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灰霉病

更新时间:2024-05-09 16:16

韭菜灰霉病又称白斑叶枯病,俗称白点病,是由葱鳞葡萄孢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韭菜上的病害。韭菜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是日光温室栽培韭菜的主要病害,常常造成韭菜叶片枯死,韭菜湿腐、霉烂,严重时减产30%以上。

病原特征

病原为葱鳞葡萄孢菌(Botrytis aquamosa Walke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透明,有隔。分生孢子梗在寄主叶内伸出,在培养基上由菌核上长出,初淡灰色,后变暗褐色,具隔0-7个,基部稍膨大,顶部有较多的分枝,分枝处有时缢缩,顶端球状膨大,上密生小梗,孢子生在小梗顶端,孢子脱落后,侧枝干缩,形成波状皱折,后脱落,在主枝上留下清楚的疤痕,梗长(208-1216)微米×(9.6-19.2)微米。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透明,初浅灰,后渐变褐色,大小(12.5-25)微米×(8.75-18.5)微米。病菌生长发育适温15-21℃,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温度20℃和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病害易流行。

为害症状

韭菜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初在叶面上产生白色至浅褐色的小点,继而由叶尖向下发展。病斑扩大后呈椭圆形至梭形,后期病斑相连产生大片枯死斑,使半叶或全叶枯死。湿度大时枯叶表面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的绒毛状霉层。有时病叶上不产生白点,由割茬的刀口处向下腐烂,开始呈水渍状,后变为淡绿色,有褐色轮纹,病斑为半圆形或“V”;字形,湿度大则生灰褐色或灰绿色绒毛状霉层。引起整簇溃烂,严重时成片枯死。

韭菜灰霉病有以下三种类型:

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核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或越夏。在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继而形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传播,从气孔或伤口等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农事操作传播,进行再侵染。

流行规律

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韭菜灰霉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3-6月。年度间早春温度偏低、多阴雨、光照时数少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2-3年老韭菜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特别是保护地春季阴雨连绵、气温低、关棚时间长、通风换气不良,极易引发病害。

发病原因有几方面,如下: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药剂

在韭菜发病时期,要合理科学的利用农药进行防治,从而有效补救灰霉病的危害。化学药剂或农药要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无毒性的、无残留的或低残留而且高效的农药,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说明控制好用量,掌握好用药的时间间隔,减轻农药对田间的污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