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灰鹦鹉

更新时间:2024-03-30 20:21

非洲灰鹦鹉是鹦形目金刚鹦鹉科非洲灰鹦鹉属鸟类。体长33-41厘米,尾巴短,头部圆,面部长毛。身体为深浅不一的灰色,脸部眼睛周围有一片狭长的白色裸皮;头部和颈部的灰色羽毛带有浅灰色滚边,腹部的灰色羽毛则带有深色滚边;主要飞行羽灰黑色;尾羽鲜红色;鸟喙黑色,虹膜黄色。平均寿命约50年。

形态特征

非洲灰鹦鹉体长33-41厘米,体重400-490克,寿命约50年。属于大型鹦鹉,尾巴短,头部圆,面部长毛,喜攀爬,不善飞翔。身体为深浅不一的灰色,脸部眼睛周围有一片狭长的白色裸皮;头部和颈部的灰色羽毛带有浅灰色滚边,腹部的灰色羽毛则带有深色滚边;主要飞行羽灰黑色;尾羽鲜红色;鸟喙黑色,虹膜黄色。幼鸟尾羽尖端带有黑色,虹膜为浅灰色,随着年纪渐长会变为黄色。尼日利亚地区的非洲灰鹦鹉体色一般较深。

雌雄分辨方法:从外观雄性的头形较阔大,眼角两侧略尖成杏形,雌性相反头形较窄小,眼圈较圆。

同属两种比较:非洲灰鹦鹉(Psittacus erithacus)身上羽毛逞银灰色,尾羽鲜红色,喙部为黑色;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非洲灰鹦鹉通常栖息在低海拔地区及雨林。群居性,喜爱在近河流与湖泊边的树上或棕榈树上栖息,通常数只一起活动。

生活习性

该物种说话能力强,天资聪颖,智商高,以擅长模仿人语闻名。觅食的时候通常一小群一起行动,喜食各类种子、坚果、水果、浆果等,有时也会吃花和树皮,以及昆虫和蜗牛,甚至会到农作物田园中觅食,造成农业损失,尤其是玉米田。非洲灰鹦鹉可以在长途跋涉中搜索果树,尤其在旱季会季节性迁移。栖息时聚集大群,非常嘈杂,在休息和在飞行中都会发出嘎嘎的鸣叫、口哨声和尖叫声,除了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也发现这种鹦鹉在野外可以模仿其他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声音。

非洲灰鹦鹉也非常聪明,在一些任务中它被证明有着4到6岁孩子的认知水平。新的实验表明,非洲灰鹦鹉可以学习数字序列,并可以将人类的声音与人类的面孔联系起来。最值得注意的是,艾琳·佩珀伯格博士与名为亚历克斯的非洲灰鹦鹉合作表明了它能够学习超过100个词,还能区分对象,颜色,材质和形状。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及西部,西从几内亚比绍起,东到肯尼亚西部。分布国家包括安哥拉、科特迪瓦、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加蓬、加纳、肯尼亚、尼日利亚、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偶进贝宁和多哥。

繁殖方式

非洲灰鹦鹉为一夫一妻制,繁殖期开始于3岁左右,繁殖季节因地而异,东非约在1至2月及6至7月的干燥季节。筑巢在离地面10-30米高的树洞内,通常一窝产2-3枚卵,偶尔4枚。孵化期28至30天,幼鸟刚孵出时只有14-16克重,5厘米长,约75-80天后羽毛长成,离巢期大约80天。

亚种分化

提姆那灰鹦鹉(Psittacus timneh)曾经为非洲灰鹦鹉(Psittacus erithacus)的一个亚种Psittacus erithacus timneh,现在已经升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

现已提升至CITES公约附录Ⅰ,等同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没有林业局的许可饲养非洲灰鹦鹉为违法行为。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种群现状

非洲灰鹦鹉的全球种群数量初步粗略估计为0.56-1270万只。

该物种已被认为种群整体数量下降,物种生存处于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主要是野生的非洲灰鹦鹉每年在国际贸易中被大量捕获和交易。栖息地的快速丧失对该物种也具有显着的影响,特别是在整个西非和东非。这些原因都是导致该物种快速下降的原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