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2 00:49
《青楼集》是元代夏庭芝撰古代中国戏曲艺人传记专著。成书于元至正乙未十五年(1355),全书 1卷,记述元大都、金陵、维扬、武昌以及山东、江浙、湖广等地的歌妓、艺人 110余人的事迹。这些女子各有不同方面的艺术造诣。
《青楼集》现存主要版本有元末陶宗仪辑、明人陶重校《说郛》本,明人陆楫所辑《古今说海》本,明人无名氏辑《说集》本和近人叶德辉辑《双景丛书》本。第一、二、四种内容文字大同小异,惟第三种较其他三种文字上相异处较多,题序较为丰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收的《青楼集》,系以《双景丛书》本为底本,用其他本比勘对校,将文字互异处一一列出,并将《说集》本中所存张择序、夏伯和志、卷首目录、朱武跋文补录在提要中。《青楼集》对研究中国戏曲沿革、演员行迹、时尚风俗等戏曲史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青楼集》,元末明初夏庭芝撰戏曲表演论著。《青楼集》记载了元代几个大城市,一百多位戏曲、曲艺女演员的生活,还涉及到当时三十多个男演员及五十多个戏曲作家的事迹。其中,大部分的篇幅记录下了从元初的珠帘秀,到元末的米里哈等一批杂剧女演员的精湛技艺。夏氏往往用“色艺两绝”来概括她们的艺术魅力,这反映了当时演员真实情况,和观众普遍趣尚。在称赞她们的“姿容”、“技艺”并佳的同时,夏氏还强调她们“意度”、“丰神”、“举止”等方面的不凡,而对一些其貌不扬,甚至有生理缺陷的演员,则盛赞其演技的不凡和难能可贵。可见,《青楼集》在“色艺”两者之间,毕竟是把“艺”放在首位的。
在众多的杂剧演员中,有的艺有专精,如李娇儿、张奔儿、顾山山、荆坚坚、王心奇,专工“花旦杂剧”;国玉第、天锡秀、平阳奴,精于“绿林杂剧”,南春宴,长于“驾头杂剧”。有的是多面手,如顺时秀,“杂剧为闺怨最高,驾头、诸旦本亦得体”,天然秀,“闺怨杂剧为当时第一手,花旦、驾头亦臻其妙”,珠帘秀“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由此也可以反映出元杂剧艺术品类繁多、分工精细、流派纷呈的景象。
《青楼集》对杂剧演员高度的艺术技巧,也有记述。有的演员技艺至老不衰,如赛帘秀中年双目失明之后,其表演“出门入户,步线行针”,仍“不差毫发”,为“有目莫之及”。顾山山“技艺绝伦”,晚年“老于松江,而花旦杂剧,犹少年时体态”。其他曲艺演员,也不乏身怀绝技之人,如小娥秀小唱、慢词妙绝一时,陈婆惜的弹唱“声遏行云”,时小童说话艺术“如丸走板,如水建瓴”……多种艺术形式,在元代涌现出了大量艺术人才,这些艺人大多聪慧不凡,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有的长于文墨,诗文书法均通,有的善制乐府,有的甚至文思敏捷,能“即席成赋”,有的则通晓音律。虽然元代的这些演员们艺高一时,但地位卑微,大都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作者也以同情的笔触,记录下了这些演员们的种种不幸遭遇。
《青楼集》是记述元代戏曲曲艺演员史料的重要著作,它为后世了解元代戏曲曲艺演员生活、艺术造诣等方面的情况,研究记代戏曲艺术和戏曲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尤其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戏曲演员的普遍歧视,带来了中国古代戏曲演员资料奇缺的境况,元代又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因而《青楼集》的著录更有其独特而珍贵的史料价值。
据《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1982年重印)第二册《青楼集》校对。《集成》以叶德辉《双楳楼景闇丛书》的刊本作为底本,参校明万历时无名氏辑《说集》内的钞本、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元末陶宗仪辑《重校说郛》的刊本、清道光元年酉山堂重刻明陆楫辑《古今说海》的刊本以及明万历三十年鹿角山房刻明梅鼎祚编《青泥莲花记》书内所采引的部分。本电子版文本悉依《集成》;句读标点,偶或稍异。《集成》原有校勘记近五百则,本电子版采择其与戏曲名词、艺术评价、人名、官职等有关的校记,以及部分与文意密切相关的异文,注在每节之后(欲深入研究者,务请查阅《集成》原书)。《集成》所据参校的四种版本中,前三种分别简称为“说集本”、“说郛本”和“说海本”,《青泥莲花记》简称为“莲花记”。
夏庭芝字伯和,号雪蓑。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于元延佑年间,卒于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