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松涛

更新时间:2023-12-02 00:37

《须弥松涛》是清代李毓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者简介

李毓骧,字仲臣,皋兰(今属甘肃省)人。曾参加编修《宣统固原州志》的校对工作。

作品原文

须弥松涛①

古刹巍然近石城②,苍松万树自纵横。

维摩有室搜灵偈③,逢义题山问旧名④。

一幅云屏开界画⑤,半天风铎助边声⑥。

宵深惟听龙吟曲⑦,随在参禅百虑清⑧。

作品注释

①这首诗选自《宣统固原州志》。须弥松涛,清代固原州十景之一。

出固原城北行,在城北55公里处,有一石窟名胜,称“须弥山石窟”。“须弥”是梵文音译,它的读音有“修米楼”、“苏米楼”、“须弥楼”等多种,它的音节意思,也就是词的意义在佛教词语中有“妙高”、“妙光”、“善高”和“积善”等多种含义。“须弥”本来的意思是指印度传说中的佛教名山。以它为人们所住世界的中心,日月环绕此山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也依之层层建立,它的四方有东胜身、南赡部、西牛货、北俱卢四个洲,因此许多佛教的故事、绘画都是以传说中的须弥山为题材,用来表示天上的景观。固原须弥山,旧名逢义山。须弥山石窟大多坐落在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桃花沟等5个地方,蜿蜒约有2公里。从北魏起,隋、唐、宋、西夏、元、明都在此营造窟室,其中北周造像最为精美,在全国造像中是佼佼者。隋代造像风格淳朴,唐代造像面形丰满,表情安详。最大的一座释迦像是唐代大中三年(公元849)前雕凿的,高约26米,双手置膝,双腿下垂,面部丰满,布纹自然,线条流畅,极具浓厚的唐代艺术风格。须弥山石窟遗存的石窟,反映了我国从北朝中期到隋、唐以来各朝代的佛教石刻艺术,是丝绸之路北线的珍贵文化遗存,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峰峦叠嶂,岩石嶙峋,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每当春来,桃花盛开,石窟掩映其间,楼阁依山而建,流水四季潺潺,环境极为清幽。山上苍松翠柏,展枝攀石,状如龙蛇。阵阵凉风吹来,涛声四起,回荡在山间。因松涛之声为山中石窟群增色,古人遂以“须弥松涛”为其景观,并列为固原十景之一。登上须弥山,由桃花洞折向东南,沿峡谷登上陡峭的山峦,视野渐趋开阔。这里松柏最为密集、高大,或生长在绝壁悬崖,或生长在高耸峰巅,或生长在峡谷山峦两侧。造型独特的须弥山松柏,是须弥山的一大景观,尤其是与周围光秃秃的黄土山峦相比,更像是沙漠中的绿洲。游人在登山和观赏的同时,一阵阵清风吹来,涛声四起;若遇风天,山峦松涛陡增,便会发出洪钟般的声音,这就是“须弥松涛”。每当此时,登山的人都会潜意识地感觉到,这松涛之声与须弥山石窟相伴,为石窟群增添了难以寻觅的另一种旷古悠远的情韵。

②古刹:此指须弥山石窟寺庙。巍然:高大雄伟的样子。石城:在今西吉县火石寨乡,位于云台山山顶,四面峭壁陡立,唯东南角有人凿石级可攀。

③维摩:佛名。即“维摩诘”,释迦同时人。曾向佛弟子舍利佛、弥勒、文殊师利等讲说大乘教义。维摩有室:指须弥山石窟,灵偈:佛经中的颂词。

④逢义:固原须弥山古名逢义山。逢义山改称须弥山大概是须弥石窟开凿以后的事了。

⑤云屏:喻层叠之山峰。界画:以宫殿楼台等为主要题材的传统画。以作画时用界尺作线,故称界画。此句意谓层叠的须弥山峰中的寺庙就象是一幅界画。

⑥风铎:殿、塔四角悬挂的占风铃,遇风即响,故称风铎。边声:此指风声。

⑦龙吟曲:词调名,即《水龙吟》。此处形容须弥松涛声似龙鸣之声。

⑧参禅:佛教语。玄思冥想,探究真理。百虑:种种思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