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4 00:27
当初因具有战略意义而迁移的工厂也在新的改革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本以为将终老此地的人们开始惶惶不安,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许多家庭都开始在想办法能够回到上海老家,那里有他们熟悉向往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的根,也能够给下一代更好的前途。这些家庭正面临着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青红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青红并不理解父母的愿望。她和她的伙伴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就是她人生中记忆的一切。在青红心中,这里才是她的家园,有童年的乐趣,有真诚的友谊,还有在青春萌动的心中难以割舍的初恋--小根,一个来自当地农民家庭,刚刚进工厂做临时工的小伙子……
女儿心中美好的恋情,在父亲看来却是一个最大的障碍。青红父亲开始严密的监视女儿的一举一动。他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摧毁这段感情。为了阻断女儿的恋情,青红父亲像押解犯人一样,每天跟着女儿上下学,编造病假条以尽力压缩女儿与外界接触的空间。
青红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折磨,心中充满对父亲粗暴干涉的反感。在好友小珍的帮助下,青红以各种方式和借口与父亲周旋、对抗。直至使用绝食这样的极端手段。
在青红近乎搏命式地抗争下,父亲暂时退缩了。青红重新获得一丝自由空间。与此同时父亲也加快了步伐,决意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把全家迁回上海。
青红被父母绝望的行为所震动,开始犹豫在感情与家庭之间。
在青红父亲与同事策划抛弃户口、工作,不顾一切离开贵州的时候,青红与小根在后山相会了。小根不解于青红突然冷淡的态度,而青红也无法讲出家庭正在发生的私密,在爱恨交织情绪亢奋的状态下,小根不顾一切的占有了青红…
(以上参考资料)
(以上参考资料)
(以上参考资料)
这个电影带有导演过去生活过的那个地方的些许印记。导演家在六十年代随着妈妈的工厂离开上海来到贵州。无数个家庭就像无数个浮萍一样无根无基地在异乡漂流。后来导演大了,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而根却越来越深的扎在了那里。很多家庭的父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开始想办法自己解决回故乡的问题,这个电影中的主角们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情况。导演想用这部自己一直想拍的电影来献给父母和那些和他们有着同样命运的人们。
《青红》采取一种质朴的纪实拍摄手法,通过实景拍摄、自然光效、混录音效和长镜头等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活。该片全景在贵阳拍摄,那里是导演王小帅长大的地方,他在此片灌注了一定个人色彩和生活经历,讲述了一代人对那个年代的感知和思索。
(以上参考资料)
“在我们搜索差异性的光谱中,从古典角度讲,表现历史如何影响个体的生命、社会如何影响人们的家庭,《青红》是最强烈的。对父亲和女儿的刻画让我们非常欣喜,它似乎是惟一一部带有小说优点的影片:把中国某段时期的历史和政治对小家庭的影响描写得清清楚楚。”(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艾米尔·库斯图里卡评)
无论怎么看,《青红》都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探索家族长老和子嗣之间矛盾冲突的家庭故事。之所以不同寻常,就是因为它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乡村。节奏缓慢但引人入胜,《青红》的故事远比普通好莱坞电影丰富得多……整部电影拍得很帅,全体演员都闪耀着洞察和理解的光辉。”(《好莱坞报道》评)
影片充满了具有符号性的旧时代日常生活场景,引发观众的怀旧感和对过去的思恋与思考。通过几首歌和服装表现的时代细节比较适度,充满冬天感觉的摄影很像王小帅早期的《扁担姑娘》。姚安濂的演出是片中最稳固扎实的,远远凌驾于两位年轻演员之上。(新浪网评、《综艺》、时光网评)
青红这个人物的塑造过于平静内敛,高圆圆的表现太在自己原本的状态上了,感觉并没有十分投入到人物中去。而且影片更大篇幅表现的是青红和父亲之间的对抗,它应该是激烈而暗涌的,但是影片能看到的只有父亲的愤怒,青红的沉默却失之单薄。影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上升到更有力量的层面。影片流于平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导演的着眼点是在那个时代而非人。导演强烈地想把自己经历过的时代对人的影响表现出来,以至于“时代”才是他想表现的主角,人物都只是烘托而已。这样一来,背景成为前台,主角却显得虚焦了。(新浪网评)
影片阴沉的氛围与王小帅的前作《二弟》相似,恐怕付钱的观众不太会追随这场梦。剧本有着成堆的背景信息,但几乎没有对话的场景很少提供剧情发展的动力,很多角色都没有得到展开更少戏剧性。(《综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