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三联征

更新时间:2023-05-29 16:24

颅内压增高亦称内高压症,是一种综合征,多数是因颅内占位病变或脑组织肿胀引起颅腔容积与颅内容物体积之间平衡失调的结果。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为主。脑脊液压超过180mmH2O(13.5mmHg)。严重者有意识障碍,脑疝综合征及呼吸抑制而死亡。

一、病因

1.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各种瘤肿、脓肿、血肿、肉芽肿、囊肿及脑脊液通路受阻所引起的颅内积水等。

2.头部损伤,引起脑组织的弥漫性水肿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3.脑缺血与缺氧,初到高原地区的人员,由于空气稀薄、氧分压偏低,脑的氧供应不足加以呼吸反应性增快,静脉压增高,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脑缺氧使脑血管扩张,脑组织弥漫性水肿,也可使颅内压增高。因脑缺血而致脑梗死时,在梗死周围可出现明显的脑水肿而引起颅内压增高。当病人因脑缺血缺氧而有较长期昏迷时,还可因肺部换气功能不良,血液的氧化不足及二氧化碳积聚,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而加重颅内压的增高。

4.动脉硬化性高血压,可引起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高血压脑病,有两种解释:因脑血管显著痉挛而致脑缺血及脑水肿;或因脑动脉失去了它固有的阻力,使血管内压没有降压而直达于毛细血管,引起渗出增多,毛细血管床扩大及脑静脉压增高而导致颅内压增高。

5.中毒及代谢失调,如见于砷、铅、锡等金属中毒、尿毒症及酮血症等。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血管的淤血扩张、毛细血管型坏死及脑组织水肿。

6.假脑瘤综合征又名良性颅内压增高。

7.其他少见情况如慢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慢性支气管扩张等,由于长期过度换气及肺动脉高压之故。内分泌失调,特别是长期应用激素治疗的病人,维生素A缺乏或过多,真性血红细胞增多症等。

二、临床症状

1.头痛:

头痛是颅内高压的常见症状,初时较轻,以后加重,并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清晨时加重是其特点。头痛与病变部位常不相关,多在前额及双颞,后颅窝占位性病变的头痛可位于后枕部。急性颅内压增高者,由于脑室系统产生急性梗阻,所以头痛极为剧烈。肿瘤内出血,可产生突发而剧烈的头痛。

2.呕吐:

呕吐不如头痛常见,但可能成为慢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的惟一的主诉。其典型表现为喷射性呕吐,与饮食关系不大而与头痛剧烈程度有关。位于后颅窝及第四脑室的病变较易引起呕吐。

3.视神经乳头水肿:

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最客观的重要体征。虽然有典型的眼底所见,但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一般只有一过性视力模糊,色觉异常,或有短暂的视力丧失。这些视觉症状只持续数秒,少数可达30秒左右,称为弱视发作。弱视发作常见于慢性颅内压的增高晚期,常与头痛程度平行。如果弱视发作频繁,提示颅内压的增高持续存在,最终导致视力永久性丧失。

三、检查

(一)一般检查:

包括三大常规、痰脱落细胞检查、凝血功能有关检查、血清学检查(根据需要选癌胚抗原、酸性磷酸酶甲胎蛋白、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以及正、侧位X线胸片检查,肝B型超声检查,必要时作胃、肠内镜或支气管内镜检查。如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可做活检送病理,以便寻找原发性肿瘤是否存在以及其侵犯范围和类型。

(二)其他辅助检查: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和数字减影(DSA)等特殊检查脑部是确定脑部转移性肿瘤和病灶定位的最重要检查。MRI能从多种体层面观察,并可用不同参数(T1、T2、质子密度)以增进发现异常影像并对其病变性质有一定鉴别能力。DSA对脑内血管图像显示清晰,转移性肿瘤常由于血供丰富可形成肿瘤着色图像,有利于了解脑内血管走向或断流等改变,也可为选择治疗提供信息定期检查CT、MRI,有利于及时对比观察,尽早发现脑转移。

(三)腰椎穿刺:

留取脑脊液作常规和病理细胞学检查,离心沉淀或使用滤器可提高阳性率,然而常须反复检查;必要时送细菌培养及有关病毒学方面的检查。腰椎穿刺前应作眼底检查,对有视盘水肿者穿刺放液应慢,留脑脊液应少,为安全考虑可先进行脱水治疗。

四、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是去除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如有占位病变,作手术切除。如属炎症,用抗生素治疗。如系缺血缺氧,予以纠正。但颅内压增高病人往往情况较紧急,各种确定病因的步骤来不及进行而病人已处于紧急状态,可先作暂时的症状性处理,以争取机会作全面检查,确定病因后再给予最后的病因治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