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青海馆

更新时间:2022-06-25 14:16

上海世博会青海馆主题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位于世博园A片区,展馆占地600平方米。青海馆以西高东低的地理基座、如意造型的昆仑雪峰和接近自然的展示空间,展现三江源是中华水塔,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城市之源的主题。

场馆信息

场馆主题:中华水塔·三江源

活动周:9月16日-20日

展馆位置:世博园A片区中国地区馆内

场馆简介

青海馆主题为中华水塔三江源,展馆占地600平米。青海馆以西高东低的地理基座、如意造型的昆仑雪峰和接近自然的展示空间,展现三江源是中华水塔,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城市之源的主题。青海馆建成后,将呈现“三原心扉”“湿地净土”“时空瑶池”和“触手可及”等六大板块,突出青海“中华水塔”的优势,通过“三江源”的视觉形象,在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要求下,展现青海“中华水塔三江源”的城市发展之道。

主体造型犹如古篆书“源”字,长江、黄河、澜沧江在其中“流淌”……青海馆昨日启动施工布展。青海馆以“中华水塔·三江源”为主题,讲述了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和城市之源。 青海馆的主体造型由古篆书“源”字演化而来,其形如同现代汉语中的“原”字。“厂”字头被设计成山峰形象,象征万山之宗——昆仑山,山脊处还覆盖着皑皑“白雪”。“小”字则化身为发源于青海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江河边遍布了郁郁葱葱的羊毛草。此外,在篆书中被写作“日”的源字中间部分,象征了我国神话中西王母的居住地瑶池。更为巧妙的是,源字的偏旁则演化成青海馆的吉祥物“三原”,即水原、雪原和露原,它们分别代表了水的三种由来——河流发源、雪山上的雪花和草原上晶莹的露珠,它们将在馆内为参观者讲述“中华水塔·三江源”的故事。

江河·生命·城市

青海省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为“中华水塔三江源”,按照这一主题思想,所有的设计方案里都突出了“水”字,也就是说,未来建成的青海馆内也将是水的世界,就如何巧妙地向世人展现青海三江之水,设计公司都下足了功夫。此外,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就对青海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青海是三江之源,长江黄河澜沧江哺育了中下游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也滋润了江河流域大批的城市,在展馆内仅仅反映出青海三江之水比较容易,如何体现出江河的“养育之恩”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设计方案既要新颖、引人,又要便于实施,这是设计公司应该首先考虑的事情。”

隐忧·物欲·博弈

三江源曾经是一个超稳定的生态循环系统,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生物多样性集中地区。阳光、雪山湿地河流和生灵之间交换着能量,也交换着诚信,共同维系着最流畅的供求关系圈。这种旷古未变的平衡格局在离我们最近的这个世纪被打破。地球气候变暖,冰川开始退缩。森林在消失,湿地在缩小,河流干涸,湖泊减少,土地涵养水分的能力下降,草原以每年数十万亩的速度在沙化。源头之变,祸及整个流域。三大江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开始频繁。1998年,长江三角洲发生亘古未闻的特大洪灾,险些吞噬了华南华东,整个中国被震动,世界也被震动。

而人类依然在局部利益的博弈中竞赛着智慧。疯狂的需求,对三江源的生态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沉浸在现代物质文明成果幸福中的人们很少想到,物欲的无止境膨胀,已成为对三江源最危险的破坏性力量,没有注意到万里云天之外那一片高大陆上频频亮起的生态红灯。

敬畏·回归·回馈

中国已成为全球13个缺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八分之一。中国六百多个城市中,四百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一百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显而易见,为水困扰的生活,无论多么现代,都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美好。

城市引领着全社会的生活模式,示范着现代生活一切美好的内涵。但在今天,任何城市的发展,任何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都不能也不敢离开生态安全因素孤立地考虑。水是生态安全中第一位的因素。而三江源,是中国大陆上对生态“最敏感的一块皮肤”。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这个观念终于作为历史的一大进步,被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并在决策层面上被肯定。

这是人类在危急时刻的觉醒。我们必须回归——回归到一个被先民们所恪守的基本价值观上去,那就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勿忘回馈。在生态问题上历史走了很长的弯路。所幸今天的三江源还能为亡羊补牢提供足够的机会。回归自然,缓解文明造成的内心冲突,是现代人共同的精神诉求。

坐看江水

坐在“高原”的草地上,一边悠闲地看电影,一边感受雪山蓝天白云草地的单纯生活。这就是上海世博会青海馆。

青海馆主体形如古篆书“源”字,选取长江、黄河、澜沧江为元素,以昆仑天之极为载体,以圣水瑶池为情感内涵,并以博大、包容为空间概念,勾勒出一个敞开式的展示空间,展现“中华水塔”的山水风情。

篆书“源”搭起展馆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江河的源头,青海馆的主体造型正由古篆书“源”字演化而来,形同现代汉语中的“原”字。“厂”字头设计成山峰形象,象征万山之宗——昆仑山;“小”字则变为发源于青海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古篆书“源”字中间的“白”写作“日”,在青海馆中成为中国神话之源——西王母的瑶池。

独特的结构使得三分之二的青海馆是开放式的,游客可以在展馆中自由穿梭,看到清澈的河水穿越雪山,云雾飘动在雪山之巅,牧歌在清风中呼唤永久不变的庄严。

坐在草坡上看电影

青海馆的整体设计围绕“中华水塔三江源”这个主题展开,用特殊玻璃模拟出三大江河的逼真效果。

为了还原青藏高原的自然风貌,青海馆用高原特有的“中华羊毛草”种出一片高山草甸。四个“水精灵”分布在草地上,它们由江河中的几滴水“变化而来”,正面是屏幕,将播放一部主题为“同根同源”的电影。游客可以坐在草坡上,从影片中欣赏青藏高原的美景,还可以抬头看看展馆穹顶的蓝天、白云。

青海馆解读

EXPO|一起游青海馆

水纹玻璃铺出 长江黄河澜沧江

青海馆的展示部分包括“源出青海”、“绿满天涯”等10多个部分。

源出青海:青海馆约三分之二的面积由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构成,源头都指向青海的雪山。这三大江河是用水纹玻璃铺成,如同河水正从雪山上潺潺流淌而来。

绿满天涯:一片高山草甸依傍着三大江河,由高原特有的“中华羊毛草”铺成,细草如毯,野花斑驳。

同根同源:四个“水精灵”造型的设施,将播放视频介绍三江源的地理、生态、动植物、各民族生活等。

蹄类竞骄:透明屏幕上出现广袤的原野,藏羚羊白唇鹿藏野驴等动物种群在原野中觅食。

母亲河出生的地方:通过一部短片从三大江河的入海口溯流而上,追根探源,引导游客寻找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出生地,并展示三大江河与生命、文明、城市的关系。

源上人家:用浮雕、彩绘展现青海牧民的生活,体现牧民在严酷生存环境中的坚韧、乐观和宁静。

格拉丹东:通过雕塑和绘画还原长江发源地格拉丹东雪峰,让游客在馆内就能看到美丽的雪峰奇景。

高山草甸:用中华羊毛草、岩石等还原出高山草甸,碧绿的草尖上残留着雪花,展示“盛夏飞雪”的高原奇观。

极地远眺:青海馆墙壁的绘画上,草甸等风光次第展开,草天一色。

第一滴水:一个冰柱倒挂在馆顶,尖端有一滴水滴,地面是一汪缓缓扩散的涟漪,寓意着三条江河下游的文明、繁荣和昌盛皆起源于此。

高天流云:在展馆的穹顶上,用灯光、彩绘还原青藏高原特有的蓝天、白云,带来疏朗、空灵的体验。

石刻心愿:展馆外的草坪上设有一个触摸屏,游客可以在屏幕上签字留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或祝福。

羽族炫翎:以展馆外墙为背景,用彩绘描述一队黑颈鹤凌空翱翔的场景,象征三江源是鸟类的天堂。

高原之窗:这里是青海馆对外接待的窗口,用来自三江源头的昆仑山矿泉水招待客人。同时,游客可以在窗口领取介绍青海的资料和纪念品。

全方位展示

全方位展示青海成共识

评审现场看到,几乎所有的设计方案里都展示了青海的方方面面。一家设计公司播放的宣传短片中,出现了一只漂流瓶,这只漂流瓶从青海三江之源一直漂到上海的入海口,途中可以看到青海美丽的油菜花、壮阔的青海湖等景色,该公司设计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制作的宣传片紧扣强卫书记提出的“壮美青海”这一主题,把青海的大美景色展现在世人面前;另一家设计公司也独辟蹊径,其制作的宣传片中出现了一个可爱的“动漫娃娃”,在这个“动漫娃娃”的“导游”下,人们将青海的美景一览无余……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建成的青海馆将是一个立体宣传场所,游客在展馆里可以通过图片、短片、实物等充分了解青海、认识青海、走进青海。

设计方案征集

自去年底上海世博会青海馆展示设计方案征集工作启动以来,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参与,其中不少设计机构正在为上海世博会的其他设计方案工作,这些设计机构都和青海结下了不解之缘。陕西浮陆文化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设计总监史彦鹏告诉记者,同为西部地区,他们对青海的风土人情有着一定的了解,这是一种优势,但也有不足之处,因西部很少举办大型国际性的展会活动,他们参与像世博会这样的大型展会设计还是头一次,因此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为公司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跃狮影像科技有限公司正在为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进行深化设计,当天该公司前来参加评审会的执行总监黄伟恩是第一次来青海,觉得这里的天很蓝、水很绿,有时间一定会在青海四处走走,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陆川参与设计

著名导演陆川本打算来青海参加当日的评审会,但因为目前正在筹备电影《南京》的首映式而没有前来,不过其参与设计的方案已经到会,据知情人士透露,如果其参与设计的方案能够最终入选,他将以志愿者的身份前来青海拍摄宣传片。据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项目总监高杨介绍,该公司与上海文广集团第一视觉、青海省文联共同组成了水晶石联合体,推出了共同设计的方案,陆川、冯小刚等著名导演都是该公司的特约导演,陆川曾为创意接连熬了两个通宵。陆川不仅是国内著名导演,还是一位知名环保人士,他和青海结下不解之缘,曾多次前来青海,并拍摄了影片《可可西里》,自参与上海世博会青海馆的展示设计方案以来,已多次来青海进行考察、创作。

古篆书

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可以说,中华文明正是从这里源远流长。青海馆总设计师郭志刚告诉记者,整个青海馆的主体造型就是由古篆书“原”字演化而来,饱蘸着文化的浓墨一挥而就。据他介绍,古篆书“原”中的厂字头由一道挺拔雄伟的 “昆仑山脉”构筑;“原”字中的“泉”由高原湖泊和三江组成;展馆的核心是湖泊,“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奔流而过的河水汇成了 “原”字另外三笔。山的宏伟和水的灵动让一个“水流天上来”的青海馆跃然而出。设计师介绍说,这个简单的“原”字意义并不简单。它是生命之源、城市之源、文明之源。水可生万物,从格拉丹东雪峰第一滴水珠开始,三条江河浩荡地流淌,也因此哺育了城市,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博大文化。然而,现今“源头”已被人类的过多攫取而污浊,青海也因此担负了拯救生态的使命。青海馆以“回忆”、“回报”、“回归”三个篇章分别讲述青海省,在“回忆”中追根溯源,在“回报”中讲述三江流域孕育的丰饶河湟文化,在“回归”中展望未来生态城市的发展。青海馆地面设计西北高、东南低的地面特点巧妙地和中国地理暗合,三大江流在展馆中奔泻而下,灵动的水流贯穿青海的文明历程,使青海馆气势不凡。此外在青海馆中,古老的玛尼石刻、高原湖泊、各种青海雪原风情都将穿插在展馆的各个角落。

三原

远古文明和现代展望,这些元素如何有声有色地演绎,并且观众互动?青海馆请出了它的吉祥物“三原”做使者。“三原”指的是是“水源”、“露原”和“雪原”,据了解,蓝色的“水源”、绿色的“露源”和白色的“雪原”将在世博会期间“穿梭”在青海馆的各个区域迎接八方来客。与此同时,在展馆江河通道两边还分布着晶莹剔透的青海馆吉祥物“三原”造型的视频装置。 “她的个头小,只是一个水滴,但她是江生态的守护着,代表三大江河发展的城市文明。”设计师说,“三原”由红外触发装置启动,当观众走进时,“三原”身上的屏幕会播放三江源的身世和家谱,播放中华文明在三江源头绽放的第一丝曙光,带动观众回忆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把青海馆所要传递给观众的历史和展望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在青海馆内,灵巧的青海馆吉祥物“三原”还将和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成为搭档,海宝是四海之宝,三原是三江之源,两者共同迎客,更能个人活灵活现的感觉。

展馆亮点

邂逅藏羚羊

生态湿地可邂逅藏羚羊

“我们要让观众觉得好看,好玩,好懂,不费力气地理解。”设计师介绍说。游客一走进青海馆,迎面看到的即是一幅匠心独运的青海自然景观。展馆通过灯光和云雾制造技术倒影出江源之境,薄纱在展馆顶部堆叠成飘渺的云雾。在舒云漫卷、美轮美奂的场景中,游客走入青海馆内部。

当游客走上青海馆内的 “生态湿地”,便置身于一处净土,土地上覆盖着郁郁葱葱的草地、原始的沼泽和清澈的河流,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我们不采用宣传片的方式,而是要给游客提供切身的感受,提醒大家珍爱自然。”设计师介绍说,在 “生态湿地”中使用了电脑染色灯和识别器,当观众信步在走上河流两旁的通道时,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清亮亮的河流中将倒映出现藏羚羊的影子,它们探着头,悠闲地喝着水,鱼儿在水中也是 “皆若空游无所依”。 “我们会以一些互动装置,来向人们传达我们要保护生态的迫切心情。”设计师说,踏入水流的游客一旦超出设定的边界或者同时进入的人群过多时,鱼儿就会逃走,绿草也会慢慢变得枯黄,草地上的动物也会无影无踪,如果人们自觉地与之保持距离并且参观者保持在一定数量之内,一切又会渐渐复原。 除了亲自体验外,在展馆还特别设置了贵宾观赏和休息平台,当游客到来时,可以在 “高高在上”的平台上一览青海馆全局,俯瞰三江奔流,体会 “原”字中凝聚的生命力,感受到青海馆作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的博大与恢弘。

触手可及

美好城市 “触手可及”

有没有亲自体验过 “呼风唤雨”?设计师郭志刚介绍说,在展馆中设有一项互动装置 “触手可及”,此项互动项目采用多通道和空间触摸技术,能捕捉人的动作并给予及时反应,以此唤起参观者的共鸣。

系统中有两张宽大的屏幕,在茂密的 “青海林区”前,当参观者对着画面挥动手臂,唤起水流流入林区,五颜六色的花儿就会在挥舞中绽开,草原在你的挥手中绿意盎然,画面的中的树木也随之茂密葱茏。在第二个场景 “海滨城市”中,高楼林立。随着观众挥手带入水流,绿意在水泥森林中欣欣向荣,水质渐而清澈,画面呈现的“环保城市”舒适宜人。随着越多的人前来 “挥手”,就会召唤更多奔泻的江水流入 “林区”和 “城市”。

这两幅图画相互有交叉有互动,连接成一幅完美的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蓝图。“城市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城市的未来发展之道,”设计师郭志刚说, “我们想以一种有趣的游戏告诉人们,建设美好城市、保护三江源的纯净其实仅仅需要你的举手之劳。”

时空瑶池

“三原”和伙伴出演动画片

走出生态湿地,游客将置身于“时空瑶池”,“时空瑶池”是一处让人身临其境的场景。瑶池坐落于青海馆“原”字造型的核心。在展馆的设计理念中,“瑶池”承载了人对自然满满的热情。瑶池被设计为一处大型沉浸式梦幻实景剧场,晶莹透亮的冰锥悬于展馆顶部,冰锥渐渐地融化,晶亮的水滴滴入瑶池,泛起层层涟漪。展馆内的消防立柱上装嵌有LED屏,变幻的画面与馆内的场景相呼应,并与整个展馆融为一体,构成三江源昆仑山的至高点——“天之极”。展馆的顶部装置有灯光投影仪,光影飞泻而下,地面上的灯光水景则掀起层层的水浪,似真似幻的布景中,水波浪影川流不息。

设计师介绍,冰锥的水滴注落瑶池,到一定的时间,水滴会“溢”满瑶池。这时,澜沧江三条大河霍然点亮。“辉煌的中华文明就是从冰山的水滴开始开始,源远流长。 ”设计师说。届时观众可在雪域高原的冰天雪地中,欣赏一出环幕电影。在环布展馆的大屏幕上,“三原”和看护河流的“玉外婆”、“三青鸟”,以及破坏环境的垃圾箱“三亏”等卡通形象一起,出演一幕环保动画剧:城市中,一辆垃圾车像河中倾倒垃圾,把河水变得乌黑,脏兮兮的“水原”坐在河边回忆纯净美丽的家乡,突然,一只燕子突然从天空摔落,水原决心去拯救这只被垃圾箱“三亏”残害的燕子……环保的寓意在活泼的故事中娓娓道来。

参观套餐

不同观众有不同“参观套餐”

首先,观众在新奇中走过云雾缭绕的高原风情,然后在期待中叩开水原造型的“三原心扉”,在身临其境的时空瑶池和“触手可及”的互动体验中,情感上升到高潮,在参观尾声处“石刻心愿”中得到舒缓,给观众“余音袅袅”的韵致,其周到的安排可谓“错落有致”。

设计师说,青海馆整个展区600平方米,预计接待观众200万人次,占世博期间参观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左右。由于人流量巨大,设计师还尝试给观众设计不同的“参观套餐”,设计师通过对观众的教育程度、行业、年龄、兴趣关注度和浏览时间等做了周密的分析,将观众分为浅层和深层观众。展馆针对这两种游览群体设计了不同路线:喜欢“走马观花”的浅层观众可以看过入口处的高原风景、走过湿地后就可以直接走到出口处;而想“探其究竟”的深层观众,展馆也为其另辟蹊径,饱览全馆风情。据悉,青海馆可同时容纳深层观众35人,深层观众的体验时间约为7分钟。如此安排,一方面能满足参观的愿望,也能防止拥堵现象,同时也能及时地迎接和疏散游客。

敞开式入口

敞开式入口吸引更多参观者

在世博期间,青海馆每天将开放12小时,预计每天可接待参观者3360左右。设计师分析说,青海馆的位置有两个人流交汇点,大部分人流来自甘肃、青海、陕西馆,另一部分来自宁夏、上海、新疆、贵州、云南馆。因此,青海馆将入口安置在副通道靠近陕西、甘肃、西藏馆的人流交汇处。不过,青海馆的位置相对较偏,不在主通道上,为了弥补这一“地利”上的不足,青海馆特地采用了敞开式入口,大大方方地将大门打开,希望能借此吸引到更多的参观者走进其中。

功能布局

在功能布局上,青海馆不仅能够做到自然流畅,也能让展馆空间物尽其用,给观众提供更多的便捷。在保证展馆主题造型完美的情况下,青海馆巧妙地安插工作人员休息、接待窗口和设备间,以保证展馆在世博会展览期间的高效能运转。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