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29 20:13
韩浚(生卒年不详),字晶宇,淄川县阿里庄(今周村韩家窝)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经魁,戊戌年(1598年)进士,先授嘉定知县,后擢广西道御史。后历任两浙巡盐使、江右巡按、河南道台、大理寺丞、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
韩浚是一位襟怀坦荡、直言敢谏而又体恤民生的官员。
万历中叶后,神宗皇帝终日在后宫玩乐,不理国是,懒于朝政,但文武大臣慑于皇威,无人敢说。而韩浚直言上疏,说皇帝“积怠成玩,积玩成弛,弛政误国,于民有害”。朝野闻言,都称赞韩浚胆略过人,敢言直谏,切中时弊。巡盐两浙时,韩浚对皇上滥派太监到处设卡,滥收船税十分不满,他又上疏谏曰:湖口一税,独税盐征收。穷凶极诈的李道,却招集亡命之徒横行江上,凡是遇到商人报税,连征带罚,动辄上千。然而税卡前面就是石崖,一不小心就船碎人亡,十分危险。韩浚建议立即撤去关卡。为河南道台时,韩浚支持监察官员秉公执法,对事关国家法典大事,不遗余力地推行,审慎认真地办理。万历四十五年四月《神宗实录》记载:御史韩浚等奏,纠察弹劾“十大官僚”,敢说敢为,尽职尽责,忠直之性获誉。
韩浚初任嘉定知县时,便对流行的时弊大胆进行改革,留下许多惠政,嘉定民众感其德行,以“名宦”载入其县志中。转任大理寺丞时,正值山东地方大闹饥荒,韩浚就上疏请求朝廷拨款赈灾,朝廷从国库调出十万金钱,救活了无数灾民性命。韩浚以疾告归故里后,仍然不忘关注民生,多次倡议并捐资修桥补路。天启四年(1624年),他见淄川六龙桥失修,道路阻断,便与张至发等人“义劝乡绅士庶各捐资力”,以三年时间修好了十五孔的六龙桥。
韩浚还主持编修了《万历嘉定县志》,其诗文入选《四库存目提要》。
韩浚,字晶宇。约生活于明嘉靖至崇祯年间,淄川县阿里庄(今周村区韩家窝村)人。于明万历丁酉年(1597)中举人,书经第一名,万历戊戌年(1598)连捷中进士,遂授官嘉定知县,不久,提拔为广西道御史、两浙巡盐使、江右巡按,再入掌河南道、大理寺丞,再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
浚公性情耿直,敢谏敢说,忠心为民。万历中叶后,神宗皇帝亦懒于朝政,终日在后宫玩乐,不理国是,但敢说敢论者不多,而浚公为国不计个人安危,上疏说皇帝“积怠成玩,积玩成弛”,弛政误国,于民为害。当时朝野闻言,都称赞浚公胆略,切中弊政,说得对,说得好。为河南道台时,辅佐监察官员秉公执法,依法行事,对事关国家法典大事,不遗余力地推行,审慎认真地办理。任大理寺丞时,正值山东地方大歉之年,浚公倡议请朝廷拨款赈济,朝廷从国库调出十万金钱,赈济无数灾民活命。在初任嘉定知县时,惠政尤多。上任伊始,他便对流行时弊进行革除,巡盐两浙时,对皇上滥派太监到处设卡,滥收船税十分不满,他上疏谏止说:“湖口一税,独税监征收。而穷凶极狡之李道,招集亡命横行于江上,凡遇商人报税,本监批加罚,动以千计”。而税卡前面系石崖,舟触即碎,十分危险,谏议立即撤卡去税。浚公每每以利民保民为旨,深得民众拥戴,嘉定等地邑人感其恩德,以名宦载入县志中。
浚公不恋官位,以疾请告归里。在故乡淄川,仍不时关心民生,既倡议、又捐资修桥、修庙。天启四年(1624)他见淄川六龙桥失修阻隔,他便与时人张至发等,“义劝乡绅士庶各捐资力,”以三年修好了十五孔的六龙桥。还倡修过凤凰山的庙宇。崇祯末年,浚公病卒,皇上赐其“谕葬”,其墓在今章丘县祖营坞村,“文革”中遭扒掘,墓石建了水库。浚公有《四库存目提要》《万历嘉定县志》二十卷。
——《孝妇河畔明清名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