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篱莺

更新时间:2024-01-24 19:13

靴篱莺(学名:Iduna caligata)是莺科篱莺属的一种动物。体长11-13厘米,属小型鸟类。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包括翅上覆羽概呈淡灰的沙褐色;眉纹和眼周淡黄白色;翅和尾羽深褐色,均具淡色羽缘。下体白而沾棕,胸部和两胁羽色较深。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棕黄色;脚灰黄色。

形态特征

靴篱莺雌雄羽色相似。上体灰褐色或沙皮黄色,腰和尾上覆羽缀以淡棕色或淡皮黄色,两翅和尾与背同色、但较暗,羽缘较淡。方尾,外侧尾羽羽缘白色。第一枚飞羽4-11厘米,稍长于翅上覆羽,第二枚飞羽长度位于第六枚和第七枚之间或相等,第三枚、第4枚与第五枚几乎等长,同时也最长,形成翅尖。第三枚至第六枚外翈有缺刻。下体白色或污白色,有的微沾赭色,有时胸和两胁缀淡灰褐色和褐色,翅下覆羽淡赭褐色。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上体沾棕色,下体微沾棕黄色,喉白色,其余假成鸟。

虹膜褐色,上嘴角褐色,下嘴黄色或棕黄色,尖端稍暗,脚褐黄色或灰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8-9克,♀7-9克;体长♂117-135毫米,♀123毫米;嘴峰♂10-16毫米,♀13-15毫米;翅♂55.5-65毫米,♀55-65毫米;尾♂47-58毫米,♀46-52毫米;跗蹠♂20-23毫米,♀19-22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林下生长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泰加林,以及有桦杨、杨树、柞树阔叶林,尤其常见于稀疏树木的林间灌丛、草地、林缘及河流、湖泊、水塘等水域附近的小块林地、灌丛草地。以及栖息于近荒漠的农田及水渠边的灌丛间,尤其是水边或近水域附近的灌丛或草丛中,有时亦见于芦苇沼泽、农田、园圃和城市公园中。

生活习性

中国为夏候鸟。每年4月末5月初迁来繁殖,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

主要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包括有象甲等。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阿富汗、阿塞拜疆、孟加拉国、中国、芬兰、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约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中亚区,东亚区,欧洲区)、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旅鸟:奥地利、比利时、佛得角、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国、德国、希腊、中国(香港)、以色列、科威特、黎巴嫩、荷兰、挪威、沙特阿拉伯、西班牙、瑞典、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

中国

新疆(皮山、西部喀什、莎车、准噶尔盆地、英吉沙、塔里木河、塔城、天山、北部阿勒泰、乌伦古湖、青河、布尔根河流域、中部玛纳斯河、吐鲁番)、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繁殖鸟、留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繁殖期间常发出占区鸣叫。筑巢于茂密的灌丛或草丛的地面上,有时也将巢建造在离地面不高的灌木侧枝上,离地面不到0.5米的高度。巢呈杯状,外层主要由枯草茎、草叶、须根以及个别鸟类羽毛编织而成,内层为较细软的草茎和一些松软的植物,有时还垫有鸟类羽毛和兽毛。巢外径8-12厘米、内径4-6.5厘米、高4-10厘米、深3-5厘米。每窝产4-6枚卵,通常5枚。卵呈淡粉红色或污白、或粉红白色,缀以红褐色或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17毫米×11-13.5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在特别热的天气,雄鸟有时亦参与孵卵。孵化期13-14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