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久雨

更新时间:2024-09-03 15:32

项久雨,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东亚人文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任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CSSCI、SSCI&SCI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系列学术论文,分别荣获中宣部第四届、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第七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系列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荣获2021年光明日报理论版百篇热门文章。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第九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武汉市社科优秀成果奖,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奖,武汉大学优秀教学业绩奖等。项久雨是武汉大学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代表之一。

基本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中央高校基本经费全英文教学改革项目主持人。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重庆市“巴渝学者”讲座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东亚人文学会副会长、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学者。曾经参加“马工程”重点教材、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建设教材”“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教育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求是》等国内外CSSCI、SSCI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分别荣获中宣部第四届、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系列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荣获2021年光明日报理论版百篇热门文章。论文“对当前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项久雨在教育教学、立德树人、学术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表现出色,是武汉大学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代表之一,连续多年被武汉大学考核优秀。

项久雨较早关注和研究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价值问题,发表过系列学术论文;较早关注和研究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理论命题,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21世纪马克思主义空间传播”领域的开拓性学者。近5年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初心使命”等重大问题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提出了“美好理念”“美好生活”“美好社会”“美好中国”等战略命题、理论观点,形成了三大代表性的研究方向。

一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学理研究。文章《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道路的哲学沉思》(《哲学研究》2018年第12期)、《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道路》(《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4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5期)、《“走自己的路”的理论深蕴》(《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光明日报》2022年8月24日)等。著作《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之路》(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二是聚焦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学理研究。文章《新发展理念与文化自信》(《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0期)等。著作“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丛书”之《守正创新的精神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认为“守正和创新是人类精神文明演进的必由之路”。

三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贡献研究。文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论美好生活的马克思主义逻辑》(《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7期)、《新发展理念与美好生活》(《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0期)等。著作《中国新贡献》(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系统阐释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对世界所作的贡献。

除以上标志性研究成果外,项久雨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系列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出版学术专著《中国新贡献》《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之路》《守正创新的精神文明》《中华礼文化精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导论》等多部;并在SSCI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个人著作

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参加中外科研项目六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4项。

教育教学

从教30多年来,项久雨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关爱学生。项久雨主讲本科生课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导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anagement Ethnics”(全英文课程)、“形势与政策”、“本科生专业英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含案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英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先后参加“马工程“重点教材、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建设教材”、“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主持编写武汉大学规划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导论》;主持开发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英文课程“Management Ethnics”(全校共7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全英文课程零的突破);主持开发武汉大学重点课程建设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含案例分析)开放性教学与研究课程”。

科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创新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2&ZD013),首席专家。

2.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0ZDA020),首席专家。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ZDA040),首席专家。

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3AKS011),主持人,优秀等级结项。

5.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中国梦的世界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负责人。

6.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规律”,主持人。

7.武汉大学“海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动态追踪计划”立项课题“建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海外跟踪研究”,主持人。

著作

--------------------------------------------------------------------------------

1. 道德修养《新三言》丛书(三卷本)第二卷本《谏世谆言》(36万字,第二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

2. “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建设教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3. “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

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论文及学术

1. 项久雨:《新发展理念与文化自信》,载《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首篇刊发,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

学术贡献:文章发表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新华文摘》2018年第19期封面首篇推介、首篇转载,同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书写中国学术新篇章 《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发文机构榜单公布”一文指出,成果“对当前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武汉大学新闻评论称:“此次项久雨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对于提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文章还入选《人民论坛》“2018年100个观点”(文化篇)。

2. 项久雨:《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载《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首篇刊发,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主要观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一文认为,新时代美好生活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命题,是马克思笔下扬弃“物的依赖性”向“自由个性”转化过程中所必经的生活样式。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从认识论、方法论等多重视角为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性变迁提供了学理支撑。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在源头上建立起新发展理念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结,即发展理念变迁与生活样式变迁的内在勾连。新发展理念作为发展理念深刻变迁的产物,在实践基础上生成后,对新时代美好生活实践的推进、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深度融入生活样式的变迁进程中。因此,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全面理解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革命性意义,就必须内在地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谱系,它主要包括了主体样态、发生样态、实现样态与外部样态,它们分别以“人民主体,政党引领”“矛盾转变,供需融合”“劳动为本,共创共享”“理想同构,世界延伸”为理论支柱,共同组成了独特的中国样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扬弃“物的依赖性”并秉持“自由个性”的实践意旨,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方能完成向“人本身”的“复归”,实现对于中国道路的价值引领。

学术贡献:文章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6期全文转载。

3. 项久雨:《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载《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首篇刊发。

主要观点:《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一文指出,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内嵌着实现不同社会图景的内在线索。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标志着绝对贫困的彻底消除、精神境界的历史性跃升、制度文明的全新缔造,以及社会有机体的有序运转。在小康社会之后,为实现美好生活奠基的美好社会成为延续现代中国历史的社会图景选择。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质”的跃升、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分别为美好社会的生成奠定了物质根基、矛盾根基、价值根基与制度根基。在此基础上,美好社会的理想图景,是一幅反思、扬弃与超越“现代性”的社会图景,是一幅深度切中“人民的现实幸福”的社会图景,是一幅在现有条件下追求“自由个性”的社会图景,三幅图景将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内在和谐。在道路自信与民族复兴双重变奏的基础上,美好社会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内涵与深厚的历史意蕴,其致力于开启文明的崭新类型,为“个体”意义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体”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奠定全新的社会基础。

4. 项久雨:《论中国崛起的文明特质与世界意义》,载《新华文摘》2017年第17期。2020年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类)二等奖。

主要观点:文章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为喜迎党的十九大、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作出的重大选题,具有前沿性和原创性。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中国崛起切入,起于大国崛起的西方困境,重在中国崛起的文明特质,延至中国崛起的世界价值,最后归于中国道路。用西方大国崛起的固化模式来硬套中国,是悖逆事实真相的做法。中国通过发展经济和运作市场的方式进入国际体系,以内源性、和平式的崛起实现了对西方大国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而崛起的真正超越。“兼善天下”的中国崛起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造福中国人民,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造福世界人民。凭借令世人钦羡的宏伟韬略为国际社会提供硕果累累的原创性贡献,中国正在改变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国崛起,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这条道路,“兼善天下”,其正向溢出效应正在源源不断地涌现。因此,中国崛起有利于世界的文明进步,其世界意义日益彰显。

5. 项久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道路的哲学沉思》,载《哲学研究》2018年第12期,封面首篇文章。

主要观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道路的哲学沉思》一文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崭新的现代化发展范式,在道路自主建构、发展趋向、演进路径上开现代性之新源流,给予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以根本性超越。世界上本没有中国道路,是中国人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创造成就了中国道路。回溯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道路全面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有的道路标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增添了无限活力,为人类文明走向现代化注入了中国动力。

6. 项久雨:《<共产党宣言>的中国意义》,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5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转载,被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主要观点:《共产党宣言》的中国意义贯穿着历史,理论与实践的三条逻辑主线,从历史逻辑看,《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历史的深层呼唤中出场,其传入中国时正处于中国人民走向觉醒与中华民族渴望崛起的历史时刻。从理论逻辑看,《共产党宣言》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的历史生成与发展演化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实践的定位和立场与《共产党宣言》是一致的、连贯的,新时代中国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的实现都需要《共产党宣言》的在场。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引下,中国实践方能不忘初心,继续创造中国奇迹。

学术贡献: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8年第9期全文转载。

7. 项久雨:《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规律》,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4期,封面首篇推荐、特稿刊发,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

主要观点:《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规律》一文指出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分散传播走向聚合传播、由局部传播转向整体传播、由小众学说转向主导理论的关键时间节点。纵观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交织互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理论的生成逻辑相承接、马克思主义与救亡图存的实践主题相衔接、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向往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相贴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的历史演化相对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生成了思想内生规律、实践指向规律、人民主体规律、文化发展规律与道路演化规律等。五大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成就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有效传播。正是这种有效传播推动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蜕变与更新,为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创造了前提条件。

学术贡献:文章被《新华文摘》2019年第14期全文转载,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4期全文转载。

8. 项久雨:《论美好生活的马克思主义逻辑》,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7期,封面首篇推荐、特稿刊发。

主要观点:《论美好生活的马克思主义逻辑》一文认为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视阈中理解美好生活,需要抓住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三条内在线索,进而全面把握这一命题的划时代内涵与变革性意义。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性转变,在认识论、价值论等多重意义上,美好生活从人的“自发”需要转变为人的理论“自觉”。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中,美好生活深度推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历程,并与“世界历史”的走向高度契合,证明了社会主义对人民生活的真实改善,展现了中国方案对世界的贡献。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通过中国共产党对于实现美好生活的整体布局,美好生活将得到全面实现,成就中华文明史与人类文明史上的全新生活样式,彰显中华文明复兴的价值意蕴。

9. 项久雨:《新发展理念与美好生活》,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0期,封面推荐。

主要观点:《新发展理念与美好生活》一文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通过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成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动指南。新发展理念与美好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深刻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彰显着中国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发展理念对于美好生活的实践引领,主要体现在创新发展驱动美好生活、协调发展推进美好生活、绿色发展厚植美好生活、开放发展拓宽美好生活、共享发展保障美好生活这五个方面,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统一,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增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10.项久雨:《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5期,封面首篇推荐、特稿刊发,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2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主要观点:《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一文认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物质生产现代化、开展社会建设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主要任务,这三个方面的实践凝结并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的推动下,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更好地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构性需要,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推动生产目的与生产效率的统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道路,厚植物质生产现代化的显著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将人的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社会建设现代化中不断推进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推动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依靠人民的力量应对现代化的风险挑战,厚植社会建设现代化的显著优势。这三个主要方面的显著优势,归根到底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产物。

学术贡献: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2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主要著作

1.《中国新贡献》,人民出版社,2018年,独著。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10年,独著。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独著。

4.《守正创新的精神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独著。

5.《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论》,人民出版社,2022年,独著。

6.《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之路》(72万字),人民出版社,2022年,合著。

7.《中华礼文化精讲》,湖北美术出版社,2021年,独著。

8.《文化软实力:战略、结构与路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合著。

9. 《中华圣贤经典解读——礼》,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合著。

10.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合著。

11.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合著。

12. 《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合编。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国际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合编。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进程》,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合编。

15. “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合编。

16. “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合编。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系列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副主编。

18.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合编。

19. “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副主编。

20. “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建设教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合编。

主要获奖

1.《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独著),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著作论文类)。

2. 《论中国崛起的文明特质与世界意义》(独著),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著作论文类)。

3.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合著),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著作类)。

4.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独著),获由中宣部出版局主办、中国期刊协会承办的第四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全国入选45篇)。

5. 《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思想历程》(独著),获由中宣部出版局主办、中国期刊协会承办的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全国入选91篇)。

6.《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道路》(独著),获中宣部出版局主办、中国期刊协会承办的第七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7. 《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独著),获《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首届)好文章。

8.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合著),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9.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独著),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0.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产力价值研究(系列论文)”(独著),获湖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11.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及其国际传播策略研究》(独著),获湖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12. 《新发展理念与文化自信》(独著),获湖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13. “美好生活与美好社会(系列论文)”(独著),获第湖北省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共5项)。

14. “‘三三链动,广域实践’:打造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金品牌”(第一作者),获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15. 《中国梦的世界意义》(独著),获武汉市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16. 《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研究》(独著),获武汉市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传播策略》,获武汉大学2016年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特等奖(全校3项,人文社科唯一)。

转载情况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