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疗法

更新时间:2024-05-07 14:48

顺势疗法是替代医学的一种,是一种无效的伪科学疗法。顺势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同样的制剂治疗同类疾病”,意思是为了治疗某种疾病,需要使用一种能够在健康人中产生相同症状的药剂。例如,毒性植物颠茄能够导致一种搏动性的头痛高热面部潮红。因此,顺势疗法药剂颠茄就用来治疗那些发热和存在突发性搏动性头痛的病人。

疗法简介

顺势疗法(英语:homeopathy),又称同类疗法,一种替代疗法,是由德国医生塞缪尔·哈内曼(Samuel Hahnemann)18世纪创立的,他发现自己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服用少量用来治疗疟疾的金鸡纳树皮后,能够出现类似于疟疾的发热。哈内曼对当时使用的治疗方法(如使用毒药砷和汞,以及非常痛苦但效果没有得到证实的操作如放血和导泻)极为反感。他继续在他自己和健康的朋友身上试验其他物质,记录它们引起的症状类型,因此他相信它们也能够治愈这些症状。

历史起源

18世纪末德国医生、药剂师塞缪尔·哈内曼提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当时放血、水蛭、抽气罐、泻药和砒霜等令人发毛的治疗方法正在盛行,其他药物治疗方法还很稀少。哈内曼想要放弃这些恐怖的疗法。于是,他让一些健康的人服用金鸡纳霜(奎宁),这些人很快出现了发热、脉搏加快、四肢发冷等与疟疾病人相同的症状。于是,哈内曼认为,这些药之所以能够起到治疗效果,是因为它能够产生同样的症状“以毒攻毒”,于是他构架了“同类治愈同类”的治疗理论。顺势疗法(Homeopathy)这个源于希腊语homoios(相似)和patheia(患病)的单词从此诞生了。

之后,他又做了一系列的论证,在健康的志愿者和他自己身上实验其他药物。顺势疗法开始在一些国家流行起来,甚至一些大学专门开设了这门专业。上世纪60年代,该疗法在美国盛行一时。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官方网站介绍,1999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大约有600万美国人在使用这种疗法。

发明创立

哈内曼发明了一种利用这些物质制造非常稀释的制剂的方法。首先,把某种物质在酒精中浸泡几个星期,过滤浸泡液得到该物质的“母酊剂”。然后,他使用一些母酊剂通过用水反复的稀释和强烈的摇动(震荡),得到最终的药剂。直到现在,仍然用相同的基本的基本程序来制造顺势疗法的药剂。

最后得到的药剂往往甚至不含有原始物质的一个分子,正统的科学认为,这会致使药剂失去活性。但是,顺势疗法医师却声称使用这种方法对药剂进行稀释和震荡实际上能够使它更加有效,似乎剧烈的摇动可以把能量传输到水中并且留下了对原始物质的记忆。顺势疗法医师称之为强化,根据它们稀释的次数,这些药剂能够得到不同的势能。常见的势能级别(以稀释次数增加的顺序)为6c、12c、30c和200c。药剂的稀释次数越少(称为低势能),功效越小,作用持续时间越短。除了酊剂之外,也有用来口服的糖基药片、药丸、颗粒和粉末的顺势疗法药剂,有些也可以做成乳剂或药膏直接涂到皮肤上。

顺势疗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叫做“康复系统”,是人体的一种功能性系统。顺势疗法支持者声称人体有着强大的自我康复功能。简单的说“康复系统”是人体组织自我免疫和自我修复的一种功能调节系统

他们声称康复系统遍及人体各个组织,并在那里发挥着极其惊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这个庞大的系统里,自我康复与外因治疗之间存在着一个纽带,就是精神牵引,这种牵引起着顺势引导和顺势推动的作用。以外力调整身体,使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顺畅,将自然康复力量送往各个病灶。

发展历史

早在公元前400年,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起,至1790年德国哈内曼医生从古刊物中挖掘出来。哈内曼医生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了近60年的研究。

支持意见

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正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关注。来自国外的顺势疗法及相应药物,乘时而起,频频亮相,而国内附和的专家也不乏其人。例如中山大学“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学人类学硕士生导师陈华博士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了对顺势疗法的支持。对于顺势疗法药物的制备和效力,陈华博士解释说,每次稀释后,都大力摇匀。摇匀这一过程能够将能量注入药物,增强药物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支持顺势疗法的专家往往并不专精于药理。上文中涉及的陈华系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和体育人类学等。此外,利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与“顺势疗法”相关的文献,也多来自中医机构和不著名的医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