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8 00:15
须(拼音:xū),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甲骨文。本义指胡须,后被假借为务必、必须、等待等义。“须”在表胡须义时又分化出“鬚”,今简化字又归入“须”。
須和鬚是古今字关系。“鬚”是由“須”分化而来,
古字“須”为象形字。须字本像人面长胡须形,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汉隶都是由页、彡构成,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从页,表示与人的头部颜面相关;从彡,像胡子之形。只有《说文》小篆、东汉碑文和东汉简牍中的须字形体“彡”才与“页”字分离,被楷书形体所继承。《说文》据小篆形体分析须字为从彡从页会意,是不符合初形的。
今字“鬚”为形声字,从“髟”,須声。
二字本义是人脸颊上的胡子。《说文》:“须,面毛也。从页,从彡。”桂馥义证:“《易·贲卦》:‘贲其须’,《正义》:‘须是上附于面。’《丧大记》:‘小臣爪手剪须。’《汉书·高帝纪》:‘美须髯’,颜注:‘在颐曰须,在颊曰髯。’《后汉书·蔡邕传》:‘摄须理髯。’”《易·贲》经文是最早的用于本义的须字用例。后来“须”假借为务必、必须、等待等意义,转注为从“髟”从“须”声的“鬚”字,以保留“须”的本义。,今字“鬚”在本义中,又引申出表像胡须一样的东西。
现今将二字均简化为“须”字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面毛也。从页从彡。凡须之属皆从须。
臣铉等曰:此本须鬓之须。页,首也。彡,毛饰也。借为所须之须。俗书从水,非是。相俞切。
(须)颐下毛也。各本譌作面毛也。三字。今正。礼记礼运正义曰:案说文云耐者,须也。须谓颐下之毛,象形字也。今本而篆下云:颊毛也。须篆,下云:面毛也。语皆不通。毛篆下云:眉髪之属,故眉解目上毛,须解颐下毛。须在颊者谓之䫇,不谓之而。释须为面毛则尢无理。须在颐下,頾在口上,䫇在颊,其名分别有定。释名亦曰:口上曰髭,口下曰承浆,颐下曰须,在颊耳旁曰髥,与许说合。易贲六二。贲其须。侯果曰:自三至上有颐之象。二在颐下,须之象也。引伸为凡下垂之偁。凡上林赋之鶡苏,吴都赋之流苏,今俗云苏头皆卽须字也。俗假须为需。别制䰅须字。从页彡。彡者,毛饰画之文。须与頾每成三绺。形似之也。相俞切。古音在四部。读如。释名曰:须,秀也。凡须之属皆从须。
【戌集下】【页部】
《广韵》锡俞切。《集韵》《韵会》询趋切。并音需。《说文》:面毛也。《易·贲卦》:贲其须。注:须之为物,上附者也。疏:须上附于面。《释名》:颐下曰须。须,秀也。别作䰅。俗作须。
又待也。《易·归妹》:归妹以须。《诗·邶风》: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又与𩓣通。《左传·成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须矣。《尔雅·释诂》:𩓣,待也。
又资也,用也。与需通。《尔雅·释兽》:须属:兽曰衅,人曰挢,鱼曰须,鸟曰狊。疏:此皆气倦体罢所须若此,故题云须属也。
又斯须,犹须臾也。《礼·乐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又迟缓也。《左传·成二年》:子不少须,众惧尽。《后汉·淸河孝王传》:且复须留。注:《东观记》须留作宿留。
又须女,星名。《史记·天官书》:婺女注:正义曰:须女四星。亦婺女,天少府也。须女贱妾之称,妇职之卑者。
又国名。《春秋·僖二十二年》:公伐邾,取须句。《公羊传》作须朐。《前汉·地理志》:东郡须昌县,故须句国。又《左传·定四年》:分唐叔以密须之鼓。《史记·周纪》:文王伐密须。注:密须氏,姞姓之国。今安定阴密县是也。
又邑名。《诗·邶风》:思须与漕。传:须、漕,衞邑。又《后汉·郡国志》:南阳郡顺阳有须聚。
又菜名。《尔雅·释草》:须,薞芜。疏:《诗·谷风》:采葑采菲。传:葑,须也。先儒以须,葑苁当之。孙炎云:须,一名葑苁。
又草名。《尔雅·释草》:台,夫须。疏:台,一名夫须。莎草也。
又鸟名。《尔雅·释鸟》:鷉,须鸁。疏:鷉,一名须鸁。
又兵器。《释名》:须盾,本出於蜀,须所持也。
又扬子《方言》:须捷,败也。南楚凡人贫衣被丑弊,谓之须捷。
又人名。《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
又《集韵》逋还切。音斑。班也。《礼·玉藻》:笏,大夫以鱼须、文竹。《释文》:崔云:用文竹及鱼班也。隐义云:以鱼须饰文竹之边。须,音班。
又叶心秋切。音修。息夫躬辞:嗟若是兮欲何留,抚神龙兮揽其须。陆云《九愍》:生遗年而有尽,居静言其何须。将轻举以远览,眇天路而高游。注:须,求也。
《说文》徐注:此本须鬓之须。页,首也。彡,毛饰也。借为所须之须。俗书从水,非。毛氏曰:须与湏别。湏,火外切。烂也。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