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前窝

更新时间:2023-09-14 21:12

颅前窝容纳大脑额叶,前界为额鳞,后界为蝶骨小翼的后缘,窝的中部凹陷处为筛骨筛板,筛板上有许多筛孔,构成鼻腔顶;前外侧部形成额窦和眶的顶部。

颅前窝骨折

颅前窝骨折:可出现一侧或两侧黑眼征(眼镜征,熊猫眼),骨折线经过额筛窦时,常产生鼻出血 脑脊液鼻漏及嗅觉减退或丧失,或因气体进入颅腔内产生外伤性颅内积气; 其他征象 前额有皮肤损伤;结膜下淤血;单侧或双侧视神经损伤症状 ;x线检查骨折线经过框上壁 筛板 额窦视神经管 颅脑ct发现前额脑挫裂伤血肿等病变 额叶损伤症状;以及可能伴随的眼 鼻部 颧弓附近损伤,眼球突出活动受限

诊断要点是熊猫眼 脑脊液鼻漏 外伤后气颅 ;x线颅底片发现骨折;ct颅底骨窗成像 或ct 3d成像发现前颅底骨折

临床路径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

适用对象: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必要时予以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70.002/ D32.013 /D42.002颅前窝底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血型;

(3)凝血功能

(4)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6)胸部X光片,心电图

(7)头部MRI;

(8)颅底CT扫描;

(9)视力、视野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查心、肺功能和精神智力评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手术方式: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

3.手术内固定物:颅骨固定材料等。

4.术中用药:激素、抗菌药物、麻醉常规用药。

5.输血:视手术出血情况决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头部MRI,视力视野,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2.术后用药:抗癫痫药物。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状态良好,饮食恢复。

2.体温正常,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切口愈合良好。

3.复查头颅MRI显示肿瘤切除满意。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或术后继发手术部位或其他部位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并发症,严重者需要二次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继发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

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