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6 09:41
额尔克哈什哈苏木,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地处阿拉善左旗西南部,东接阿左旗的巴彦浩特、嘉尔格勒赛汗、腾格里额里斯镇,南与温都尔勒图镇相邻,西与甘肃省的武威市、民勤县、古浪县交界,北与巴音诺尔公苏木接壤,行政区域面积8070.6平方千米。
解放初期,额尔克哈什哈巴格驻地在原查干布拉格苏木格丁嘎查卡格图湖。
1958年,额尔克哈什哈巴格改为查干布拉格公社四大队。
1961年,查干布拉格公社分为3公社(查干布拉格、伊克尔、额尔克哈什哈)。
1962年,额尔克哈什哈公社正式成立。
2006年3月,额尔克哈什哈、查干布拉格2苏木合并为额尔克哈什哈苏木。
2002年,额尔克哈什哈苏木下辖3个行政村:乌尼格图、巴彦淖日、乌日图霍勒。
2011年末,额尔克哈什哈苏木下辖8个:乌尼格图、巴彦淖尔、乌日图霍勒、沙日呼鲁斯、查干淖日、图兰太、巴彦霍勒、格丁。
截至2020年6月,额尔克哈什哈苏木下辖8个行政村:乌尼格图村、巴彦淖日村、乌日图霍勒村、格丁村、沙日呼鲁斯村、巴彦霍勒村、图兰太村、查干淖日村。
额尔克哈什哈苏木地处阿拉善左旗西南部,东接阿左旗的巴彦浩特、嘉尔格勒赛汗、腾格里额里斯镇,南与温都尔勒图镇相邻,西与甘肃省的武威市、民勤县、古浪县交界,北与巴音诺尔公苏木接壤,行政区域面积8070.6平方千米。
额尔克哈什哈苏木地处腾格里沙漠腹地,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分为沙漠和湖盆地。境内最高峰毛仁乌拉(青山)位于额尔克哈什哈苏木乔家窝铺西偏北28千米,海拔1552米。
额尔克哈什哈苏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四季分明、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强烈、无霜期短。多年平均气温7.4℃,1月平均气温-11.6℃,极端最低气温-45.8℃。7月平均气温36℃,极端最高气温41℃。生长期年平均150天,无霜期年平均192天,最长达215天,最短为18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960.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48.5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30天。降雨集中在每年4—8月,8月最多。年蒸发量2981.23毫米。全年大风日数20.8天,沙尘暴日数9.6天。
额尔克哈什哈苏木主要自然灾害有沙尘暴、干旱、地震、冰雹、等。沙尘暴年均发生十余次,主要发生在3—5月。干旱出现概率90%,十年九旱。额尔克哈什哈苏木处于南北地震断裂带上,2010年4月25日凌晨格丁、巴彦淖日、乌日图霍勒嘎查等地方发生了3.4—3.6级地震,有明显的震感。冰雹七年一遇,大多在7—8月。
2011年末,额尔克哈什哈苏木总人口1856人。总人口中,男性942人,占50.8%;女性914人,占49.2%;14以下282人,占15.2%;15—64岁1379人,占74.3%;65岁以上195人,占10.5%;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084人,占58.4%;有蒙古、满2个少数民族,共72人,占42.6%。其中蒙古族76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6%。2011年,人口出生率1.4‰,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长率-3.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2人。
2017年末,额尔克哈什哈苏木常住人口为711人。
截至2018年末,额尔克哈什哈苏木户籍人口1949人。
2011年,额尔克哈什哈苏木财政总收入25万元,比上年增长12.5%;财政总支出576万元。
2018年,额尔克哈什哈苏木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2006年6月末,额尔克哈什哈苏木牲畜饲养量62986只(峰),其中骆驼6158峰、山羊39917只;配套草库伦478处,围栏封育草场10万亩。年产驼绒10吨、羊绒12吨。玉米产量1400吨,人均收入2777元。盛产锁阳、沙蒿籽等,其中锁阳年产量约4000吨。
2011年,额尔克哈什哈苏木有耕地面积2105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4万亩,林地面积155.9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140吨。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48亩,产量50吨,主要品种有萝卜、茄子、辣椒、番茄、大葱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0.04万头,年末存栏0.02万头;羊饲养量2.21万只,年末存栏2.16万只;牛饲养量0.7万头,年末存栏0.61万头。2011年,生产肉类226吨,其中猪肉16吨,牛肉94.56吨,羊肉94.38吨。
2011年末,额尔克哈什哈苏木有卫生院2所;病床4张。专业卫生人员5人,其中执业医师1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0,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0.15万人,参合率98%。
2011年,额尔克哈什哈苏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6户,人数39人,支出155422元,比上年下降5.6%,月人均332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8户,人数407人,支出919490元,比上年增长25%,月人均188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5人,支出19100万元;农村医疗救助3人;农村临时救济24户78人次,支出33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自然灾害受灾人口669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7.2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6万元,救灾支出35.1万元,比上年增长3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9960元,比上年增长21.4%。
额尔克哈什哈苏木境内有省道S315经过。
“额尔克哈什哈”一词起源于清同治年间,据记载,清同治七年至清同治九年间(1868年—1870年),以白彦虎为首的十万回军进掠阿拉善旗。阿拉善旗第七代王爷贡桑珠不默特派哈勒巴特尔将军佩“哈什塔木嘎”(即“玉印”之意)印章,长期驻守防御外侵,因其守土抗敌有功,可以机断专行,随着时间推移,遂成“额尔克哈什哈”一词。“额尔克”意为权力,“哈什哈”即从将军名及所持印章演变而来。简称“哈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