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6 20:42
青海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于2013年12月获教育部、科技部正式批准成立,是履行学校科技社会服务职能的部门,主要任务是围绕青海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牧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跨校或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搭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等。
院长由青海大学党委书记兼任,常务副院长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挂职干部李玉平博士担任。目前,学校以“新农 村发展研究院”为依托,汇聚涉农资源,形成了以大学专家团队为主导的春油菜、马铃薯、蔬菜、蚕豆、枸杞、牛、羊、猪、牧草等9个青海省农牧业创新发展平台;组成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科教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校内教学科研推广团队24个,遴选了142名科技特派员,为全省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并初步建立了一条符合青海省各产业实际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的路径,形成了“创新一项技术、推广一项成果、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创新服务模式,克服了科研和生产的“两张皮”,有效解决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瓶颈。大力提升青海大学服务“三农”的能力。
“十二五”期间,共获得农牧业科技成果335项,占全省的82%。累计鉴定、评价各类科研成果488项,其中国际领先 10 项、国际先进 31 项、国内领先 186项、国内先进125项,审定动植物新品种28个,制定标准91项,其他成果17项,申请专利79项、授权专利54项,25项成果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奖。校地、校校联合建立了22个青杂油菜、马铃薯、枸杞等示范推广基地以及青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乐都高新农业科技园等,通过试验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200万亩,每亩增加产值100元,经济收入为1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面向“三农”搞服务的青海大学产、学、研理念引导下,大学涉农院(所)系累计培训乡村医生、农牧技术人员、农牧民5万人次。全体涉农科教医人员“迈出教室、走出实验室、跨出校园,下到生产第一线、下到田间牧野、下到牧户农家”,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有效对接,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将科研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开发、配套、组装、示范、推广,最终将它们传递给农牧民及企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当地农牧业经济水平。
“十三五”期间,我院将以全面推进青海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和促进青海新农村牧区建设为核心,兼顾学科、产业和区域布局,完成建设25个左右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分布式服务站,组建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机构,创新青海大学服务“三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教资源的统筹协调与综合利用,丰富农村科技服务内容,完善我省多元化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提升青海大学服务“三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