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杀

更新时间:2024-02-04 12:07

鞑杀是一个汉语词语。客家方言“有鞑杀”、“ 鞑杀”的口头禅,其现代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心情特别愉快,心里特别高兴和舒服的感觉。

涵义

鞑杀,即daisa,又有“搭撒”等,是客家方言。

反之则然,即没有意思和兴趣。其实这一口头禅起缘于一个客家的民间传说。

历史传说

元朝时候,蒙古贵族统治中国,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类:最上等的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第三等是女真人,最低等的是汉族人。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元王朝采取高压手段,建立鞑子制度,严厉控制铁器家具的管理和使用。把五户人家编为一鞑,合用一张菜刀,由头儿鞑子孙掌握保管,居民要用菜刀,需向鞑子“诗屁”,妈借即还,不得转手私传,非常不方便。而且,所有鞑子都由蒙古人充任,卡得人们透不过气来。大家恨死了鞑子,巴不得把他们杀个精光。

那时候,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都要送月饼、吃月饼,市场上售出许多“月光饼”。有个做饼的汉人(据说是革命志士张士诚),聪明而勇敢。这一年,他在每个饼里都夹着一张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传递全民杀鞑子的信息,暗中串联,发达杀鞑子起义。等到那一天,大伙儿真的一齐动手,同心合力,把所有的鞑子起杀光了。这是一件多么痛快和解恨的大事啊。那时人们群情激奋,奔走相告,事后还到年打听:“还有鞑子杀吗?还有鞑子杀吗?”于是由杀鞑子而引伸流传至今的“有鞑杀”和“ 鞑杀”这一口头禅,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

3.引申

《西游记》三十九回,其中说到,孙猴子为了救乌鸡国国王,到太上老君那讨还魂丹,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他(太上老君)见行者来时,即吩咐看丹的童儿:‘各要注意,偷丹的贼又来也’。行者作礼笑道:‘老官儿,这等没搭撒。防备我怎的?我如今不干那样事了。’”

注意,这里出现“没搭撒”一语,意思是----无聊,不振作,提不起精神,不舒服,不正经。“搭撒”一词的意思也就是高兴 ,舒适。看来这“搭撒”跟上面所说“鞑杀”同意,可《西游记》不是写成“鞑杀”,要知道《西游记》成于明代,已不必忌讳什么“胡”“鞑”之类的语言了,可作者并没有用上有大吐汉民族尊严的“鞑杀”一词。也许我们客家人所说daisa是一古汉语,后来因元的民族政策,daisa又是鞑杀的谐音,故有了农历八月十五杀鞑子一说。

另外今人罗美珍的《客家方言》一书中也提到这词,是写成“跶萨”说汉代《说文解字》有注,意思就是舒适,高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