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瓶草

更新时间:2024-08-05 13:07

麦瓶草(Silene conoidea L.),是石竹科蝇子草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5~60厘米。基生叶片匙形,茎生叶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花朵呈二歧聚伞状花序,具数花,花直立,花萼圆锥形,绿色,萼筒在结果时基部膨大,呈卵形,上部狭缩如瓶状;花瓣淡红色,倒卵形。蒴果梨状,种子肾形,暗褐色。

形态特征

麦瓶草为一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全株被短腺毛。

根:麦瓶草根为主根系,稍木质。茎单生,直立,不分枝。

叶:麦瓶草为基生叶片匙形,茎生叶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长5~8厘米,宽5~10毫米,基部楔形,顶端渐尖,两面被短柔毛,边缘具缘毛,中脉明显。

花:麦瓶草为二歧聚伞花序具数花;花直立,直径约20毫米;花萼圆锥形,长20~30毫米,直径3~4.5毫米,绿色,基部脐形,果期膨大,长达35毫米,下部宽卵状,直径6.5~10毫米,纵脉30条,沿脉被短腺毛,萼齿狭披针形,长为花萼1/3或更长,边缘下部狭膜质,具缘毛;雌雄蕊柄几无;花瓣淡红色,长25~35毫米,爪不露出花萼,狭披针形,长20~25毫米,无毛,耳三角形,瓣片倒卵形,长约8毫米,全缘或微凹缺,有时微啮蚀状;副花冠片狭披针形,长2~2.5毫米,白色,顶端具数浅齿;雄蕊微外露或不外露,花丝具稀疏短毛;花柱微外露。

果实:麦瓶草蒴果为梨状,长约15毫米,直径6~8毫米;种子肾形,长约1.5毫米,暗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长环境

麦瓶草喜冷凉、潮湿、阳光充足环境。耐北方严寒而不耐酷暑,生长最适温度15~20℃。怕干旱和积水,喜高燥、疏松肥沃、排水佳的沙壤土。

分布范围

麦瓶草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在中国分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区,西至新疆和西藏。常生于麦田中或荒地草坡。

繁殖方式

麦瓶草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麦瓶草一般于寒露(10月8日左右)至霜降(10月23日左右)播种,小雪(11月22日左右)之前仍可播种;春季栽培,气温达到6℃以上时即可播种,播期可延长至4月底。麦瓶草种子对环境温度非常敏感,温度超过20℃种子处于休眠状态,一旦温度降到发芽适宜温度,种子会很快发芽。所以,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及设施条件安排适宜播种期。

麦瓶草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宜选择排灌方便、深厚肥沃的土壤种植。播种前需精细整地,深翻30~40厘米,每亩撒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1500~2000千克作基肥,细耙2~3遍,整平,做宽120厘米、高15厘米的小高畦。

播种前将种子与细土按1∶10的比例混合均匀。撒播,每亩用种量1千克左右。撒种后,用钉耙浅浅耙一遍,使种子和土壤充分接触,同时覆土厚0.2~0.5厘米,立即喷透水。清明前后播种,温度适宜,一般3~4天即可出苗,7天齐苗;10月初播种,温度偏高,出苗相对较慢,一般10天左右出苗,15天齐苗。

麦瓶草根系分布较浅,整个生长期应保持土壤湿润,尤其春季栽培时,生长期较短,生长速度较快,一定要保持土壤湿润,适时追肥,合理配施氮、钾肥。春季生长旺盛期可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每亩追施尿素2千克、磷酸二氢钾1千克,每隔15天施1次肥;秋冬季生长期较长,生长速度较慢,每月追肥1次。如墒情不足需要补水时,以轻浇、勤浇为原则,选择在晴天浇水。

麦瓶草植株长有12~16片叶时即可分期分批采收。南京地区设施栽培,10月15日左右播种,90天左右即可采收,可先选密集处间苗式一次性采收,后选粗壮茂盛的大棵掐尖采收,留下细弱分枝后期采收。一般可采收到3月中旬,采收期长达两个月。清明前后播种的麦瓶草,35天左右即可采收,每亩产量1500~2000千克。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麦瓶草幼苗可当野菜食用,味道鲜美。全草味甘微苦性凉,归肺、肝二经。有养阴、清热、止血、调经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虚痨咳嗽、咯血、肺脓疡、尿血、月经不调。

观赏价值

麦瓶草花冠紫红,花萼膨大可爱,可用从园林花境、地被等。

食用价值

麦瓶草食用部位为肥嫩的叶片和幼茎,味甜鲜美,富含维生素、氨基酸和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2012年,中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引进麦瓶草在南京等地试种,麦瓶草表现出耐低温、抗寒的特性,适合冬、春季栽培,是一种亟待开发推广的新型绿色保健蔬菜。

物种危害

麦瓶草曾是中国华北、西北地区及长江流域各地夏熟作物田的主要杂草。主要危害麦类豆类和油菜。

化学防除:麦田应用绿麦隆、利谷隆、2甲4氯、百草敌、排草丹、甲磺隆等除草剂;油菜田应用赛克、广灭灵、普施特、虎威、杂草焚等除草剂;油菜田应用油磺隆等除草剂。

麦瓶草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