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3 10:47
韶山山歌是湖南省传统民歌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流传在韶山市韶山乡、大坪乡和杨林乡三乡镇及周边邻近地区。韶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也是中国唯一一座以音乐命名的城市,相传舜帝南巡奏韶乐于此,“箫韶九成、引凤来仪”,故名韶山。随着清王朝的瓦解,韶乐这种宫廷乐舞也随之消失。在历史积淀中与韶乐完美融合在一起的韶山山歌,而今成为研究韶乐的重要依据之一。韶山山歌植根于民间,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寄托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韶山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潭境内,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山高路远,自古就是山歌之地。以歌代语,以歌传情,韶山人走过了一条从狩猎到农耕的文明之路。
韶山山歌是当地民歌的主体,代表作有《插田歌》、《砍柴歌》等。情歌是韶山山歌中曲目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山歌,几乎包涵了人类恋爱情感等各种形式。
韶山山歌的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和调式上。韶山方言中有多个声母、韵母和声调,还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古浊声母,所以它比其他方言在语气表达上更为丰富。其结构稳定,多为七言四句、七句体,但在表述长篇故事时,也有多句体和长篇体。调式平缓,主要以羽调、宫调为主,由大、小三度相结合的音调形成明快、爽朗的歌唱旋律。韶山山歌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包含了湘中文化的柔美,还吸收了梅山文化的粗犷与豪迈,并对湘乡市、湘潭县、宁乡县等周边地区的民间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文化逐渐取代农耕文化,而依附于农耕文化的韶山山歌也失去了以往的活力,逐步走向了衰落,面临消亡的窘境。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大批艺术家的努力下,韶山山歌焕发出新的活力。根据《插田歌》创作的《日出韶山东方红》就是当时最出名的新民歌。进入21世纪,韶山山歌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在各类艺术门类中,如在湖南作曲家刘振球的交响诗《长岛人歌》中,韶山山歌能手毛爱霞和毛继余就把韶山山歌唱进了国家大剧院和台北音乐厅。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韶山山歌主要的艺术风格是质朴、粗放、风趣和诙谐,她最大的特点是声调高亢、拖音带颤且长。主要表现内容有插田歌、扮禾歌、收工歌、赞新屋、思郎君等,再加上当地的谚语、俗话,一般多为三句体或五句体。表现形式有男声独唱、女声独唱、对唱、一人领唱众人和等。
1960年作曲家白诚仁根据韶山山歌曲调编写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和《日出韶山东方红》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而今在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门类中总能见到韶山山歌的身影,音舞史诗《日出韶山东方红》中也采用了大量的韶山山歌。
2007年韶山山歌被列为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曾受到毛泽东接见的毛爱霞和毛继余两位山歌能手成为代表性传承人,在作曲家刘振球创作的交响诗《长岛人歌》中,两位受邀在其中进行情歌对唱,并随湖南交响乐团在湖南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和台北音乐厅演出多场。2008年9月,韶山市成功举办了首届韶山山歌大赛,为传承和保护韶山原生态文化走出了第一步。2009年,韶山山歌又在湖南艺术节上获得了银奖。
韶山山歌是韶山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而今开放的韶山,在历史的进步与选择中,韶山山歌历经千百年锤炼更加显现出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来,共普查记录山歌传承人34位,整理收集歌曲236首、歌词5千多字,开展了山歌多项宣传活动。韶山山歌历经千百年锤炼,更加突显出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2012年,韶山山歌入选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