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6 08:07

音(拼音:yī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音的本义是声音,引申为消息,如音信、佳音。又引申为音节。又指音乐。一说“音”本义为音乐,后泛指一般的声音。

字源解说

指事字。“音”始见于春秋时期,金文(图1、8、10)和小篆(图3、4)描画的都是一个“”字,在口中加了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声音就是从口中发出的。这声音可以是语音,也可以是乐音。“口”中或加短横,或加短竖,或加小圆圈,形虽不同,作用一致。“音”与“言”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发“言”为声,声成文谓之“音”。“音”的基本意义古今一贯。楷书是对小篆的楷化,仍然保持了这个形状。也有人认为“音”是个象形字,模拟倒置的木铎及舌。振动木铎可以发音。从这个意思看,“音”的本义也是声音。

“音”基本义表示口中发出的声音或说出的话语,后泛指一切声音,包括人为发出的和自然的声音。“音”由声音引申为话音、口音;话音、口音引申特指字的读音,如“字音”;又泛指消息,如“音信”等。

详细解释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上】【音部】於今切(yīn)

声①也。生于心,有节于外②,谓之音。宫、商、角、徵、羽③,声④;丝、竹、金、石、匏、土、革、木⑤,音也。从言含一⑥。凡音之属皆从音。

【注释】①声:言之声。②有节于外:受外部口腔舌齿的节制。③宫商角徵羽:是中国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阶。此指乐音。④声:潘任《粹言疏证》:“乃指五声之单出而言。”“五声之内唯单出无馀声相应杂(配合)曰声也。”⑤“丝竹”句:《汉书·律历志》:“八音:土曰埙(xūn),瓠日笙,(革)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zhù)。”⑥从言含一:林义光《文源》:“一以示音在言中。”

说文解字注

【卷三上】【音部】

“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注:十一字一句,各本声下衍也字。《乐记》曰:声成文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也”注:宋本无也。

“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注:有节之意也。於今切。七部。

康熙字典

【戌集中】【音部】 音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竝於今切,音阴。《说文》: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书·舜典》:八音克谐。《礼·乐记》:变成方谓之音。疏:方谓文章,声旣变转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谓之音。音则今之歌曲也。《周礼·春官·大师》:以六律为之音。疏:以大师吹律为声,又使其人作声而合之,听人声与律吕之声合,谓之为音。《诗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疏:此言声成文谓之音,则声与音别。乐记注:杂比曰音,单出曰声。《记》又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则声音乐三者不同,以声变乃成音,音和乃成乐,故别为三名。对文则别,散则可以通。季札见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公羊传》曰:十一而税颂声作,声即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乐也。是声与音乐各得相通也。

又《易·中孚》:翰音登于天。《礼·曲礼》:鸡曰翰音。

又姓。见《姓苑》。

又《正韵》於禁切。与䕃通。《左传·文十七年》:鹿死不择音。杜预注:音,所茠䕃之处。古字借用。○按注借用,是古字声同,皆相假借,且《释文》作於鸣反,并不作去声读,《正韵》非。

考证:“《诗序》:声成文,谓之音。疏:季扎见歌秦曰,此之谓夏声。”谨照原文季扎改季札。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立”宽“日”窄。“立”居上居中;首笔点在田字格竖中线,长横在横中线,略向右上斜行。“日”居下居中。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