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1 16:59
音乐治疗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的目的。
远在秦代的《吕氏春秋》中,就提出了音乐能够“和心”、“适行”的医学美学观。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将宫、商、角、微、羽五音,归属于脾、肺、肝、心、肾五脏,指出五音对人体气机的升降、脏腑的条达、神志的摄养有调节作用。历代养生学家如庄子、嵇康等都有抚琴辨律的心得。晋代的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把读书抚琴与亲友闲话,同视为人生的快事。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记述音乐疗疾的体会说:“吾尝有幽忧之疾,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孙友道滋,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幽忧者,即过度忧劳也。悠扬的琴韵竟然有如此效验的心身康复作用。他的朋友杨置因屡试不第忧郁成疾,每日借酒消愁。欧阳修闻知后,便送给他一张琴,并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送杨置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劝说杨置以抚琴辨乐来寄托情怀,排遣忧愁。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载:一士人日夜沉睡不醒,偶醒亦两目倦开。名医叶天士诊后,未开一味药,却令家人买来一面小鼓,在病人的床头频频击打。士人闻鼓声后,渐渐清醒而不复倦卧。弟子问其医理,叶天士说,脾困故人疲倦,而鼓声最能醒脾,留下了古代音乐疗法的生动案例。
1890年奥地利医生厉希腾达尔发表了“音乐医生”的观点。1944年,密执安州组织了第一个音乐治疗学会,1946年又在堪萨斯州国立大学开设音乐疗法的专科。于是,世界各国纷纷仿效,澳大利亚1959年有了音乐疗法机构,1969~1970年间,德、法、丹麦、芬兰等国也相继成立了音乐疗法组织。音乐能够治疗多种疾病,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在美国从事音乐治疗工作的国家注册医师有4000人,欧洲有数千人,日本20世纪80~90年代从美国学成归国创业的有50多人。中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79年美国音乐治疗博士刘邦瑞教授应邀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第一次把欧美音乐治疗学介绍到国内,才拉开了我国音乐治疗学科建设的帷幕。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音乐疗法,在不到30年的时间,我国的音乐治疗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发展。如:音乐电疗、疗养院精神院音乐疗法、对心身疾病的音乐治疗临床探索、对老年病的音乐治疗、对儿童智障的音乐疗法等。许多医疗机构也相继完成音乐治疗系统的安装使用。我国第一家独立的音乐治疗所也于1997年底,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办。1999年6月28日在国际禁毒日有“亲近音乐,远离毒品”主题的大力宣传。音乐那跳跃的音符已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音乐治疗亦成为人们倍加关注的研究课题。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审美的。在人们审美活动中,艺术形象因情而生,使审美主体感同身受,勾起欣赏者种种情感体验。音乐这种审美客体的旋律音色变化和节奏节拍运动过程,焕发出人类精神世界特有的魅力,音乐与医学的本质联系,正在于这种特有的魅力对人类心身的影响和作用。它在调动人们思维的记忆、联想、想象等各种因素时,唤起同感,引起人们共鸣。审美主体的情绪在音乐情态的诱发中,获得释放与宣泄,使积极的情绪强化、消极的情绪排除。甚至可以使原有的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情态,缓解躯体的应激状态,解除心理扭曲和紧张,创造自我治愈力的机会。因此,长期有效地欣赏音乐,可以解除人们不良的心身反应,陶冶性情,改变性格和情趣。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可以通过人的听觉作用于人的大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调节大脑皮质,使人体的内脏活动及情绪与行为有良好的协调作用。当音乐声波作用于大脑时,会提高神经和神经体液的兴奋性,促进人体分泌有利健康的生化物质。如优美健康的音乐能促进孕妇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物质,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兴奋的作用。
主动音乐疗法注重病人的参与,大多采取治疗师与病人合作的方式,成立治疗演奏团,治疗师和病人分别使用不同乐器,治疗者与病人一对一组合,或使病人与治疗组的1人或数人组合,或让病人一边敲击钢琴一边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使病人在演奏、演唱中情绪高涨、心理充实而达到放松、治疗的效果。
被动音乐疗法注重治疗师的引导作用,强调欣赏音乐的环境设置。采取这种形式的方法也很多样。有的把心理治疗与音乐治疗相结合,治疗时,先对病人催眠,使病人潜意识中的活动呈现出来,通过播放事先选好的音乐,边听边进行中性的引导,让病人产生想象,然后自由联想,不断报告他的感受,病人跟着音乐走,医生跟着病人走,使病人在不知不觉中,充分进行自我认识,重新认识丰富的世界。有的把音乐作为转移注意力的手段,每人配发一台带耳机装置的盒式录音机和他们平素最喜欢听的音乐磁带,在手术期间倾听。有的研究尝试把传统的中医经络穴位学说与音乐治疗相结合,使用音乐电疗仪,把音乐信号转换成与音乐同步的低、中频电流,嘱患者戴上耳机仰卧,然后将电极衬垫浸湿放在电极板上,安置于人体的不同穴位,输出1~2mA的电流,通过不同声波的输入、输出,使物理能量对肌体产生振动,而产生局部麻颤、肌肉收缩、紧迫等感觉,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镇静、镇痛、消炎、缓解血压等作用。
一般来说,具体施治并不局限于哪种方法的使用,主动、被动往往双管齐下。如提供几种活动方法,在音乐声中由音乐治疗师带领或由患者自己进行肢体上的运动。万氏介绍的国外音乐疗法分别有以柔和的体操伴随熟悉的充满激情的音乐,或以面部按摩伴随熟悉的轻松音乐,或以治疗家间或指导的专门音乐进行肌肉松驰,或播放音乐前提示与抑郁情绪和机能障碍性想法相反的松驰意象以暗示性意象伴随熟悉的标题音乐,或指导病人伴随音乐的特殊意象,构想自己起着积极作用,解决某个问题或改善情绪,或播放反复慢速音乐以加速入睡或尽量放松,或以有节奏的音乐以增强活力,或在绘画或其它艺术活动的同时听音乐,以欣赏或陶冶情绪等;还有人利用音乐导引练静松功、静养功,诱导患者入静,利用“内气”而治病;或利用通俗流行的轻音乐,根据音乐风格与人格类型、生物节律等并综合考虑病症、病因、体质、患者的文化背景、职业、性格、爱好诸因素,开列音乐处方实行辨证施乐。
(1)单纯聆听型式:超觉静坐法、音乐处方法、音乐冥想法、名曲情绪转换法。
(2)主动参与式:简单乐器训练,选择地按音乐知识学习、乐曲赏析、演唱歌曲、音乐游戏等。
(1)单纯音乐疗法:单纯通过听音乐达到治疗目的。
(2)音乐电极疗法:患者接受音乐治疗的同时,还接受音乐电流治疗,将声频转化为电频,电流与音乐是同步的。
(3)音乐电针疗法:音乐疗法与针刺疗法相结合同时进行。
(1)共振疗法
音乐治疗,由体感音乐、治疗方案和体感音响设备三方面组成。体感音乐是一类特殊制作的、富含低频、以正弦波为主的治疗性乐曲。治疗目的不同,体感音乐乐曲有所差别。治疗方案是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内容包括治疗对象身心状态评估、体感音乐的选择和确定音量、振动强度和治疗时间及疗程等。体感音响设备主要包括:音源和分频-放大-换能装置,其主要形式为床、床垫、台、椅和沙发等。其效用是使人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身体也能感受到音乐声波振动。体感音响设备不同,音乐声波频率范围和振动强度有所差别。
体感音响技术是将音乐中16Hz -150Hz低频部分电信号分拣出来另外经过增幅器放大,通过换能器转换成物理振动,做用于人体传导感知,特别能够忠实再现20-50Hz的频率范围音乐的技术。这种节奏近乎于l/f2的振动,形成使人安全舒适感和的要素,同时局部的振动也能促进组织的血液循环。
(2)高频疗法
高频音乐疗法是根据法国著名音乐学家阿尔弗雷德·托马提斯的理论制作而成,适用于两岁以上所有的人群,是一款系统的,科学的音乐调理,治疗产品。
托马提斯三定律
第一定律 如果我们的耳朵不能听到一定的频率,那就意味着我们也不能发出这一频率的声音。
第二定律 如果改变我们听到的声音,那么我们发出的声音也会被改变。
第三定律 要想帮助那些失聪或者变聋的人,首先要锻炼他们耳内的肌肉。
治疗原理是通过空气震荡刺激耳部听觉系统以及直接通过人体骨骼传导,两种方式刺激大脑,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使患者痊愈,但却能大大改善使用者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主要针对于自闭症,多动症,阅读困难症和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