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2 17:12
韩显卿(1155年~1225年),字灼道,生于宋高宗绍熙二十五年乙亥(1155年)六月二十日亥时。初授文林郎,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后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戌(1190年)正月初七日升知廉州,绍熙二年辛亥(1191年)徙雷州,宋宁宗庆元三年丁巳(1197年)渡琼,居住文昌锦山,为韩氏渡琼第一世祖。逝于宋理宗宝庆元年乙酉(1225年)四月二十二日子刻,寿七十一。葬文昌县南溪都(今文昌市冯坡镇)月龙之东。
韩显卿,童子时日诵书数千言长,及第后为安肖司法参军,卿为人忠厚,初仕文林郎,会稽县尉,神宗称其才,显卿知廉州,卒于官,河南相州人,历任文林郎、浙江会稽县尉、廉州知县,南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携妻儿渡琼,落籍文昌锦山。在锦山设“书锦堂”议事庭教化当地人民。生前同许谟商量卒葬五龙港,碑刻“宋文林郎会稽县知廉州韩显卿公墓”。
韩氏的迁琼始祖是韩显卿。他于1197年偕带家眷和族谱南迁渡琼,并定居于文昌锦山。
韩显卿在家族史中的这种始祖地位,在家谱中处处得到体现。
明朝杨升永乐九年(1411年)撰《韩氏谱引》云:“湖州太守韩选“生显卿,字灼道,由会稽县尉升知廉州,生中奉大夫知融州军事废公。值宗社将坠,徙居琼之文昌,显卿遂为文昌始祖焉。”又据清朝韩延元乾隆戊辰(1748年)撰《韩氏重修泉谱序》云:“(韩氏)后裔肖胄、膺(侂)胄俱仕于宋,不幸遭建炎之难,随驾南渡,始徙于越,嗣后元兵追帝昺入闽。称南方韩氏,有显卿公抱谱渡琼于文昌,为海南之一世始祖。”
这些序文,交代了韩显卿渡琼的“建炎之难”、“宗社将坠”的背景,就是北宋灭亡、宋室南渡,但没有说明他渡琼的具体时间,今人从家谱中寻得线索。王乐德编著《宋庆龄母系倪氏暨父系宋(韩)氏家谱》(2004年)中写道:“宋庆龄父亲宋嘉树原姓韩,海南文昌人。韩姓先祖原为河南相州安阳人。南宋间,有名韩显卿者,曾任浙江会稽县尉,后入广东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渡海至海南岛,定居文昌锦山。”
海南韩氏族谱编辑委员会1997年9月编印的《韩氏族谱》,记“第一世祖显卿公”云:“选公之男显卿公,字灼道,任文林郎会稽县尉升廉州太守(光宗绍熙元年正月七日升),宋宁宗元庆三年已巳(公元1197年)渡琼,居文昌锦山,为韩氏渡琼第一世祖。”又海南韩氏宗祠理事会撰《宋渡琼始祖韩显卿公传略》(2006年)说:“韩氏渡琼始祖显卿公,字灼道,系湖州太守升侍郎选公之子,是河南省安阳始祖朏公第十四代裔孙,公先祖居相州,宋末随龙南渡,寓居于浙江之会稽,宋光宗绍兴元年正月七日任文林郎尉升廉州太守。宋宁元庆三年(己巳,公元一一九七年)渡琼,居于文昌锦山,为韩氏渡琼第一世祖。”
但是,这两处记载年号明显有误,即“宋宁宗元庆三年已巳”、“宋宁元庆三年(己巳)”,应为“宋宁宗庆元三年丁巳”。而且,韩显卿于光宗绍熙元年正月七日升廉州太守,但并不是这年任“文林郎尉”。
我们从琼谱《琼世实录》,可以得到韩显卿更多的一些情况。
韩显卿,字道灼,任文林郎会稽县尉。生于宋高宗绍熙二十五年乙亥(1155年)六月二十日亥时,逝于理宗宝庆元年乙酉(1225年)四月二十二日子刻,寿七十一岁。葬于文昌县南溪都(今文昌市冯坡镇)月龙之东。地名月龙,据云以龙之环湾似月也;又名五龙,以五龙齐至案前也;又云午龙,以俗午与五同音,而讹也。谱书名有不同,要名异而地不异。
韩显卿于光宗绍熙元年庚戌(1190年)正月初七日升知廉州,绍熙二年辛亥(1191年)徙雷州,宋宁宗庆元三年丁巳(1197年)渡琼,居住文昌锦山,为韩氏渡琼第一世祖。
《琼世实录》中记韩显卿的行状与迁琼前后经过:“公先世居相州,宋末随龙南渡,寓于浙之会稽。公在吴楚间,捐俸以养人才者,不可悉数。越任雷廉牧,于光宗绍熙二年辛亥(公时三十六岁),由会稽徙雷州东溪。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丁巳,始占籍于琼之文昌,三江地住居焉。置有田地山海,各派分管,永为业。至今族姓蕃衍,簪缨不替,而公之积德深知贻谋远也。”
韩显卿妣陈氏婆,封宜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戊寅(1158年)十二月十八日巳时,终于宁宗嘉定十二年己卯(1219年)十一月十三日未时,寿62岁。
韩显卿儿子韩废,字伯成,号辉山,谧靖康,是渡琼第二世祖。任中奉大夫知融州军事(古谱注从二品)。生于宋孝宗淳熙三年(丙申,1176年)三月一日申时,终于宋理宗淳佑三年(癸卯,1243年)二月十八日戌时,寿68岁。妣谢氏婆,封二品夫人。男吉甫,行甫,女适唐弈(男谱适王世家)。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合族择建祠堂在文城镇城内街东边,名曰韩靖公祠。民国十四年(1925年)重修。
据韩姓谱牒,韩姓自相州(中州)第一世韩胐,至韩显卿是第14世,韩显卿“为渡琼始祖”,是以他在派序中既是相州第14世,又是琼州第1世,即韩氏渡琼第一世祖。韩显卿是安阳韩琦第6世孙。而宋耀如则是远祖韩琦的28世孙,第一代迁琼始祖韩显卿的23世孙。
在韩琦之前,韩氏先祖只传名号,没有辈序或辈序不清晰。韩琦则为子孙订立序。韩琦六世孙休卿曰:“忠献之子文定公兄弟名从彦,彦生子从口,口生子从胄,胄生子名连三画,三画生子从卿,卿生子从立,立生子从甫。盖释忠献王名而命之。今甫子从心,休卿不揆,漫欲以心子从龙,龙子从言,言之子从可,可之子从山,山之子从问。”韩琦子孙一直依此派序命名,而且派序在第三字。南宋韩同卿的后裔分别迁往台湾和广西。韩世卿(韩显卿兄长)迁往广东,韩显卿迁往海南,其他卿字辈之韩氏子孙则分散于全国各地。
宋耀如之先祖名号,一直依韩琦和韩休卿制定的派序排列。渡琼始祖派序,从第一世至第廿三世依次是:卿、立、甫、心、龙、言、可、山、问、济、芳、训、俭、敏、迪、时、德、腾、素、循、彝、翼、准。
在这个派序中,韩琦和韩休卿制定的派序用到“问”字派便用完,明朝文昌韩氏子孙便请大学士刘三吾为琼崖韩氏续派序,是为:济、芳、训、俭、敏、迪、时、德、腾、素、循、彝、翼、准。
从这些派序看,韩氏家谱取名号,脉络十分清晰,连绵不绝。但是,也可看出,琼州韩氏派序用到“准”字就又用完,怎么办?这就又有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翰林院侍读广东全省学政状元吴鸿,应文昌诸生韩文宏等之请,“为制一十六代名派,并赠昼锦晚香扁额颜其祠”,“韩氏诸生其勉之”之事。吴鸿为韩氏续派序曰:丰、元、光、畴、定、衍、禧、绪;敦、裕、承、会、庆、世、永、清。依韩氏这个派序,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等宋耀如子女属于“丰”字辈,其子女则属于“元”字辈。
吴鸿《韩氏名派并赠匾额序》云:名派“丰元光畴定衍禧绪,敦裕承会庆世永清。”扁额“昼锦晚香”。
“昼锦晚香”取意昼锦堂。此堂位于河南安阳市老城东隅,是北宋名相韩琦荣归故里后的府邸。唐宋八大家之一、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作《相州昼锦堂记》,记述了筑昼锦堂之事,文章脍炙人口,收入《古文观止》中,使昼锦堂声震遐迩,名垂千古。开头一句即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韩显卿定居文昌锦山后,以高祖韩琦“昼锦堂”为堂号,人才辈出。据海南《韩氏族谱》记载,自韩显卿渡海至清末的七百年间,海南韩氏有160余人被封为七品以上官员。而《文昌县志》载,中华民国时期,海南岛韩姓族人有20人在国民政府军队中任将军。海南韩姓琼公只韩显卿一人,所以他们被认为皆是韩显卿后代。
韩显卿迁琼后繁衍子孙的情形,据海南韩氏宗祠理事会撰《宋渡琼始祖韩显卿公传略》(2006年)说,显卿公定居锦山后,设立昼锦堂,传播中原文化,带领子孙,披荆斩棘以耕耘,伐木烧砖以建屋,历尽艰辛,创业安居,其子孙代代繁衍,向周围村伸展移居,公迁琼迄今已届809年,仅文昌地区韩氏村庄就有近四百个,人口六万多人,其它市县也有不少韩氏村庄和子孙后代。海南人到海外谋生者甚众,显卿公后裔侨居海外者也不少,据不完全统计,侨居海外的显卿公子孙将近十多万人,尤其公之后裔,英才辈出,文武兼备,如南宋中奉大夫(从二品)韩废公、明代名进士韩俊、清代名进士(按察使司)韩锦云、韩捧日、韩南辉(武进士)、国民党中将韩汉英等;华侨中,如新加坡韩英元任陆军总长,中将军官。韩炳元任高级执行宫和政府一级文官。泰国的韩金丰、韩辉元都是任府尹(省长),尤其涌现“企业家”一大批,这都是我们祖先积德的美果。
作为韩氏的迁琼始祖,韩姓族人建有韩显卿公祠,以为纪念。公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己已年(1749年)文宏合族复建于陈斗坡,清嘉庆丙寅年(1806年)合族重修。1939年日军侵琼时被烧毁。1949年以海外宗亲捐资五万多光洋重修,并请国民党元老吴敬恒先生题写“韩氏大宗祠”祠名。1994年后代基于永念祖德宗功,追远报本,教育后代,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以泰国韩氏宗亲为主,捐资再重修。计有三开大门、昼锦堂、韩显卿公祠、韩讠喜公祠、横廊等,房屋面积1185平方米,是海南比较完整的文物古迹之一。地址在海南省文昌市锦山镇韩氏大宗祠。
渡琼始祖韩显卿的情况,能见到的有限的记载大致如此。但他毕竟是后世宋氏家族的源头血脉人物,因而也受得到今人一定的“礼遇”,并衍生出一些说法。
于醒民等著《宋氏家族第一人》(1986年)中说:“清兵入关后,韩姓族人忠于皇明,乃举族南迁,最后渡过雷州海峡来到海南岛。到宋耀如出生时,韩姓族人在文昌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基本上与当地汉、黎人民融为一体了。”
试想,海南的韩家迁琼始祖是南宋的韩显卿,他于1197年南迁渡琼并定居于文昌,而按照家谱的记载,宋耀如生于1861年;如此算来,到宋耀如出生时,韩姓族人在文昌的历史岂止是近二百年?那是664年啊!而且稍为留心“文昌无黎,定安无海”的古谚,那么所谓“与当地汉、黎人民融为一体”之类的说法,相信就不会出现了。
陈漱渝在《宋庆龄祖籍考察纪实》(1990年)中说:“带领韩姓渡琼的族人叫韩显卿,南宋时代曾先后出任浙江会稽县尉和广东廉州太守。此人颇有才,但一生未被重用,退职后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携眷属和家谱来到尚处于开发阶段的海南岛,在文昌县的锦山区定居。”
韩显卿之所以选择当时尚被称为“南荒”、“蛮地”、“谪宦逐客羁栖处”的海南岛度过晚年,陈漱渝分析说,除了因为这块土地色彩缤纷、风光旖旎之外,还因为这里虽然人烟稀少,但却远比干戈四起的中原大地安定。另外,韩显卿的南迁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汉族首次进入海南岛是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但大量落籍海南则始于宋朝。据考证,宋代汉人迁入海南者约十万之众,除少数商贾外,绝大部分都是南来避乱的中原难民。明代文昌籍的进士邢宥有“故家大半来中土”之句,真实反映了这一迁徙状况。
如果是凭据家谱,除非为尊者讳,否则“颇有才”、“一生未被重用”、“退职”之类的说法,只能是一种推测。至于说42岁的韩显卿迁居“风光旖旎”的海南岛,是为了“度过晚年”,只能说是用现代人的心思去替古人规划生活。
陈廷一著《宋氏三姐妹》(2003年),据尚明轩等著《宋庆龄传》(1990年)写宋耀如的“神秘家世”,当中带有多处“硬伤”,我们已经一一指出。时隔两年,作者再出版所著《宋查理传》(2005年)时,不但没有纠错,反而错得愈发离谱:“北宋韩琦为相州安阳人。相传韩琦将军统军抵御西夏入侵,正是一个飞沙走石之日,风借人势,人借风勇,如入无人之地,以一当十,锐不可当,建有赫赫战功,从此官运亨通,被封为魏国公,享尽荣华富贵。但好梦不长,北宋衰亡,韩琦以泪洗面,举家南迁广东,投靠曾任廉州太守的族人———韩显卿门下,受到热情的接待———这便是韩氏家族的第一次南迁。1197年,待到韩显卿官星陨落,韩姓家族便在海南文昌落下脚来生息繁衍。传到宋查理曾祖父韩儒循这一代时,已有20代了。宋查理的祖父韩锦彝、祖母吴氏生有二子———鸿翼和鹏翼。”
试想,韩琦(1008-1075年)比韩显卿(1155-1225年)早生147年,一个是北宋名臣名将,一个是南宋迁琼始祖,怎么能说韩琦投靠于韩显卿门下呢?今人在宋耀如先辈们身上附加太多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对此我们不能不察,任由讹传。
在海南省文昌市冯坡镇贝山村委会西山村后湸坡有一座南宋墓冢,至今已走过了将近800个春秋,其间发生了多少故事,后人恐怕难以全然知晓,然而,古墓的主人韩显卿,其身上存留的一个个谜团,依然能引起人们考证的兴趣。
历经风吹雨打和人为破坏,海南韩氏始祖韩显卿的古墓从原来的石冢,变得只剩黄土一抔,看上去实在平常,“古”味难寻。好在有罗堂环绕,墓前还砌了三级平台,共有14个台阶将它们隔开,两侧用花岗岩石栏围护,加上前方左右还有两座凉亭,使得整个墓园看起来倒也有几分气派。
说到韩显卿,自然不能不提许模,反之亦然,因为此二公乃是同时入琼,又是莫逆之交。韩氏族谱中没有的信息,却能在许氏的谱牒中找到,包括二公身后长眠之地,韩谱语焉不详的地方,许谱则说得一清二楚。
韩显卿的墓冢位于文昌市冯坡镇贝山村委会西山村的后湸坡上,坐西北朝东南,面向大海,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墓冢为封土形制,呈圆锥形,高约2.7米,底边周长约17米;坟前有用石板铺成的祭台,罗堂入口处有石香炉,左右两侧蹲坐两尊石虎。墓碑正中间阴刻楷书“宋文林郎、会稽县尉、知廉州韩显卿墓”;右侧阴刻“公乃迁琼之始祖也,字灼道,生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任文林郎、会稽县尉。光宗绍熙元年,升知廉州。二年,徙雷州东溪。宁宗庆元三年,徙琼州。理宗宝庆元年卒,葬文昌月龙港,坐戌兼乾”;左侧落款“清道光四年五月廿二日合族重修”。
罗堂收口处4根不高的立柱上,是两副灰塑的藏头联,字体拙朴,一为“显仕高登光昼锦,卿云广庇耀南阳”,一为“月照高山光遍地,龙吟大海浪滔天”,墓主之名和葬所地名,一目了然。
在文昌采访时,曾听到当地人关于韩显卿和许模争葬风水宝地的传说:他们同船来琼任职,结拜为兄弟。后来,他们请风水先生寻找各自死后的墓地,地师选了两个地方,一处名为“五龙戏珠”,是风水最好的地方,另一处叫做“兔子弄月”,不如前者。于是两人约定,谁先死谁就埋在“五龙戏珠”之地,某日,许模闻知韩显卿病重,以为韩显卿必定先死,会埋在“五龙戏珠”处,便吞金自杀,抢先埋在那里,韩许两族自此结怨,甚至互不通婚。
对于这个传说,绝大多数的韩、许宗亲都不认可。譬如二姓“互不通婚”一说,记者在两家族谱中却看到通婚的记载,如韩家某某“配妣许氏”,许家谁谁又“配妣韩氏”,不胜枚举。何况《许氏族谱》中的《渡琼始祖模公自序》一文,许模自己就写到他与韩显卿有莫逆之交,韩显卿“志在择里”,在文昌“月龙港”选中一块地住了下来,又在“五龙港”相中一地,让许模去居住。
现场踏访可知,“月龙港”和“五龙港”都在冯坡镇海边,相距不过千余米。记者通过查阅文昌公坡镇宝梅村韩喜丰所藏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韩氏家谱》,其中对“月龙港”还有一段注解:“地名‘月龙’,以龙之环湾似月也,又名‘五龙’,以五龙齐至于案前也,又云‘午龙’,以俗‘午’与‘五’同音而讹也,谱书各有不同,要名异而地同也。”
再看许模三个儿子所撰的《通判始祖模公墓志铭》,称其父与韩显卿“相视弗逆也,生平居欲共处,行欲共游”,“因代我父选一地于文邑曰五龙港,与韩公自置月龙港之地交界”。由此可见,“月龙港”也好,“五龙港”也罢,名称不同而已,其实是连在一起的。
韩显卿所写的《五龙港模公坟穴山水记》也被收在《许氏族谱》中,字里行间都是堪舆学之词,分析五龙港风水怎么怎么好,似乎他本身就是地师。而韩氏宗亲也称,他们的老祖宗当年在雷州半岛时,夜观星斗,发现海南有风水宝地,所以才举家跨海南迁。
韩显卿和许模二人生前交情那么好,甚至希望死后也不要相距太远。可见,韩、许之争应是无稽之谈。
族谱对韩显卿的记载寥寥数语,与墓碑上的文字如出一辙,好比是他的一份简历,大体意思是:韩显卿,字灼道,生于1155年,通过科考后,在京都当过“文林郎”,曾在今浙江绍兴当过“会稽县尉”,1190年升任广西“廉州知府”,1191年迁徙到雷州东溪一带;1197年,再度迁往琼州,卒于1225年,享年71岁(按虚岁算),葬于今址。
韩显卿墓原为石冢,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其后代韩程训(十二世孙)、韩夙俭(十三世孙)发动合族修坟。到了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裔韩文宏再次发起重修祖坟,现今墓碑为道光四年(1824年)所刻,估计当年也有过修葺。
对于韩显卿之墓,族谱中还规定:“居近子孙,任其耕葬,不许僭碍祖坟,锄伤砂水龙脉,盗卖外人,犯者共攻逐出。”
按墓志铭和谱牒中的多处记述,韩显卿迁琼时的职务为“廉州知府”或“廉州太守”或“廉州刺史”(三者意思相同,表述各异),似乎是弃官入琼的。
但在光绪二十六年的族谱中,有一篇文昌县令卫睎骏应韩显卿后人韩濬之请,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而写的谱序,文中称“显卿宦雷州,移琼台,遂家焉”,又有“显卿远官琼海”等语;而乾隆五十年(1785年),韩显卿十九世孙韩坤素所写的《立宗序》,则说“灼道公由会稽升廉、雷牧,继而渡琼,占籍文之锦山”。
如果卫睎骏和韩坤素所言不虚,那么,韩显卿在卸任“廉州知府”后,还曾执政雷州府,然后再移官琼州的,若是平级调动而不是被削职或遭贬谪,他会是什么官职呢?
韩显卿留下的文字,未见于韩氏谱,却存于许氏谱,除了那篇《五龙港模公坟穴山水记》,还有一首《渡琼始祖模公像赞》:“尔材既长,尔貌复扬;伟哉别驾,愧我正堂;所以黎民,拦舆平昌;德威兼著,盛纯良。(似乎漏一字)”落款为“敕授朝议大夫、知琼州府事、寅弟韩显卿灼道氏拜撰”。
这些文字如果属实,不但说明韩显卿当时得到了一个“朝议大夫”的虚衔,还证明他入琼时有了一个新的职位———“琼州知府”。
可惜海南的方志和《宋史》都没有韩显卿的记载,以佐证其“琼州知府”的身份,许氏谱的记载毕竟只是一家之言,因而留下了一个待解的谜团。
几乎所有的韩氏谱牒资料都显示,韩显卿是从雷州半岛启程迁入海南岛的。可是,民国十年(1921年),许模二十一世孙许浴德在《联修许氏渡琼崖始祖谱序》中的一句话,又给本没有悬念的韩显卿启程渡琼的地点,泛起了迷雾。许浴德说:“……及宋举人官任琼州府通判模公,与韩显卿公有金兰之谊,箧带谱书,同时由闽渡琼崖,是为吾琼崖许氏之鼻祖。”
史料的不足真的让人徒生揣测。许浴德的这一说法出自哪里不得而知,倘若他所言不假,莫非当年韩显卿与许模同时接到调令,韩先去福建跟许汇合,再一起渡海入琼?
但是,没有更多的资料为许浴德的说法提供力证,倒是言及韩显卿由雷入琼的文字比比皆是。如光绪韩氏谱收录了丘濬的儿子丘敦弘治八年(1495年)撰写的《仪国公像记》,文中就提到“琼南之韩,自雷徙琼”。
此外,韩、许二公的入琼时间问题,一度也有争议。许氏宗亲认为,按族谱所记的“模,字元范,南宋光宗绍熙辛亥年举人,任琼州府通判,箧带谱书渡琼”,说明是在1191年中举当年上任琼州府通判的,而既然是二公同时渡海,此说如果成立,他们应是在1191年迁琼,而不是像韩氏谱所说的在1197年。记者此前采写韩氏和许氏族谱故事时,也以此说为是。
对此,海南史学者钟一先生认为,许模中举的时间不一定是来琼上任的时间。因古人行文从简,突出主要信息,常忽略次要元素(包括时间)。再就是,按古代科举取士的惯例,举人和进士出身的读书人,顶多从“知县”做起,一般都不会马上就当上一府的副职———“通判”或“同知”之类的。
因此,参照许模在《渡琼始祖模公自序》中说的“与韩显卿仝船南渡,有莫逆之交”,以及韩显卿墓碑所刻的“宁宗庆元三年,徙琼州”,他们当是在1197年入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