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4 10:59
每一个韵目内所含的字称为韵字。
在五七言近体诗或唐宋古体诗中,以邻韵字互押,叫做「出韵」。近体诗除了首句可以借韵外,不允许出韵,必须一韵到底,否则称为「诗病」或「落韵」。
或称旁韵。古代韵书按韵的远近编次,其相邻者谓之「邻韵」。
附注 歌、麻、蒸、尤、侵无邻韵 哿、马、有、寝无邻韵 个、禡、宥、沁无邻韵职、缉无邻韵
字数多而比较容易选用的韵目叫做「宽韵」,例如:支、真、先、阳、庚、尤、东、虞等韵目之下都有三、四百个字。
字数少而比较难选用的韵目叫做「窄韵」,例如:微、文、删、青、蒸、覃、盐、侵、冬等韵目之下字数较少。
字数少且字都较冷僻的韵目,例如:江、佳、肴、咸等。
今音学是研究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的,当然也分析研究中古时期其他语音材料(如《玉篇》、《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反切系统等等。)
今音学研究始于明清之际,但真正系统地分析研究始于晚清的陈澧,他用反切系联法归纳出了《广韵》切语上下字的体系。
按照意义编排的《尔雅》出现于战国末期;
按照形体编排的《说文解字》出现于公元100年。
反切的大量运用,表明人们能把汉语音节分为声韵两部分,这是汉魏时期的事;
南北朝时期,沈约等人发现了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
这为韵书的编制准备了充分条件。
促使韵书产生是因为文学创作的要求。
韵书推三国魏李登的《声类》为鼻祖。
据清代谢启昆《小学考》所录,魏晋南北朝时声韵类著作有27种,还有70种音义书。均亡佚。
敦煌本和故宫本《刊谬补缺切韵》中记载了吕静、夏侯该、阳休之、李季节、杜台卿五家韵书与《切韵》分韵的异同,从中可以看出六朝韵书分韵的大体情况。
陆的《切韵》在《隋书》未著录,《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有“陆慈《切韵》五卷”字样。一般认为即唐写本韵书残卷中的陆词。
《切韵》原书今已不存,只有敦煌传本残页及新疆两件断片。
陆的自序《切韵序》是认识《切韵》的钥匙。从中可知:
(1)其编写纲纪是开皇初年八位著名学者集体讨论拟就的。编纂目的不仅为“广文路”,更为了“赏知音”
(2)其制作前有所承,是集六朝韵书大成的作品
(3)编书标准是既照顾“南北是非”,又照顾“古今通塞”,不斤斤计较于一时一地方音
一般的,认为是这一时期或更早以前一些语音的综合反映。
《切韵》问世后,“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苦字少,复阕字义”,不少人为之增字加训。
宋以前近于韵书的书目约有一百六七十种,学者们研究认为,《切韵》以后韵书发展,主要是对《切韵》进行增补、刊谬,做修订。
a,影响较大的首推王仁朐(?)的《刊谬补缺切韵》作于唐中宗年间(705-710)。现存编号P2011的敦煌本王一;项子京跋本王二;宋濂跋本王三。
王三为研究主要依据。
王书所加字约六千,增加50%,原书11500字左右,王书18000字左右。
b,《唐韵》也是增补《切韵》的,孙湎(?)作。比陆书增加3000多字,在唐代影响极大。
c,李舟《切韵》在韵部次序对陆书有调整,其成就多为后来韵书所采用。
增订《切韵》的书以1947年故宫发现的王三最早最完整,但它长期失传,故谈韵书总是说到《广韵》。
《广韵》是宋代陈彭年、邱雍等奉诏修订《切韵》《唐韵》而成。此书成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全名《大宋重修广韵》。
《广韵》之在韵书,“如《说文》之在字书”(黄侃语),其重要性表现在:
(1)它是《切韵》系韵书的代表,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唐韵》《切韵》《广韵》学者们看作一个东西,它们语音系统基本一样。
(2)它是研究上古音的阶梯。
(3)它是研究等韵学的参考书。
《广韵》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共分206韵,收字26194个。其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平声字多分上下两卷,全书共5卷。
韵目用数字表明次序,如卷第一“东第一 冬第二……”
正文直接用数字把各韵目所辖韵字分开。
这样的编排体例是从《切韵》继承来的。
按照声母韵母的不同分开排列,完全同音字形成一组,用小圈分隔。
这种同音字组称为“小韵”,也有称为“纽”。
小韵首字下先训释,再反切注音,最后标明小韵韵字总数。
一字两读三读再注“又某某切”,这叫“又音”。
指从《切韵》以来的韵书为各个韵排列的目录。如《广韵》的上平声就把各个韵名按一定的次序列在卷首:东第一、冬第二 、钟第三 、江第四、支第五、脂第六、之第七、微第八、鱼第九、虞(yǘ)第十、……《广韵佩文诗韵》,韵目是: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日子久了,学者们也用这个术语称呼每韵的标目字。如“东”是全韵第一个字,也有人叫它东韵的韵目。这是借用。古音学家给古韵分部,也借用“东” 、“冬”、“支”等字标目。也有另起炉灶的。朱骏声就用《易》卦名作标目字,如“鼎(dǐng)”、“壮”等等。供作词曲用的韵书往往用双字作韵目,如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以“东钟”、“歌戈”等作韵目。
简介
清朝政府在光绪五年(1879年)开设电报,清廷开通电报以后,发明了一种新的记日办法,用韵目代替日期。这种方法在电信领域一直延用到建国初期,前后使用了70余年,最盛行时,清朝政府一些官员的笔记都经常以韵目代替日期。今天在中共党史等现代历史书籍中经常出现的“艳电”、“皓电”、“佳电”、“齐电”等词,正是所谓的“韵目代日”,也就是从《韵目表》中挑选代替日期的韵目,总共有31个,分别代表3l天。前面15天用的是韵目上平声的全部,接后是韵目上声的l0个,再来是韵目去声的5个,后来使用公历,又添上最后—个《韵目表》中没有的“世”,代表三十一日,这样用三十一个字分别代表三十一天。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用《韵目表》里的字来代替日期,懂得做诗的人一看就知道哪个字代表哪一天。比如看到“皓”就知道是19日,因为“皓”字在韵目上声中的排序正是第19个。这套系统对当年读过一点书的人来说,都是基本常识。沧海桑田,白话文兴起以后,使得过去文人擅长的填词作诗的本领也逐渐失传,过去一般人都会的事情,现在却成了专业知识,变得艰深难懂了
韵目代日表
1日 东 先 董 送 屋
2日 冬 萧 肿 宋 沃
3日 江 肴 讲 绛 觉
4日 支 豪 纸 寘 质
5日 微 歌 尾 未 物
6日 鱼 麻 语 御 月
7日 虞 阳 麌 (读“雨”) 遇 曷
8日 齐 庚 荠 霁 黠
9日 佳 青 蟹 泰 屑
10日灰 蒸 贿 卦 药
11日 真 尤 轸 队 陌
12日 文 侵 吻 震 锡
13日 元 覃 阮 问 职
14日 寒 盐 旱 愿 缉
15日 删 咸 潸 翰 合
16日 铣 谏 叶
17日 篠 霰 洽
18日 巧 啸
19日 皓 效 20日 哿 号
21日 马 箇
22日 养 祃
23日 梗 漾
24日 迥 敬
25日 有 径
26日 寝 宥
27日 感 沁
28日 俭 勘
29日 豏 (同“馅”) 艳
30日 陷
31日 世 引
补缺:
4日 寘 (同“置”)
7日 麌 (读“雨”)
17日 篠 (读“小”)
21日 箇 (同“个”)
22日 祃 (读“骂”)
29日 豏 (同“馅”)
注:三十日,按规定该用“陷”,但是于军队不吉利,忌用,便用“卅”(卅,拼音:sà,就是三十)字代替;又公历三十一日没有韵目可用,通常都用“世”或 “引”字来代替;“世”字是“卅一”的合写,“引”字则像31阿拉伯数字。根据上表,“东日”是初一;“马”代表二十一日,马日事变是发生在(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文夕大火发生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夜;艳电则是(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