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

更新时间:2023-12-24 16:02

青年期是儿童过渡到性成熟期的一个中间时期。既是童年过渡到青年的阶段,又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青春初期与少年期相同)。这一时期身体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逐渐成熟甚至具有生育能力等特点,是人一生的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女性青春期多数是从11—14岁(平均12岁)起至16—20岁(平均18岁)。男性较女性约晚2年。青春期开始,男女迅速发育,但其发育程度有较大差异。不仅男女有不同,而且同一性别,同一种族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讲,10—14岁是发育迅速阶段,20岁左右生长发育逐渐减缓。

青年期的特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

心理特点

1、 人的生理发展趋于平缓并走向成熟,

2、 思维逐渐达到成熟水平,

3、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

4、个性趋于定型,

5、社会适应能力、

6、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并成熟。

生理成熟

青年期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的时期。主要表现为:

①生长发育形态。形态生长发育完全成熟的年龄在22岁左右。此时身高、坐高均达最大值(表1)。

②生理功能。脉搏频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18~19岁时趋于稳定。18~25岁城市青年的脉搏频率:男子平均为75.2次/分钟,女子平均为77.5次/分钟。

血压方面,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收缩压:男子自13岁起增加迅速,16岁后速度减慢,18~19岁起趋于稳定;女子增长较为均匀,至16~17岁时,出现下降趋势,18~19岁后趋于稳定;18~25岁城市男青年的收缩压平均为118.3毫米汞柱,女青年为107.8毫米汞柱。舒张压:变化较小,女青年15岁后,男青年18~19岁时趋于稳定。18~25岁城市男青年的舒张压平均为74.1毫米汞柱,女青年为69.2毫米汞柱。

肺活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男青少年从12~13岁起增长加快,19~20岁趋于稳定。18~25岁城市男青年的肺活量平均为4124毫升,而女青年的肺活量则小得多,平均只有2871毫升。

③身体素质。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男性的发展高峰均在19~22岁,23岁后缓慢下降,是单峰型;女性在11~14岁出现发展的第1波峰,14~17岁趋于停滞或有所下降,18岁后回升,19~25岁出现发展的第2波峰,是双峰型。

青春发育期特征。青春发育期的第二性征,男女均在19~20岁发育完成。

⑤脑的发育。进入青春期后,脑的发展不论在形态上还是功能上都已成熟。

思维发展

青年期的思维能力继续发展到个体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并达到成熟。皮亚杰认为,形式运算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完全水平水平。有些学者则认为,少年期之后的思维仍继续发展,并向“后形式运算思维”或辩证逻辑思维阶段发展。

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有研究者(帕瑞)认为,进入青年期后,个体思维中纯逻辑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逐渐增多。究其原因,是由于个体逐渐意识到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观点和多种解决方法。帕瑞对青年期的思维进行了研究,并将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元论阶段

青年期的思维常常偏颇于要么正确,要么错误的二分法,较少考虑合理或不合理的程度。他们对问题和事物容易持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没有灰区)的看法。对知识和真理的认识也缺乏相对性观点。

(二)相对性阶段

相对性阶段的个体能够通过对知识和真理相对性的认知,并通过比较来审视不同的观点,找出解释现实问题的有效理论。

(三)约定性阶段

约定性阶段的个体既能坚持用约定俗成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问题,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调整认识。他们既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又能意识到所有的事物都具有运动和变化的性质,进而在认识中表现出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进入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辩证逻辑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即人们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进一步对客观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做出正确的反应。

(一)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

一项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是:初中一年级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思维;初中三年级处于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阶段,属于重要转折期;高中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已发展到趋于占优势地位。

(二)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

1.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

知识的水平和程度以及他们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决定着形成辩证逻辑思维基础的坚实与薄弱程度。

上 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

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或形态,抽象思维有不同的发展水平,有低层次抽象思维和高层次的抽象思维的区别。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分为如下两个基本阶段:

(1)形式逻辑思维。经过形式逻辑的思维抽象,人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这种思维抽象并不是抽象思维的最终目的,只有从这种思维抽象出发,继续前进,上升到思维具体,才能深刻而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辩证逻辑思维。从形式逻辑的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发展过程是以思维抽象为逻辑起点,以矛盾的分析和综合为中介的主要方法,进而达到思维具体的逻辑终点。这是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称之为辩证思维。

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它们都属于抽象思维;形式逻辑抽象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的必要前提,所以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影响着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3.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青年期思维的发展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的依赖性迅速减弱,独立性和批判性快速提高。这使他们能够在掌握形式逻辑所抽象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规律,用以认识和理解各种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

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思维监控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活动中把思维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控制和调解的能力。思维监控的发展是青少年期思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表示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思维的自我监控是整个思维结构的统帅。思维的自我监控的主要功能可归纳为明确思维的目的性、搜索并选择恰当的思维材料和思维策略、评价思维的结果并对思维活动进行调整和修正等。思维自我监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其思维过程的效率和思维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期间,青少年思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发展速度比小学儿童快得多。

第二,自我监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和反馈性。在青少年期,这几种特征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第三,青年初期的思维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其一是认识成分,即对自己的个性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知;其二是情感成分,即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其三是品行成分,即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自我概念的特点

一个人是否具有适当的自我概念,对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青年不再运用具体的词语描述其人格特征,而是逐渐运用更加抽象的概念来概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及信念等。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青年在描述自我时,不再一一引出个别特点,而是将对自我觉知的各个方面(哪怕是相互矛盾)整合成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整体。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青年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社会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他们懂得自我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主动自我关注和自我探索是构成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青年期有意识地通过日记等方式倾述自己的内心活动,描绘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评价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以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并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寻求对自我特征和表现的解释等。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他们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能够综合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可以说,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通过来自他人的评价而发展起自我概念的过程。他们更注重教师、同学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来自周围的这些重要人员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会激起他们强烈情感反应,也会巩固、增强或者动摇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这些评价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通过他人认识自己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把自己与同龄伙伴作比较,并与这些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进而加深对其自身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自我认同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认同感。

自我同一感的确立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青年期发现和认识本质的我,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儿童期的自我是具有稳定性的、整体的自我。青年期的自我是将整体的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是观察者、分析评价者、认同者,“客体我”是被观察者、被分析评价者、被认同者,即由主体我来分析、认识客体我。

其实,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在自我分化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自我概念好比“我是什么样的人”,自我评价好比“我这个人怎么样”,自我理想好比“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就是以自我概念为基础,进行自我评价,进而超越现实的自我,实现自我理想的过程。

在自我分化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观察者对被观察者反应的一致与否、分析者对被分析者评价的准确与否、知者对被知者的认识贴切与否的问题。于足,自然会出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造成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的认知。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统一。“自我”经过一段时期的矛盾冲突,主体我和客体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协调一致,即自我的整合和统一。新的整合和统一主要是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的过程实现的。

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自我接纳是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向。自我排斥与自我接纳一样,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所必要的心理过程。

青年期自我的发展经过自我分化,再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等过程之后,自我的发展便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整合统一,形成自我同一感。大多数青年人都能形成并确立自我同一感。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如果客体我和主体我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青年便难以确立自我形象,也无法形成自我概念。如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引起自我情感的激烈变化,引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或社会角色混乱,并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

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有学者(马西亚)归纳出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

(1)同一性确立。体验过各种发展危机,经过积极努力,选择了符合自己的社会生活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以达到成熟的自我认同。

(2)同一性延续。正处于体验各种同一性危机之中,尚未明确做出对未来的选择,但是正在积极地探索过程中,处于同一性探索阶段。

(3)同一性混乱(扩散)。无论是否经历过同一性危机,或是否进行过自我探索,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抱有向往或做什么选择,他们不追求自己的价值或目标。这也称为角色混乱。

诚然,在一段时期内,为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而出现暂时的同一性扩散或角色混乱,多属正常现象。通过角色试验、亲身体验的自我痛苦探求,可能实现新的、更富创造性的、积极的自我同一。

但是,如果长期遭到同一性挫折,就会出现持久的、病态的同一性危机。他们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感,致使自尊心受挫,道德标准受阻,长久地找不到发展方向,无法接自己设计的方式正常生活。有的会走向与社会要求相反的、消极的同一,有的甚至会出现同一性扩散征候群的特征。

同一性征候群

有的学者(小此木启吾)把同一性征候群特点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1.同一性意识过剩

陷入时刻偏执于思考“我是什么人”、“我该怎么做”的忧虑中,而不能自拔;处于高度焦虑中,难以从“是我”、“不是我”、“我怎么会是这样”等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失去自我。

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有自我全能感或幻想无限自我的症状,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失去了自我概念、自我选择或自我决断。只能处于回避选择和决断的麻痹状态。

3.与他人距离失调

无法保持适宜的人际距离,或拒绝与他人来往,或被他人孤立。

4.时间前景的扩散

时间前景的扩散是一种时间意识障碍,表现为不相信机遇、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

5.勤奋感的扩散

勤奋感崩溃,或无法集中精力于工作和学习,或极专注地只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

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自我求索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对自己未来职业和理想进行认真而具体的思考,并由此而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自我同一性,从而确定下一步进入成年的人生目标。

艾里克森也进一步地说明,确立自我同一性是个体一生的发展课题,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任务完成的程度固然有密切关系,但是,青年期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并不意味着今后就无法解决了。已经建立的自我同一,也不一定一劳永逸,它还会在今后遇到种种威胁和挑衅。因此,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立是动态的、毕生的发展任务。

延缓偿付期

青年期的发展是自我发现、自我意识形成和人格再构成的时期,是从不承担社会责任到以社会角色出现并承担社会责任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要经历复杂而艰难的同一性确立和对社会生活的选择。这种确立和选择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他们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的内在需要,而社会也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这个时期可以称为青年对社会的“延缓偿付期”。这是一种社会的延缓,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延缓,所以也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有了这种社会和心理的延缓偿付期,青年便可以利用这一机会通过实践、检验、树立、再检验的往复循环过程,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未来的职业,并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价值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的目的是指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态度是指人怎样对待人生。谈到人生观,除了要涉及人生的目的和态度外,还要谈及对人生的评价。人生的评价是指人如何生活才有价值和意义。在人生观中,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评价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结构,其中人生的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人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和认知,归根结底是凝聚在一个人的价值观上。

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我国学者用问卷法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初中学生中有42%、高中学生中有56%、大学生中有74%的人开始考虑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数比率随学级而增长。也有研究得出,大学生中有92%的人会“经常”或“随时”考虑人生问题。

这些数据表明,个体人生观的发展过程是在少年期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的青年期得以迅速发展;在大学阶段达到形成的高峰,并逐步走向稳定和成熟。

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表明,大学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少年期开始的人生价值观,经过了八九年时间的发展历程,在大学阶段又接触到许多有关人生价值的社会现象、理论问题以及生活实践,这使他们对人生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并得以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系统地概括性认识,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人生的意义。所以大学期间,青年人已经具有了比较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了基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影响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发展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1.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

这表现为它的形成需要必要的心理条件做基础,这些心理条件如下:

(1)思维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并逐步提高。

(2)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并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相互制约。

(3)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

2.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学者采用价值观问卷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主导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服从、克制、勤劳等方面,中国人得分显著高于美国人;而在信奉宗教、诚实、乐于助人等方面,美国人的得分显著高于中国人。这证明社会文化因素对价值观的影响。另外,还受到影视、媒介等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3.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

受父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期望和教育方式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

个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主要体现为自我认同感的形成过程中,表现为对自己心目中的榜样人物的效仿和学习上。在青年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5.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战争、社会动乱以及重大的天灾人祸等往往会使青少年动摇原有的价值观,破坏他们所设定的人生目标。

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各种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与自我调节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智力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①高度发展的概括化的观察力。概括化是观察力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儿童的观察力是敏锐的,但却缺乏概括性,因而往往观察不全面、不深刻。青年则不同,他们可以利用日益发达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调节和指导观察活动,以提高观察的概括性。J.皮亚杰曾经作过这 样的实验:在中学生面前放5瓶不同颜色的液体, 让他们观察液体混合时的反应。结果其中3瓶在混合后有颜色反应,另一瓶使与它混合的液体去掉颜色,还有一瓶是中性的。然后让被试自己演示,找出不同液体的性能。他发现14~15岁以上的中学生能将5瓶溶液(1)、(2)、(3)、(4)、(5)按如下顺序配合:(1)+(2);(1)+(3),(1)+(4),(1)+(5);接着(2)+(3),(2)+(4),(2)+(5)……用这种有规律的组合演示寻找各瓶溶液的性能。

②成熟的记忆力。成熟的记忆力有几个重要指标:其一,意义识记成为主要的识记手段。进入青年初期,意义识记开始占有明显的优势。青年对教材的识记能力,机械识记所占比率随年级增高逐步下降,意义识记所占比率随年级增高逐步上升。当识记材料可以用意义识记的方法识记时,青年总是尽量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当识记材料表面看来缺少意义联系时,他们总是力图找到材料之间的意义联系,或者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意义联系,以便采用意义识记手段识记。其二,进入中学阶段,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而居于支配地位。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成年时期。其三,进入记忆的时期。不论是无意识记还是有意识记,都是在青年期达到巅峰水平,到成年期反而略有下降。就记忆材料而论,不论记忆哪种材料,也都是在青年期记忆效果最为出众。如果以再现成绩分数为10分(表2),那么到16、17岁,对各种材料的记忆成绩都达到巅峰,说明此时记忆能力已趋于成熟。 ③形成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少年学生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主要属于经验型,理论思维还不很发达。到了青年初期,学生由于经常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知识和系统的科学理论,比如,社会发展史、自然发展史以及各种相互关联的数理化公式、定理等,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起来。到青年中、晚期,它成为一种成熟的思维形式。

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使青年有可能对学习材料进行理论性的抽象概括,即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分析,抽出本质上一致的东西,将表面上看来极其多样并孤立存在的诸对象组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同时,又可从科学的理论体系出发,引导出多样化的、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的各种现象。青年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导致其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因为理论型思维要求考察事物的特殊和一般、具体和抽象、部分和整体、量变和质变等一系列辩证关系。

情感表现

与儿童和少年相比,青年的情感已经趋向成熟、稳定。但是与成人相比却又显得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其基本特征表现为:

①热情、奔放、容易激动。青年人热情、奔放,因而遇事情感容易受激发;办事积极、热情,行动迅速、果断。但是,有时青年的情感也容易过分激动,以致失去控制。比如常常为一点小事而冲动,做出不应该做的事情来;或者为了一点不同的看法而争论不休,甚至因而怄气、打架。这一特征与青年生理上、自我意识上的急剧变化有关。也与青年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有关。

②情感的持续时间长。儿童情感持续时间短,而青年情感的 持续时间长。青年情感的转换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破涕为笑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青年因为一件不痛快的事情而引起的伤感情绪,常常会久久留在心上,难于很快消失。相比之下,可以说儿童的情感更多地受外在变化着的情境的影响,而青年的情感则更多地受内在的、较稳定的心境的影响。

③从外倾型情感向内隐型情感过渡。从年龄特征的角度讲,内隐型情感是成人的情感特征,外倾型情感是儿童的情感特征。青年的情感正处在从前者向后者过渡的时期。可以说既具有外倾型的特征,又具有内隐型的特征。比如,青少年的情感热烈、奔放、容易激动,遇到令人激动的事,其情感表现比成人更容易外露。另一方面,青年的情感表现又较儿童更为内隐一些。青年在异性交往中,明明对某异性朋友有好感,很想接近对方,但表面却表现得冷淡,并保持一定的距离。

意志表现 青年的意志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克服困难的主动性积极性强。与儿童相比,青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得多。然而儿童遇到困难时,常常不肯自己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而忙于向成人求助。青年则不同,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乐于独立钻研,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不肯求助于成人。如果成人不适当地过分热心于帮助他们,反而会伤害其自尊心,引起他们的反感。

②自制力强。青年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比儿童和少年强得多。首先是目标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里很清楚;其次是行动合理,该按什么程序行动,都有明确的计划和步骤,做事有条不紊;再次是动作准确,该用哪些动作完成任务,都有明确的选择,很少多余动作,而且动作准确、迅速。此外,他们行动的理智性也比较强,比如遇到某些自己想做而实际不该做的事情,他们能控制自己不去做。

③富于坚持精神。青年做事的坚持性显然比儿童和少年强得多。他们做事轻易不肯认输。这种勇于求成,勇于求胜的心理是他们富于坚持精神的突出表现。此外,生理上的成熟(如神经系统尤其是内抑制功能发达;体力强,精力旺盛)也是促成他们富于坚持精神的原因。

④意志活动中的动机斗争复杂、内隐。儿童意志活动中的动机斗争比较简单、外露,而青年则比较复杂、内隐。动机斗争的复杂化和内隐化与青年道德认识、道德感、理智感的深化及自我意识的成熟有关。

言语行为

言语和行为特征是表达青年心理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它像一面反光镜,将青年的内心活动反射出来。

青年的言语特征主要表现为进入了言语发展的成熟期,形成了成年型的言语特征,其主要标志如下:

①口语的语音基本定型。有关正音教学的研究表明,初中以前的孩子,语音可塑性大;初中以后的孩子,语音可塑性小。假定以小学低年级正音教学率为100%,则小学高年级为90%,初中1年级为80%,初中3年级为60%,高中生则低于50%。

②独白言语趋于完善。口语表达方式有两种: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少年已经可以用独白言语初步完整地表达思想,但要达到熟练、完善的程度要到高中阶段。

③书面言语表达基本成熟。表现为词汇丰富、语法清楚、朗读和默读熟练,并且会写各种体裁的文章。

内部言语的“简化”程度达到成熟水平。

青年的行为特征有两个重要标志:

一是行为动机表现上的成年型,如要求完全摆脱成人的干预,独立行事,要求社会承认其行为的社会价值;要求两性交往、恋爱,以致于结婚、组建家庭等。

二是行为控制上不够成熟。青年在行为控制特点上还残留着少年儿童的某些特征,当情感受到较强烈的触动时容易冲动。

⑴自我意识的发展,越来越强烈。

⑵情绪表现的矛盾特点: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⑶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对友谊非常看重;与父母之间常常会有一段时间不能和睦相处;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

人走向心理成熟的一大标志就是能够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亲密关系包括:分享、付出、不因为他人的能力强大而追随他们、希望和他人一起成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