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4 16:41
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将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gene)”,并且提出了表现型(phenotype)和基因型(genotype)的概念。
颗粒遗传是孟德尔遗传理论的核心。格雷戈尔·孟德尔被称为遗传学之父,他发现了遗传学的两大基本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创建了遗传学这门学科。在此之前,包括达尔文在内的科学家都认为,遗传物质是流体状的,因此后代的性状就是亲代的均匀混合,被称为“混合遗传”。
混合遗传假说基本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现象。例如,如果遗传物质是液体状的混合遗传,两个纯系杂交,就相当于两种颜色的液体混合。这样,第一代的遗传组成(基因型)应该是双亲的中间型,表型也是双亲的中间型。如在孟德尔的豌豆自交实验中,纯合红花品种与纯合白花品种的杂交将产生粉红色花后代,因为二者混合在一起后无法分开。实际上这一点表面看起来基本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然而,根据这个假说,下一代以及之后的子代应该都是粉红色花,而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为在孟德尔的红白花豌豆杂交实验中,在杂交一代中消失(被混合)的白色花在第二代中被重新分离出来了。孟德尔用数学方法推导出遗传物质应该是固体“颗粒”状的,也就是我们知道的基因。他指出,这些颗粒是独立遗传给后代的,在传递过程中彼此独立,互不沾染,互不融合。根据他的理论,在杂交一代中消失的白色性状才能在二代中被重新分离出来。而且,不同的颗粒(基因)可以自由组合,因此,虽然双亲交配后产生的子一代由于基因具有显隐性的特点,表型上基本表现为双亲的中间型,而且不同个体之间不会出现差异,但从第二代开始,遗传颗粒在独立传递的同时,开始自由组合,这样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赋予后代几乎无限的遗传多样性。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发现了遗传学第三大规律,即连锁遗传定律,他第一次提出遗传物质(即孟德尔推测的遗传颗粒)是线性排布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染色体上。这一重要科学发现为孟德尔遗传定律提供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奠定了染色体遗传理论。据此,孟德尔提出的遗传颗粒之所以可以自由组合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源自父母本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是随机分配到配子中,因此其携带的基因自然也是随机分配、自由组合;二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重组,因此也达到了自由组合的目的。此外,他的重要发现还在于,有些遗传颗粒及其决定的性状是不能自由组合的,而是共同遗传给后代,即连锁遗传,这是因为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接近,重组不容易发生在这两个基因的中间。连锁遗传定律合理解释了一些孟德尔遗传定律不能解释的遗传现象,而今仍然是指导遗传学研究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