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3 09:35
音盲(amusic)是指无法分别一首好听的曲子和难听的旋律之间的差别的人群。
认为自己是音盲的人比实际上的确是音盲的人要多得多。儿童音乐教育专家称,在低龄儿童中就可以确诊音盲,在明确这一点后。那些儿童因得以避免参加各种音乐活动而觉得很自在。不过专家们同时强调,即使不是所有的音盲儿童,至少他们中的大部分可以学会唱准一个音调,就像正常儿童唱得一样好。
音盲者无法分别一首好听的曲子和难听的旋律之间的差别。
音乐会太难听了,连音盲者都受不了了。这可能是一句气话,实际上,患有音盲的人无论听什么音乐都不会从中得到乐趣与享受,这是因为它们的大脑无法将声音组织成易于理解的旋律。如今,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一问题出现 在人类大脑中有意识的环节。换句话说,在一个难听的音符响起时,音盲者的大脑能够对此作出响应,但音盲者自己却没有察觉到这一点。
大约有2%到4%的美国人患音盲。这种疾病的患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走调的人——很难区分一首优美的曲子和一支难听的旋律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音盲具有很强的遗传性,然而生物学家对他们的大脑到底出了什么差错却知之甚少。测定劣质音符的常规过程如今已经有了更好方法:一种名为脑电图仪的设备能够用来测量大脑的活动,它能够记录两种信号,即失匹配负波(MMN)和P300。
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市美国国家耳聋与其他交流疾病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ALLen Braun和同事于是便寻思,在音盲者收听一个拙劣的旋律时,类似的信号是否会出现 在他们的大脑中。
探究
研究人员让7名音盲者和10名正常人收听一些很熟悉的旋律,例如《玛丽有一只小羊羔》和《星条旗永不落》等,与此同时,一台脑电图仪记录了这些志愿者的大脑活动情况。研究人员发现,与预期的结果一样,这些受试者对那些演奏欠佳的乐曲并没有表现出典型的MMN响应。研究人员在6月11日的《科学公共图书馆一》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然而让他们感到吃惊的是,研究人员对于错误的音符也没有检测到P300响应。Braun认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音盲者并没有意识到,但大脑能够发现音调之间的差异。
加以说明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神经科学家Isabelle Peretz对此表示同意。她在进行一项类似的但尚未发表的研究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Peretz认为,这项研究给出的底线是,音盲者至少能够在下意识的情况下区分那首演奏得很糟糕的难听的《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