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2-02 21:08
《青海历史人物传》是赵宗福创作的传记类著作,首次出版于2002年12月。
该书在写法上选择述传的方式,尽量以可靠而较详尽的史料来叙述人物生平事迹。在人物的选取上,还坚持了两点标准。一是克服了以往谈客籍人物只注意从中原来的人物的片面性,而有意识地关注了从其它少数民族地区来的有影响的人物。二是克服了写地方人物,“隐恶扬善”的传统观念,有意识地写了李本深等一批反面人物。另外对个别中性人物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表述,尽量做到功过分明。作为历史人物传,该书按传主卒年断限到了20世纪70年代。另外,每篇传记后面都列有参考资料。
在作者开来,青海历史人物大致上可分为客籍和本地籍两类,而本地籍人物按其文化属性和发展的地理方向则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向中原文化发展的湟水谷地汉民族人物和汉化或见诸汉文史书的少数民族人物,二是向西藏佛教文化发展的农牧区少数民族人物。在传统的汉文化眼光下,后一类人物多被忽视了。人们往往以湟水谷地的部分汉文化人物来代替整个青海地区的历史人物,这就难免失之偏颇,由此治青海地方史,便难观其全貌。
另一方面,青海地区在历史上远离国家政治中心,因此这里的建设开发不仅相对滞后,而且还离不开中央政府和祖国各地人材的大力支持。自从中央政府开辟青海以来,汉唐宋元明清以至近现代,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内地人物为了边疆的开发与稳定,来到这里奋斗甚至扎根、献身,其中不乏卓有贡献者。一部青海历史人物传,是无法回避这一点的。发掘表彰其中的杰出人物,宣扬他们的业绩,这就是撰写该书的初衷。
研究历史,资料是基本前提。但研究青海历史,资料的匮乏是最大的困难,而研究青海历史人物,资料方面的困难更大。作为远离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边远地区,历史文献中关于青海的记载是极为有限的,而关于人物的记载更是凤毛麟角。该书所收近400人中,能在正史中有传的不到20人。许多人在一般的历史文献中就连基本的线索也难以寻觅。因此,若不能在资料上作长期而且艰辛的准备,要想完成一部相对系统的《青海历史人物传》是绝不可能的。作者是在系统认识和把握青海地方历史的前提下,在广泛搜集和挖掘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393位从汉代到新中国时期青海历史上在政治、军事和宗教文化等不同领域有影响和有作为的人物。这是一部较为系统的关于青海历史人物的传记著作,通览这些人物传,读者不仅对这些人物本身有了一个较为详细和全面的了解,也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和活动,对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有所感受。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该书是以人物传的形式,把上下数千年青海历史的重要片断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在入传的近400位人物中,有些是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有些则是闻其名,而不详其事,还有个别则是人们非常陌生的。若不是作者用心留意和刻意搜求,许多人的事迹可能就会永远地埋藏于历史的深处,很难为人们所知。该书则发掘和整理了这些人物和他们的事迹。
该书所收历史人物中少数民族占了绝大多数,这是该书的一个明显特点,也体现了作者对青海地方历史进程的一种准确把握。自古以来,青海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史是地方历史内容的重要构成。而在各民族浮沉消长、此起彼伏的历史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民族历史人物。但对这些人物,汉文的历史文献中或者记载不多,或者就根本没有记载;而少数民族文献中的有关记载也因语言文字隔阂和各种各样的局限,很难为汉语世界所了解。该书作者则尽可能搜集有关的文献记载,利用有关研究成果,将众多在青海历史上有影响的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书中所收人物看,作者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那些活动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人物,还注意收入了许多在宗教、文学以及文化教育诸方面有建树的人物。这既丰富和充实了书本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时期这些各色各样“文化人”生平及其业绩的叙述,使读者获得更多有关青海地方历史文化的信息。
从该书所收近400位人物来看,真正具有显赫声名和深厚人文内涵的应该说还是很少。这种情况恰恰反映着青海历史的一个基本特征,即青海地方历史是在一种远离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边缘化”“边地化”状态下展开的,在这种区域中,历史人物的影响也只能是区域性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推动地方社会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该说,该书的贡献当然在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青海地方历史人物谱,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如何去认识和理解一个在“边缘化”“边地化”状态下演进的青海历史方面,给读者作出了有益的启示。
赵宗福,男,汉族,生于1955年10月,祖籍青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专著《花儿通论》《青海历史人物传》《历代咏青诗选》《历代咏藏诗选》《昆仑神话》《江河源头的民俗与旅游》;主编《中国西北文学文献丛书》《青海民俗》《大文化语境下的学术探索》等,发表论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