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华清宫

更新时间:2024-01-30 17:57

《题华清宫》,是北宋诗人杜常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在途径华清宫时,看到凄清的景色,遥想昔日的繁华,有感而发。

作品原文

题华清宫1

行尽江南数十程2,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3,都向长杨作雨声4。

注释译文

诗句注释

1、华清宫:在陕西临潼骊山下,唐玄宗时建,昔日玄宗与贵妃游乐的胜地。

2、数十程:数十个驿站的路程。

3、朝元阁:唐代宫殿,在华清阁内。

4、长杨:长杨宫,汉代的宫殿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宫中种白杨树数亩,故名。

诗句译文

结束了江南的漫长旅程,在将要天亮的时候,来到了华清宫。

这时候,朝元阁上刮起了西风,大风卷着雨滴落入了长杨宫中,远远得可以听到凄清的雨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在江南通过艰辛长途跋涉,旅越数十个驿站的路程,终于披星戴月,冒着冷冷的晓风来到了西安华清宫。看到昔日繁华的宫殿,如今已是凄清的景色,在凛凛西风下一片荒凉,长阳宫的白杨树林也雨声潇潇,仿佛在讲述着此时的历代王朝的兴衰和无情的更替!因此激发了诗人的无限感慨。

作品赏析

咏叹华清风景,抒发盛衰之感,唐人早有不少名篇。如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霓裳一曲千峰顶,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难乎为继的情况下,要后来居上,就得推陈出新,独辟蹊径。这首《题华清宫》便是如此,它取景深远,意味无穷,创造了独特的意境,表现了深沉的感慨。

开头两句,概括交代这一趟行程,“晓风残月”日夜兼行的氛围,也点出了凄迷的骊山景色,为历史悲剧的抒写作了铺垫。这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起句。接着,最精彩的两句出现了:“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从朝元阁到长杨宫,一方面由唐溯汉,拉开了时间的距离,广阔的历史背景令读者生深邃之感。另一方面,汉、唐并称盛世,而此时汉家宫苑、唐朝殿阁,都只成了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的荒凉陈迹。这两句一笔勾出千百年盛衰兴亡的历史,含蕴丰赡。

末句”都向长杨作雨声“,因残月在天,西风”作雨声“,则未必就是真的雨声。联想唐代诗僧毛可上人《秋寄从兄贾岛》中的佳句”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西风飒飒,落叶萧萧,令人疑为冷雨阵阵。写景之妙,正在于这种象外句巧妙运用所取得的幻觉效果。何况,”长杨“又是一语双关,既可指长杨宫,也可指树木中的长杨。末两句似乎也是幻觉的描写,引人遐想。“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是司空图诗品》指点人们写诗、读诗的一种方法。“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风声,雨声,总是秋声;声声入耳,一曲心声而已。历史的垂戒,凭吊的感喟,都融铸在这首诗的意象中了。

作者简介

杜常,北宋诗人,字正甫,卫州(今河南卫辉)人。昭宪皇后族孙。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一〇)。神宗熙宁末为潍州团练推官,历都水监勾当公事、提举永兴军等路常平等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五、二七七)、河东转运判官。元丰中提点河北西路刑狱,移秦凤路,入为开封府判官(同上书卷三〇五、三二五)。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为河北路转运使(同上书卷四六五),知梓州。元符元年(1098年),知青州(同上书卷四九六)。改郓州、徐州、成德军。徽宗崇宁中拜工部尚书。以龙图阁学士知河阳军。卒,年七十九。

作者之争

一首万口流传的好诗,有时却弄不清它的作者。这首《题华清宫》就曾被当做唐代作品而收入《全唐诗》和《唐诗别裁》,而《千家诗》收录这首诗时,又标明为王建所作。其实此诗的作者是杜常,生活在北宋时代。据厉鄂《宋诗纪事》引《河上楮谈》,可知作者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二十七日宦游秦、凤时,路过华清,留下此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