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

更新时间:2024-10-11 21:42

脂溢性皮炎,亦称脂溢性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多样,可能与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食物习惯、某些疾病导致的皮脂分泌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年龄和性别对患病风险也有影响,其中新生儿和30-60岁成年人更易患病,男性患病率也略高于女性。疾病表现主要为头、面、胸背或会阴部等皮脂溢出部位的红斑性皮疹,表面附着油腻鳞屑或痂皮,病程反复,长期易复发。

病因

脂溢性皮炎病因尚未清楚,有研究认为与年龄、性别有关,新生儿和 30~60 岁的成年人更容易患上脂溢性皮炎,且男性比女性更常见。

发病原因

脂溢性皮炎的发生发展,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婴儿脂溢性皮炎病因与成人有不同,母体雄激素可通过胎盘转移至胎儿,因此新生儿出生后皮脂腺活动明显,婴儿皮脂溢出,形成“摇篮帽”,这并不代表家长未护理到位,以后随来自母体的雄激素逐渐消失而使皮脂溢出减少,新生儿可恢复正常。

诱发因素

易患脂溢性皮炎的人,可能因疲劳、情绪紧张或感染而诱发此病。

症状

脂溢性皮炎多发生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等部位。典型的皮肤损害为黄红色斑片,上面附着油腻性鳞屑,可伴有瘙痒。脂溢性皮炎主要有以下症状:

头皮脂溢性皮炎

颜面部脂溢性皮炎

常由头部蔓延而来,常累及眉弓、眼睑、鼻唇沟及胡须区域,出现以下表现:

躯干部脂溢性皮炎

好发于前胸和肩胛骨间,常为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表面有油腻性鳞屑。

皱褶部位

在乳房下、腋窝、脐部、外阴、大腿内侧、腹股沟等皮肤褶皱、摩擦多汗的部位,可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类似体癣,附着油腻鳞屑,可伴有渗出。

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须及时就医:

诊断流程

医生会询问如下的相关病史:

对于顽固性皮疹的患者,医生会要求取病变处部分皮肤细胞进行活组织检查和(或)抽血查找病因。确诊后,医生会根据症状、检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药物治疗。

就诊科室

首诊科室为皮肤性病科。

相关检查

皮肤活组织检查

医生会刮取部分皮肤组织,放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根据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症状与脂溢性皮炎类似的病症。

脂溢性皮炎患者,组织病理表现随病期而不同。急性及亚急性表现为轻度至中度海绵形成,银屑病样增生,毛囊口角化不全,可见角栓毛囊口顶端有含中性粒细胞的鳞屑痂,真皮血管周围少数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慢性期除上述变化外有明显毛细血管及浅静脉丛血管扩张。

鉴别诊断

脂溢性皮炎在不同发病部位,表现各异,如头面部发病者应与银屑病、头癣做鉴别,躯干胸背部发病者应与玫瑰糠疹体癣湿疹等鉴别。

玫瑰糠疹

皮损常为小片椭圆形、细小鳞屑性斑片,皮疹长轴大多沿皮纹分布,起初发病时表现为单个皮肤斑块,即“母斑”,一段时间后陆续出现小斑块。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通常不累及头部。

体癣

患者往往有手足甲癣病史,常为单发皮损,皮损中间有自愈倾向,周边呈现环形、铜钱形皮肤损害。

湿疹

皮疹形态多样,无油腻性鳞屑及痂皮,瘙痒剧烈。湿疹发病病程长,常反复。

治疗

脂溢性皮炎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科学的家庭护理,并配合外用药物、口服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以溶解脂质、角质剥脱、消炎止痒为主,常用药物:硫磺、煤焦油、水杨酸、硫化硒,可按不同部位、不同皮损选择不同剂型。

口服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预后

婴儿脂溢性皮炎一般发生于出生后 3~4 周,可在一段时间后消失,大多数亚洲人在 3 个月内痊愈。成人脂溢性皮炎呈慢性经过,可反复发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