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1-26 23:40
韩伟所在的永安路邮政投递部负责北京城南天桥、大栅栏、天坛等繁华老城区的投递,这里既有古老的商业街、文化街,又有纵横交错的胡同和鳞次 栉比的高层写字楼,用户用邮需求多样。 16年来,韩伟走街串巷,以一颗赤诚之心为几十万用户准时投信送报,每天三频次,工作时间每天在 10个小时以上。韩伟总说:“用户是咱投递员的亲人,咱要掏心窝子为亲人分忧代劳,用自己的双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这些年来,韩伟走街串巷为用户既送报又送“心”,用自己的双手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了千家万户。他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投递服务法:邮政投递系用户,报刊邮件妥收到;搬迁设立联系簿,寻找瞎信真情到;收订报刊必入户,孤老病残特服到;和谐社会做贡献,用户需求随时到。十年来,经过他的手“复活”的“死信”达2万余封。 2001年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 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永安路邮政投递部地处北京老城区南部的繁华地带, 17年里,韩伟天天穿梭在这一带的大街小巷,既送信又送“心”,不仅用双手把党和政府的声音送进千家万户,还向用户送去了一片真情,把“爱”洒满整个邮路。韩伟注意到道段上的居民楼较多,由于工作繁忙,疏于沟通,邻里之间很难做到相互照应,一些老、弱、病、残的特困户非常需要帮助。韩伟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看望他们,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时回家刚端起饭碗,手机响了,用户找他有急事,他筷子一撂拔腿就走。为了帮助用户解决困难,为了给用户一份温暖,就是不吃不喝韩伟也在所不惜,这就是韩伟认准的理儿。1998年,一位家住西草市东街甲34号院2号楼的用户打来电话,说自己叫沈祥华,是个一条腿截肢的残疾人,近日有朋友寄信来,希望邮递员能将信送到家中,并且想找几份过期的报纸杂志看看。放下电话,韩伟立即赶到沈祥华家,当得知老人没儿没女,每月的退休费只有700元,生活非常困难时,韩伟的心里一阵阵发酸,他决心要尽全力帮助这位老人。此后的8年时间里,只要老人有急、有难,一个电话、一个传呼、一个便条,韩伟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代取包裹、代买杂志,买米买粮、换装煤气罐,到医院取药、背着老人上下楼定期复诊——8年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随着首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奥运工程”的实施,北京的变化日新月异。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很多老城区的居民都搬进了新楼房。拆迁给邮政投递带来了新难题。韩伟投递所在的宣武区这个的老城区,用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住平房和大杂院的多,一个是房屋要拆迁的多。由于有很多用户在拆迁后没有及时将变更地址通知寄件人,还有的忘了把所订的报刊转走,至使一些信报杂志难以投送。韩伟把为用户投好每一封信当作自己的“天职”,从不轻易退信。他发挥熟悉地理的优势,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和轮休日走访居委会、派出所和居民,有时为了一封信他要找十几个居委会和上百个居民。他在道段上挨门逐户询问,对迁走的寻踪觅迹,让尚未搬迁的留下电话或待迁的新址,并建立了《拆迁用户联系登记本》。在投递时,遇到有用户要搬家,他就主动问人家搬到什么地方,然后记在登记簿上。以后遇到这个用户的邮件,他就按照登记的地址给转过去。2004年初,他遇到一封国外寄来的邮件,翻译后的地址是“永内东街7-401”,可他的道段上有永内东街东里、中里、西里3个小区,带“7”字的楼就有十几幢,不知道这件印刷品究竟在哪个小区,这显然是一封地址不详的“瞎信”,按规定是可以退回的。可是一想到收件人也许正在焦急地等着这封大洋彼岸的来信,于是他连着三天下了班不回家,爬了几个小区的十几个单元的四层楼,挨家挨户地打听,最终在永内东街中里找到了收件人。当韩伟满头大汗地将邮件交到这个在北京租房住的外地大学生手里时,他竟高兴地跳了起来,说邮件里是他朝思暮想的国外一所大学的报名表和相关资料,看着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脸,韩伟为能够帮他圆了出国求学梦,心中充满了快慰。
在北京城南的这条平凡但不平坦的邮路上,韩伟细心体会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把用户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把真情与爱心倾注在每一个需要他帮助的用户身上。一天上午,韩伟为禄长街某院一户人家送信,他刚要把信放入公用信箱,可一看是拘留所寄来的,是让家属探视送钱、送衣物的通知。他心里一动,这种事收件人准怕让别人知道,咱当投递员的,一定要尊重人家的隐私。韩伟直接把信送到收件人手中。当天下午,收件人来到永安路投递部,百感交集地对投递部主任说,儿子被拘留了,就怕街坊和家里年迈的老人知道,一直说孩子出差了。听说要往家里寄探视通知,在院门口堵了好几天。没想到邮递员这么细心,想到我们心里去了。以后有这家来信,韩伟都会主动送上楼。他的细心周到令这一家人非常感动,男青年还特意托母亲转告韩伟,说他会好好接受改造,洗心革面做个好人。 送一封信对投递员来说或许不算什么,关键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用户着想,让他们在服务中,感到方便,感受温馨,感悟和谐。只有这样,才无愧于这分职业,无愧于党员的光荣称号。韩伟这么想了,也这么做了。在天桥地区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为方便他们用邮,韩伟将“流动邮局”带在了身上。邮票、信封、包裹单一应俱全,随身携带的地图、火车时刻表方便务工人员随时查找。一次,道段上“重庆源林酒家”的四川小老板遇到了烦心事,老家的父亲犯了哮喘病,急需买一种进口药缓解,可问了好几家药店,都说没有。韩伟听后说:“你不用急,北京药店我熟,我去给你买。”利用两天休息时间跑遍了全市药店,韩伟终于为用户买回了药,还寄回了老家。几天后喜讯传来,老人病控制住了,命也保住了。小老板激动地说:“太谢谢你了,是你救了家乡亲人的命”。几年来,韩伟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邮政“急时”服务不下百件。
1998年8月28日,他成为了共产党员,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更高了。于是,他自费制作了自己设计的名片,上面赫然印着 “共产党员韩伟”几个大字,下面还写了这样两行小字:“用户您好,我是投递员,如果您对我的工作有意见或有事情,请拨打电话……”,上面不仅有单位和手机电话,还有他家中的电话,他把它送给了道段上每一个用户。他说“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用户监督我的工作,时刻提醒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鞠躬尽瘁,服务人民,用我的一言一行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让用户感觉到生活在党的阳光下,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和谐大家庭中。”一些人见到他这种名片时,非常感动,说以前从没见到名片上的头衔是“共产党员”的。后来,这张名片成为韩伟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有的用户托他寄包裹、寄信或者买邮票,还有的干脆让他帮忙租个门脸房,做鲜花生意。不仅如此,他又在投递道段上挂上了“邮政便民箱”,用户订报、买杂志、寄挂号信、办邮政业务,只要写个纸条放进去,他马上上门服务。为了省去用户的往来奔波,除了代办邮政业务外,个别困难户“代买米面”的杂事也成了他的分内事。入党后,韩伟一直以“心系用户,服务千家”为己任,在平凡的投递岗位上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和热。根据自己多年的投递经验,总结出了一套“三心、四多和四到”的投递工作法,三心即真心、耐心、细心;四多就是多学、多问、多想、多听;四到则是报刊邮件妥投到;寻找瞎信真情到;孤老病残特服到;用户需求随时到。韩伟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情怀和热忱的服务,努力追求和实践着对党的忠诚与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