄海龄青州京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