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纪闻

更新时间:2023-08-30 19:20

《靖康纪闻》是宋代丁特起创作的作品。

简要介绍

纪闻

纪闻者,纪靖康元年中事也。春正月五日,金人拥兵犯京城。二月十二日,退师。秋九月,陷太原。冬十月,陷真定,继陷滑州等郡县。十一月二十五日,拥兵再犯京城。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陷京师。春正月十日,邀皇帝出郊。二月六日,废帝。九日,邀太上皇帝、皇后、太子、诸王、公主、嫔妃等郊外。三月七日,改伪楚,立张邦昌,僭号夏。四月一日,退师,拥二帝北去。四日,邦昌伪赦。九日,册命元祐皇太后。十一日,元祐皇太后垂帘听政,邦昌复避位,收伪赦。五月一日,皇弟康王即位于南京,改元建炎,大赦天下。孤臣特起自春徂夏,适在京师,初迫桂王,尝为西枢门下客,颇得其事。继游函关,与同舍郎讲问尤详。悉痛二帝之播迁,悯王室之颠覆,咎大臣之误国,伤金戎之强盛。事有不可概举者,大惧天下后世或失其传,无以激忠臣义士之心,无以正乱臣贼子之罪,无以知吾君仁圣忧勤而罹此不辜之实,因列日以书之。起元年十一月,至五月一日,目击而亲闻者,罔敢违误。其间褒贬,允协公议,非敢徇私臆说也。盟于天,质于地,告于祖宗之灵,斯言无愧。如其青史,请俟来哲

宋人笔记,北宋人丁特起撰,分上下卷、拾遗,前有作者自序,记载了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的事件特别是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的事件。靖康之难期间,金军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从此灭亡。

书籍目录

武器

序 卷上 卷下 拾遗

作者情况

泣血

丁特起,北宋末太学生,合肥人,金军攻开封时,丁在城中,数度上书乞早决用兵议和之计,后以亲身经历写成《孤臣泣血录》。《孤臣泣血录》又名《靖康纪闻》,是现存记录“靖康之变”事迹的第一手笔记资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丁特起绍兴八年(1138)由贵州文学为鼎州龙阳县尉,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后事不详。

四库提要

靖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二、史部八说:《孤臣泣血录》·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旧本题宋太学丁特起撰。所纪自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五日起,至高宗建炎元年五月一日即位止。载汴京失守,二帝播迁之事。徐梦莘《北盟会编》颇采之。 《文献通考》载其书三卷,又《补遗》一卷。此本仅存一卷。然首尾完具,年月联贯,不似有所阙佚者,殆后人所合并耶。然其中称范琼为高义,而於琼杀吴革一事亦无贬词,颇乖公论。特起不知何许人。又直书“太学生丁特起上书”者三,皆不似自述之语。前载特起《自序》,粗鄙少文。其叙事亦多俚语。岂当时好事者所为,以特起上书有名,故以托之欤。此本为明吴思所刊。前有《思序》,而附载《汪旦复评语》。语皆凡鄙,仍多舛误。如“吴革起兵谋反正”句,实以当时伪楚僭号,故以“反正”为文。乃误读“正”字属下句,谓以谋反书革,乃特起之微词。则其谬不足与辩矣。

靖康之耻

靖康纪闻拾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案:《文献通考》载《靖康拾遗录》一卷,何烈撰。又名《靖康小史》,又名《草史》,疑即是书也。考《东都事略》,载靖康元年闰十一月癸巳,迎土牛以借春,不言其故。是书则谓去年十二月冬至,术者以为大忌,因於是月借春。此类颇足以考故事。又《东都事略》载王云以靖康元年二月使金,十月重使金。而是书则谓九月再遣云使金。亦可以考异。惟是书大旨,在责宋不於太原未下之前,早割三镇与金,致有青城之祸。考《宋史》载靖康元年十月,金人遣杨天吉、王汭来,欲割三镇,朝廷以三镇税数遣王云与汭行。则是下太原之后,金何尝不仍以割三镇要和,宋又何尝不以三镇税数与之。然终无解於汾、泽之攻陷。则此书割地请和之说,仍误国之馀唾矣。

作者自序

原文

武器

纪闻者,纪靖康元年中事也。春正月五日,金人拥兵犯京城。二月十二日,退师。秋九月,陷太原。冬十月,陷真定,继陷滑州等郡县。十一月二十五日,拥兵再犯京城。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陷京师。明年,春正月十日,邀皇帝出郊。二月六日,废帝。九日,邀太上皇帝、皇后、太子、诸王、公主、嫔妃等郊外。三月七日,改伪楚,立张邦昌,僭号夏。四月一日,退师,拥二帝北去。四日,邦昌伪赦。九日,册命元祐皇太后。十一日,元祐皇太后垂帘听政,邦昌复避位,收伪赦。五月一日,皇弟康王即位于南京,改元建炎,大赦天下。孤臣特起自春徂夏,适在京师,初迫桂王,尝为西枢门下客,颇得其事。继游函关,与同舍郎讲问尤详。悉痛二帝之播迁,悯王室之颠覆,咎大臣之误国,伤金戎之强盛。事有不可概举者,大惧天下后世或失其传,无以激忠臣义士之心,无以正乱臣贼子之罪,无以知吾君仁圣忧勤而罹此不辜之实,因列日以书之。起元年十一月,至明年五月一日,目击而亲闻者,罔敢违误。其间褒贬,允协公议,非敢徇私臆说也。盟于天,质于地,告于祖宗之灵,斯言无愧。如其青史,请俟来哲。 宋孤臣丁特起泣血谨书。

译文

《靖康纪闻》,记录的是靖康年间发生的罹难。靖康元年(1126年)一月五日,金国军队进犯京城,二月十二日,他们从京城外围撤走了。九月,金国军队攻陷太原,十月夺取真定,接着滑州等郡县又落入敌手。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国军队再次进犯京城,闰十一月二十五日,京城陷落。次年一月十日,金军首领要挟邀大宋皇帝前往郊外的金军营地,二月六日,宣布废黜赵桓的帝位;二月九日,又要挟太上皇、皇后、太子、诸王、公主、嫔妃等前往郊外营地(囚禁起来)。三月七日,金军将扶持的新政权改称伪“楚”,拥立张邦昌为皇帝,国号为伪“夏”。四月一日,金军开始退兵,并将大宋的两位皇帝挟往北方。四月四日,伪皇帝张邦昌发布敕书,九日,又册封原宋哲宗赵煦废妻为“元祐皇(太)后” 。四月十一日,元祐皇(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张邦昌则回避皇帝之位,收回已经发布的伪敕。五月一日,康王赵构在南京宣布继承皇帝之位,改年号为建炎,大赦天下。

靖康

这年春夏,我恰好身在京城,起初我在桂王身边当差,后来在枢密院做些杂事,对那一段动乱颇为知晓。后来我又游历函关,与一位住在同一客舍的先生,深入讨论了关于靖康罹难的前后事情。我们二人都对大宋两位皇帝被抓往北方感到痛心疾首,对他们的倒台感到痛惜。我们把发生这一切的原因归咎为大臣误国,同时也对金军的强盛感到哀伤。 尽管我不能把靖康罹难的所有事件都记录得很完全,但是我担心后人不了解这一段历史,乱臣贼子得不到治罪,也担心他们不了解我们忧国忧民、勤于政事的君主,并因此而怪罪他们,于是我便按日期顺序把那一段历史记录下来。《靖康纪闻》起自靖康元年十一月,止于次年五月一日。 作为靖康之乱的亲历者,我不敢将不实之辞记录在《靖康纪闻》之中。至于褒贬,世人自有公正的议论,我不敢出于私心妄自评说。向天地和祖宗发誓,我对自己所说的话是问心无愧的。至于青史,还是请后世贤明之士来书写吧。 宋孤臣丁特起泣血谨书

注释

靖康之耻

1. 原文为“靖康元年”。靖康,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桓(宋钦宗)的年号。 2. 京城,指汴梁,今河南开封。 3. 宋钦宗赵桓。 4. 宋徽宗赵佶,为赵桓之父。 5. 元祐皇后,指宋哲宗赵煦的废后孟氏。赵煦死后,其弟赵佶即位,赵佶将孟氏迎回宫中颐养,不久孟氏又被赶出皇宫。但孟氏却因祸得福,在靖康之乱中躲过了被掠往北国的命运。 6. 赵构,康王,宋钦宗赵桓之弟,即后来的(南)宋高宗。 7. 今河南商丘

后人评论

研究

《靖康纪闻》那一类史料,所记当日宋君臣向强敌乞哀时诚惶诚恐的神情,宛转悲鸣的口气,真有些使读者读不下去。他们只求金人允许他们小朝廷残喘苟延。允许他们身家性命富贵利禄之保全。称侄可以,称臣也可以,岁献贡可以,下殿受书也可以,甚至表演什么意想不到的卑躬屈节的丑态都可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