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江

更新时间:2023-02-07 15:00

清白江,也作青白江,汉代称湔水,河口段也称中河(古称湔江)。长江支流沱江的支流、都江堰分水河道,水源来自岷江,上段为蒲阳河,通过都江堰枢纽蒲柏闸分流,向东,至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原彭县,与郫都区界河)人民渠进口闸(原称长寿桥)始称清白江;继向东,流经新都区青白江区广汉市、流向金堂县赵镇,汇入沱江。

干流概况

清白江,实为蒲阳河人民渠进水闸以下河段,为都江堰内江干渠。以闸为起点,在流程1.05公里处设有新桥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在流程8.95公里桃花滩处有湔江分支之一的清白江(习称小清白江,以与本渠相区别)自左岸汇入,在彭州市(原彭县)北君平乡平闯口,右岸有暮水河引水口,在郫都区(原郫县)唐元乡石坝子,右岸有原锦水河引水口。继续沿彭州市(原彭县)与新都区(原新都县)界线东南行,经新都区(原新都县)高宁乡、利济乡,在流程32.2公里处以下,又沿彭州市(原彭县)、新都界线东行,41.4公里以下沿广汉、新都界线东行,于46.4公里处过广汉市向阳乡南,57.4公里处至万福场北。继而东南行,61.5公里处至三水镇,65.5公里处入金堂县境,当地称中河。东转南,于70公里处过清江乡南,于78.8公里处绕金堂县赵镇,与毗河相汇,再东行汇入北河。沿途又分为工业用水渠,上、下马棚堰,兴隆堰,清白堰,青茅堰等支渠。清白江自人民渠进口起,至汇入北河止,长81公里,流域面积636.5平方公里。

清白江上段为蒲阳河,该河在彭州市(原彭县)北君平乡桃花滩合湔江分流清白江后(人民渠分流口),始称清白江。清白江段先后纳入湔江分流清白江、新开河、新润河、白土河和漾阳河。后仅负担排泄彭州市(原彭县)平原区间径流。

清白江从任家沟进水口下流入新都区境,经高宁、利济、清白、清流、新农、新民、河屯、军屯8个乡,至邓家河坝注入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乡,过广汉县南,流至金堂县赵镇东南部与毗河、北河相汇成沱江。清白江在县境全长33.4公里,河宽90~140米,河道比降3‰左右。

清白安全流量1000立方米/秒,五年一遇洪峰流量1250立方米/秒。从宝瓶口河底高程718米引水而下,上游蒲阳河流绕灌、彭山麓,左岸承受各山溪暴雨径流,常出现暴涨暴落的大洪水,汛期洪峰流量800~1200立方米/秒,洪峰流量大,含沙量也大,洪后堰口多淤积。这河流经火烧堰河边高程575米,清白江大桥河边高程545米,兴隆渡河边高程532米,三岔渡河边高程507米,高桥渡河边高程506米,三邑桥河边高程497米,流到金堂县赵镇高程440米。

清白江向东,流经新都区(原新都县),至青白江区境朱家湾,沿弥牟西北边缘,于右岸纳弥牟河水,分出马棚堰,再流向广汉向阳场,然后流向赵镇,汇入沱江。区境流长2.74公里,平均河宽120米、水深3.5米、比降2.5‰。过洪能力13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600立方米/秒,区境集雨面积1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4.56立方米/秒。它是都江堰渠系灌排两用河道,具典型平原河流特征,河道宽,堤岸曲,比降缓,河滩多,洪枯水位变幅大。由于上游纳都江堰市及彭州市(原彭县)的山溪河,暴雨季节汇入洪水,来势迅猛,易生洪涝。民国时期,曾季节性通航,终因河道不规整,引水堰坝多,被迫停航。

清白江流经三邑乡入广汉市境。境内经广兴、向阳、新丰入万福汇纳蒋家河,至三水汇纳濛阳河,向东南流至金堂县赵镇入沱江。县内河段长25.8公里,集雨面积54.67平方公里,河面平均宽131米。河床比降,团结堰以上为2‰,以下至三水为1.34‰,常年洪水量800~1000立方米/秒,冬春季节流量15~2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16.19亿立方米。

清白江古名中江,在金堂境名中河。嘉庆《金堂县志》称为湔江。辗转东行,经郫都区(原郫县)、彭州市(原彭县)、新都、广汉,汇集各山溪水,在广汉接纳i濛阳河,到金堂入沱。清白江为金堂县西北平坝浅丘地区进行灌溉、养殖、排洪、输水的重要河道之一。在金堂县境内长16公里,水面面积165万平方米,平均比降1.5‰。河床平均宽67.9米,最宽处137.5米,最窄处37.5米。河流深切基岩,部分河段枯水期常基岩裸露,河滩处处。河床曲流发育,弯道多,弯曲系数为1.42,河床淤浅,河谷底部一般仅比谷缘低3米左右,洪水期易于成灾。清白江南流,穿过赵镇解放桥后,先后汇合毗河、北河流入沱江。

水文特征

据《新都县志(第一轮)》,1954年蒲阳河口(即清白江始端),平均流量86.2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151立方米/秒,断流90天,通水275天。1960年,平均流量81.2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163立方米/秒,断流32天,通水334天。1970年,平均流量93.4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212立方米/秒,断流43天,通水322天。1980年,平均流量90.4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208立方米/秒,断流40天,通水326天。1985年,平均流量89.6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209立方米/秒,断流35天,通水330天。

据《金堂县志》,河口多年平均流量51.8立方米/秒,枯洪水位悬殊,流量变幅大。1981年7月13日广汉县境实测得流量2200立方米/秒,但一般年份的冬季枯水时节,不少河段几乎处于断流状态。

主要支流

上游河道

蒲阳河,为内江水系中最北的干渠,起于灌县太平桥(今蒲柏闸)。进口处渠宽约26米,东偏北流,先后有灵岩沟、万丈沟、铜马沟自左岸汇入,于8.1公里处经蒲阳镇公路桥,折向东南流,8.3公里处左纳龙安河,大、小干河子,9公里处左纳石槽沟,11公里处左纳南溪河,13.7公里处过驾虹桥,19.9公里处左纳挨山河后,进入彭州市(原彭县)境。又于23.8公里处左纳土溪河,24.5公里处设节制闸,左分人民渠。闸后即为蒲阳河下段,改称清白江。蒲阳河长24.5公里,流域面积178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9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6.42亿立方米。

本干支流

弥牟河,属沱江三级支流,位居清白江右岸弥牟境,1975年新凿。流向东偏北,在广汉向阳场交界处汇入清白江。流长3.5公里,平均河宽11米、水深2.5米,比降1‰,过洪能力6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80立方米/秒,集雨面积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5立方米/秒。它与北四支两条斗渠连通,兼有灌溉功能。

新润河,湔江分水河道。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彭州镇国寺新修塔记》碑文亦称“江析二派”。一为光水,在东,包括鸭子河和濛水。二为涵水,即今新润河。新润河经县城西南流入青白江区境注入清白江(蒲阳河桃花滩以下河段名),白土河经县城东北流入广汉境注入清白江。

蒋家河,上流河段名白土河,源于彭州市(原彭县)关口,是湔堰分流之一,经彭州市(原彭县)濛阳镇南流入县境后始称蒋家河。县内流经广兴、新丰,至万福注入清白江。县境河段长18.7公里,河面平均宽40米,河床比降1.5‰,集雨面积30平方公里,过洪能量109立方米/秒。

濛阳河,古称濛水,源于彭州市(原彭县)关口,湔堰分流之一,流经彭州市(原彭县)义和入县境,再经三星、南兴、西外、东南、万福等乡,至三水镇注入清白江。县内河段长23.5公里,河面平均宽50米,河床比降1.36‰,集雨面积63平方公里,过洪能量205立方米/秒。

分支河道

锦水河,为清白江右岸主要分支。引水口原位于郫都区(原郫县)唐元乡石坝子,向东南经古城乡、高宁乡后入新都区(原新都县)境,于白洋沱汇入毗河左岸。1982年另建锦水河分干渠,进水口移至高宁乡公毅村火烧堰处。东南流经高宁、大墓山、清白站、新繁镇,再向东经新民站、雷音寺,左纳杨柳堰尾水,又东偏南经马家、普利寺、破水碾至铁路桥,以下即利用原杨柳堰渠道(旧名督桥河、绣川河),过洪水碾、黄土堰、金桂桥入金堂县汇入毗河。

人民渠(官渠堰),在境内庆兴乡蒲阳河与土溪河汇流下1250米处引都江堰之水。干渠顺湔江冲积扇缘,穿越湔江分流之各河,流经庆兴、北君平、丽春、西郊、利安、军乐、敖平、万年、红岩九乡(镇),于万年官仓入鸭子河(利用自然河床2公里),至红岩绕慈母山,再入什邡界。境内干渠长39.7公里。到1990年代,该渠已达绵远河冲积扇,总长88公里,渠首过水能力为90立方米/秒。

锦水河(南北朝称湔淡口),清白江石坝子鱼嘴,左支清白江,右支锦水河。锦水河在清白江右岸的凹岸引水,少进沙,进口高程为584米。流经来薰桥河边高程527米,天缘桥河边高程493米。

蟆水河,从清白江上游右岸平闯口凹岸引水,进水口前江里有河心洲,随江水挟带的沙石,沿主河槽排往下游,蟆水河多引取清水。平闯口进水河边高程599米,流经卧龙桥河边高程536米,蟆水桥河边高程524米。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清白江区境流长2.75公里,皆在弥牟镇境内,全居右岸,有朱家湾、郑家河坝、马棚堰3处,2750米堤坝。1981年特大洪灾,除马棚堰1430米堤岸(1961年修工业渠时,采用高标准条卵石浆砌及浇铸钢筋混凝土)安然无恙,朱家湾和郑家河坝则毁坏严重。1981~1982年,区组织治理指挥部,对朱家湾和郑家河坝进行根治。朱家湾610米河堤,全部采用条卵石浆砌,筑成导水和护岸堤坝。郑家河坝700米河堤的310米险段,全部实行条卵石浆砌;另400米土堤以条卵石浆砌予以加固。从此,清白江河堤全部治理,至1990年,皆安全渡汛,保证了大弯、弥牟两镇以及工业区和宝成铁路、川陕公路的安全。

引水工程

新都区段有:

右岸大堰原有常乐、杨柳、萝卜、兴隆、插板、永固、天星、老流、漏钟(冲)9道;左岸大堰有冬瓜、同心(老虎堰、三尺堰、王中堰改建)2道。由于承泄山溪洪水,来势迅猛,形成河道弯曲,河岸凹凸,漕滩悬殊,每次洪后,尤以火烧堰、兴隆堰、三岔河、高桥、粮沟坎、三邑桥等处变迁异常,流向不定,偏南偏北,堰口位置,迁上迁下。民国30年,兴隆堰至赵镇段,曾一度试航木船运货,因河床紊乱,堰坝过多,被迫停航。

1951-1956年,县上针对清白江河床淤高,水流紊乱的情况,组织大挖河方,疏通河道。1968年冬,对左岸利济乡同福村内溃决改道处,采用封支强干,截弯取直治理。自1952年开始,老流堰与漏钟堰合并,又二年再并于天星堰。1954年,永固堰合并于插板堰,改称永插堰。1961年,兴隆堰再并入萝卜堰。1970年渠系改造,锦水河分干渠的北二、北三支渠代替萝卜堰、永插堰,北四支渠代替天星堰。南二、南三支渠代替常乐堰,又锦水河分干渠下段代替杨柳堰河下游。至1982年,县境清白江右岸实有任家沟、锦水河分干渠、杨柳堰、北四支渠4个进水口,左岸实有冬瓜堰、同心堰2个进水口。

青白江区段清白江河系有:

杨柳堰,公元143年左右开凿,“穿湔江口,灌溉繁县农田千七百顷”,形成杨柳堰。解放前灌溉新都、新繁、金堂三县农田9.3万亩。1871~1983年改造渠系,将杨柳、锦水、常乐、萝卜四堰合并,分两口进水,上为锦水河,下为杨柳堰,在新都区(原新都县)雷音寺合流,至南四支渠口,下为原锦水河支渠,再下则保持原杨柳堰支渠。现称的杨柳堰,是指杨柳堰的老渠道,在督桥河下分流,向北分支称北流;正流居南称南流。前有么堰子。么堰子在弥牟镇白马村左岸分水,最大引水流量3立方米/秒,渠长13.5公里,区境灌溉弥牟镇农田1595亩、地73亩。尾水入杨柳堰。

南流,最大引水流量5立方米/秒,区境有赵村堰、贺江堰、红漆堰、朱家堰、河坝堰,以及贺江、红漆两堰分叉再合为羊叉河上的吕公堰,共灌溉区境祥福、华严、景峰、绣水四乡农田13271亩、地278亩。尾水入毗河。

北流,最大引水流量4立方米/秒,正流有二扒堰、石头堰、黄土堰、南村堰、檬子堰、天宫堰,其分支长流河上有新开堰、沙子堰、黄草堰、工农堰、穿城堰,南北合流的三口堰起称绣川河,上有板桥堰、石子堰,以上共灌溉弥牟、华严、景峰、祥福、绣水、玉虹6乡镇农田16869亩、地486亩。尾水入毗河。

南四支,南四支渠属锦水河分干渠,在新都区(原新都县)马家场北分水,最大引水流量13立方米/秒,渠长8.2公里,渠道上斗渠南北横开三对、6条,区境的祥福乡在二、三斗(渠)用水,灌溉农田6250亩、地101亩。尾水入毗河。

北四支北四支渠于1971~1972年新修,在新都区(原新都县)河屯乡净方村老天星堰口,利用原拦河坝,直接从清白江右岸起水,新渠6.5公里,开设5个斗口,最大引水流量8立方米/秒,取代了原渠流程长35公里、48道分水平梁的天星堰(又称砂罐堰)和萝卜堰。区境灌溉弥牟、华严两乡镇农田30228亩、地925亩。尾水入杨柳堰。

马棚堰,马棚堰历史上分为上下马棚两支,均在清白江右岸起水,1958年一度合并为同口进水。1959年,国家投资将上马棚引水坝修筑为永久性枢纽工程,并新开一条7公里长的渠道(后称工业渠)。1961年,上下马棚又恢复各自的进水口。1970年改造渠系时,将下马棚的引水口上移到马棚堰渠首之上,上马棚直接从马棚堰取水,形成下马棚在上、上马棚在下的格局,但仍保持原来的灌溉体系。尾水汇入清白江及杨柳堰的长流河。

下马棚,在弥牟镇狮子、挺进两村接壤的清白江右岸分水,最大引水流量8立方米/秒,渠长16.55公里,设斗渠5条(包括1957年新开的壁山渠),灌溉区境的华严、景峰、玉虹3乡农田14644亩、地1351亩。

罗家沟,在安乐桥闸上30米左岸分水,是一条短流程的小斗渠,最大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渠长2.4公里,灌溉华严乡农田447亩。

上马棚,在华严乡红锋村富顺桥闸分水,最大引水流量3.5立方米/秒,渠长14公里,设斗渠11条,灌溉区境的华严、景峰、玉虹三乡农田22794亩、地887亩。

工业渠,与上马棚在安乐桥同闸分水,设计最大流量16立方米/秒,实际控制进水6~8.5立方米/秒,年供工业用水1.9亿立方米。渠中有下沙堰和工农堰,调剂农业用水,以弥补下游的缺水。

广汉境内,清白江灌区,系都江堰自流灌溉地区。水量充沛,早涝保收,习称大堰田。民国32年11月统计(复兴乡未报),民堰有粟米堰、本尊上堰、回沙堰、小河堰、半截堰、本尊中下堰、天生堰、黄土堰、杨家堰、三牌堰、姚景堰、冯家堰、清白堰、大蛇座堰、小蛇座堰、板桥堰、白龙堰、翁家堰等。1950年,从清白江引水的有三尺堰、流水堰(均在彭州市(原彭县)境)、天星堰(新都境)、漏钟堰、老流堰、粟米堰、下马棚堰、本尊堰、天生堰、白龙堰、冯家堰、接清堰(又名清白堰)、兴隆堰和本尊中、下堰;再从三尺堰内引水的有沐庇堰、戴家堰、秦祖堰、何须堰;流水堰内引水的有马宗堰、赵朋堰、孟家堰、岩堰、半边堰、龚家堰、塔碑堰、黄土堰、杨家堰、三牌堰、姚景堰、翁家堰;下马棚堰内引水的有回沙堰、小河堰、板桥堰与大、小蛇座堰。计大小民堰36座,灌溉复兴、向阳、新丰、万福、三水、中兴等乡、镇的农田7.5万亩。

民堰筑有堰首、分水平梁、码头、卡子和幺堰等灌排设施,少数高田高地,以筒车或龙骨车提水灌溉。全灌区有筒车60余架,其中马棚堰内较多,集中于三水乡的罗经桥上下。

1953~1956年,先后将本尊堰并入粟米堰,漏钟堰、老流堰并入天星堰,三尺堰并入新都同心堰,冯家堰并入白龙堰,白龙堰再并入天生堰(1972年改名团结堰),秦祖堰并入沐庇堰,半边堰并入岩堰,三牌堰并入杨家堰。1960年,上马棚堰由四川化工厂出资,广汉县负担劳力和施工领导,建成混凝土堰坝并将下马棚堰并入。1961~1966年,相继将流水、粟米、天生、清白、兴隆、岩堰、杨家、黄土、姚景、翁家、塔碑、沐庇、龚家等堰,改建成永久性堰坝。1970年秋及1971年春的渠系改造中,将原有长、宽、弯、乱的旧式堰渠,改建成沟端路直、排灌两利的支渠7条,总长65.5公里;斗渠52条。将同心堰、马棚堰内的23道小堰作部分调整合并,全部纳入支渠上的斗渠。合计有斗农渠390条,总长108公里。此后,逐年对渠道进行岁修和灌溉工程的配套及绿化。至1985年,共投资78.64万元,投标准工65.58万个。整个灌区内有桥、涵、渡、闸等水工建筑物258处,灌溉面积8.83万亩。

各支渠情况是:同心支渠起于彭州市(原彭县)尽头堰,止于新丰乡沙河堰,长7.9公里,灌溉广兴、南兴两乡农田1.21万亩;流水支渠起于彭州市(原彭县)竹瓦乡三叉河,止于万福乡翁家堰,长17公里,灌溉广兴、南兴、向阳、新丰、万福等乡农田2.78万亩;粟米支渠起于广兴乡团柏林,止于新丰乡,长11公里,灌溉广兴、向阳、新丰、万福等乡农田1.75万亩;马棚支渠起于向阳乡崩河坎,止于三水镇罗经桥,长9.4公里,灌溉向阳、新丰、万福、三水等乡、镇农田1.89万亩;团结支渠起于向阳乡境,止于三水镇吴家寺,长7.8公里,灌溉新丰、万福、三水等乡、镇农田7264亩;清白支渠起于万福乡万福桥,止于三水华家桥,长7.9公里,灌溉三水镇农田2769亩;兴隆支渠起止均在三水境内,长4.5公里,灌溉423亩。还有从新都境内北四支渠进水的斗渠2条,灌溉广兴、向阳两乡农田1526亩。

水电工程

太平电站,位处彭州市太平场西2公里,引清白江水建成,总投资481.7万元。于1976年破土动工,1978与1979年分别建成2×1250千瓦机组投产,并入国家电网运行。1981年,又建成1x500千瓦小机组。全站占地面积共5114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53平方米。1985年,发电1754万度,产值114万元,售电1564万度,收入78.2万元,迄今是境内乡办的最大电站。

航道航运

航道

清白江航道全长117公里,自新都高宁乡火烧堰入新都境,经高宁、利济、清白、清流、新农、新民、河电、军屯八乡,长33公里。航道上行经彭州市(原彭县)、郫都区(原郫县)县境至灌县,下行经广汉向阳场、三水至赵镇,全年通航载重5吨木船。民国34年县内一段航道部分停航,1952年全部停航。

清白江航道在青白江区弥牟镇过境长2.75公里,平均河宽120米,平均河深3.3米。民国时期,曾季节性通航,以竹筏、木筏为多,货运量不大,且因河床紊乱,堰坝多,常被迫停航。1951年,清白江航道全部停航。

清白江广汉境航段起于广兴乡与彭州市(原彭县)交界处,经向阳、新丰、万福至三水镇与金堂县交界的新水碾,长25.8公里。上行通彭州市(原彭县)三邑场,下行达赵镇,正常年景农历3月至12月均可通航。

渡口

兴隆堰渡,古名清白渡,位于清白江上,今新农乡兴堰村与清流乡飞石村之间,古代新繁通往清流的大道上。乾隆九年(1744)洪水将河道分为两支,二十四年(1759)乃募化捐资建桥两座,南名兴隆桥,北名永清桥。庚子(1780)大水永清桥坍塌,兴隆桥仅存一半,以木楼桥续接使用。北支永清桥两岸崩颓无定难于重建,遂造船两艘设渡。初置渡田10亩,嘉庆九年(1804)募捐置渡田36亩,是为义渡。同治八年(1869)重建木楼桥十七洞渡废,此后70余年间曾重建四次。民国35年洪水将桥冲为两段又修复,1949年土匪暴乱撤毁两洞,又设渡。根据交通干线变化情况,此处无必要再建桥梁,1953年将废桥全部撤除。现有渡船1艘,载重4吨,由清流乡光辉村经营。

王中寺渡,位于清流乡三尺村与新民乡八字村之间的清白江上。清乾隆以前名王中渡,额设渡工4名,岁给工食银。乾隆年间建石桥,渡废。嘉庆中石桥坍塌造大船两艘,置渡田50亩义渡,改名尚义渡。今由清流乡三尺村经营,有渡船1艘,载重2.4吨。

高桥渡,位于河屯乡牛王村与彭州市(原彭县)竹瓦乡高桥村之间的清白江上,自古设渡。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木楼桥12洞,取名乐善桥,渡废。民国5年土匪为患烧毁木桥数洞,复设义渡。现由牛王村经营,有渡船1艘,载重2.5吨。

三岔河渡,位于彭州市(原彭县)竹瓦乡三岔村与新民乡禾登村之间的清白江上。道光七年(1881)曾建石桥,取名天福桥,后圮。民国23年又建木桥,旋被水毁设渡。现由三岔村经营,河两岸有固定钢绞线安全绳,有铁壳船1艘,自重1.7吨,载重7.5吨。

码头

新都区原有码头两座。兴隆堰码头,位于新农乡兴堰村与清流乡飞石村间,建于民国31年。三邑桥码头,新都区新军公路末端,建于民国19年。

清白江航段该航段船只主要停靠在三水镇,当地有新碾子、祝家碾两处菜油作坊。40年代有近50余户加工大米的#房。三水镇从事木船运输的船主40多户,船工140余人,汛期每场载往赵镇的大米约40吨,菜油、麻枯3~5船(每船载量大的5吨,小的2吨)。1953年船只减少,1958年后无船行驶。

光义渡在三水镇南濛阳河汇入清白江处。为季节性渡口,冬春搭便桥。渡口有船1只,渡工2人。1979年三水利渡桥建成后,光义渡仅是草桥村农民生产的往返渡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