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2 14:53
《风俗通义校注》是201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应劭、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学术著作,无论是内容还是见解,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应劭风俗通义,隋书经籍志入之杂家,前人评论,大都讥其不纯,侪之俗儒;後进循声,莫能原察。闲尝繙其书,知其立言之宗旨,取在辩风正俗,观微察隐,於时流风轨,乡贤行谊,皆著为月旦,树之风声,於隐恶扬善之中,寓责备求全之义;故其考文议礼,率左右采获,期於至当,而不暖姝於一先生之言,至於人伦臧否之际,所以厚民风而正国俗者,尤兢兢焉。周礼合方氏职云:「除其怨恶,同其好善。」郑玄注云:「所好所善,谓风俗所高尚。」其应氏之谓乎!
在中国古代社会时期,任何王朝,无不强调移风易俗之作用,汉代且设有风俗使,常以时分适四方,览观风俗。贾山至言曰:「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一〕」王吉上疏曰:「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二〕」唐德宗时,遣黜陟使行天下,陆贽说使者庾何,请以五术省风俗为首务〔三〕。楼钥论风俗纪纲,谓:「国家元气,全在风俗;风俗之本,实系纪纲。〔四〕」郑晓论风俗,谓:「夫世之所谓风俗者,施于朝廷,通于天下,贯于人心,关乎气运,不可一旦而无焉者。〔五〕」黄中坚论风俗,谓:「天下之事,有视之无关于轻重,而实为安危存亡所寄者,风俗是也。〔六〕」其视风俗之重也胥若是,盖未尝不以移风易俗为手段,而达其潜移默化之目的,此春秋井田记所以有「同风俗」〔七〕之说也。良以吾华为多民族之国家,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八〕,故尔古之大一统之君,继同轨同文之後,莫不以同风俗为急务也。然则风俗云者,诚为研究封建社会不可或少之课题也。应氏此书,不仅为论述此问题之权舆,抑且为董理汉代风俗之第一手材料,足供研究中国风俗史者之要删。盖应氏於通古今之邮而外,尤究心於通雅俗之故,故其书於先民在生活实践中所积累之经验而以俚语出之者,尤津津乐道焉,此於先汉古籍中尤为不可多得者。刘知几曰:「民者,冥也,冥然罔知,率彼愚蒙,墙面而视,或讹音鄙句,莫究本源,或守株胶柱,动多拘忌,故应劭风俗通生焉。〔九〕」风俗通义之称风俗通,四库提要谓:「不知何以删去「义」字,或流俗省文,如白虎通义之称白虎通,史家因之欤?」器案:华峤、范晔俱称风俗通,刘昭补注续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亦称风俗通,补注且於五行志卷五引风俗通曰:「劭故往观之,何在其有人也?……劭又通之曰云云。」又引风俗通曰:「光和四年四月,南宫中黄门寺有一男子长九尺云云。」臣昭注曰:「检观前通,各有未直。」然则是劭自以通为言,而六朝承之也。
洪迈尝据此书谓汉儒训释,有通之名〔一0〕,其说是矣而未尽也,应氏此书实已具三通之雏形,而为後代「通书」之初祖,固非白虎通诸书之所可同日而语也。桂馥谓风俗通,盖劭「少年之作」〔一一〕,其说似是而实非。本书正失篇封泰山禅梁父条云:「予以空伪,承乏东岳,忝素六载。」此为仲远行事见於本书最晚之年限。考本传,劭以中平六年拜太山太守,至兴平元年,弃官归袁绍,前後适为六载。则是书之成,当在归袁以後。同篇彭城相袁元服条,盛称袁氏「载德五世」,此亦归袁後之佞言也。又续汉书五行志注引风俗通言:「光和中,……劭时为太尉议曹掾云云」,光和为汉灵帝中平前之年号,以光和纪元仅有七年,则劭之为太尉议曹掾,不过早於拜太山太守者十许年耳,亦不得谓之少年。此皆应劭自言其历官之於本书之足徵者,益知桂氏谓为少作之不足据也。
应氏书,隋志著录三十卷,注:「录一卷,梁三十卷。」意林三十一卷,两唐志俱作三十卷,而日本国见在书目又作卅二卷,当即并录一卷计之耳。其书三十一卷,卷为一篇,今存者十篇,则北宋时崇文先阙本,蘇颂以私本因官书校定,而次第录之者也。元祐中,尝徵书於高丽,其目录中有风俗通义三十卷〔一二〕,然当时犹传此本者,盖彼邦亦无是也。其馀二十篇,见於蘇颂校风俗通义题序〔一三〕者:曰心政,曰古制,曰阴教,曰辨惑,曰析当,曰恕度,曰嘉号,曰徽称,曰情遇,曰姓氏,曰讳篇,曰释忌,曰辑事,曰服妖,曰丧祭,曰宫室,曰市井,曰数纪,曰新秦,曰狱法。蘇颂又云:「子钞但著卷第凡三十一,而不记篇名,意林则存篇名,而无卷第,……而第八则篇名亦亡。」则应氏书原本三十一卷也,其作二十卷者亦非矣。而章学诚乃谓:「应劭风俗通义,劭自序寔十卷,隋书亦然,至唐志乃有三十卷,非疏解家为之离析篇第,其书安得有三倍之多乎〔一四〕?」既昧探源,遂滋向壁,乃欲以通文史之义,续歆、固之业,岂非「白圭之玷」乎!
应氏书卷帙,今所存者,劣及三分之一,原书佚篇,已如蘇氏所举,於其存者,覆加寻检,则一篇之中,犹有佚条〔一五〕,一条之中,犹有佚句〔一六〕,甚矣,应书之厄也!自钱大昕以下诸家,蒐采遗文,拾遗补阙,冀复旧观;而姓氏一篇,●之者尤众〔一七〕,前脩未密,後出转精,谅乎其为应氏之功臣也。唯诸家所●,其沈而未钩者固多,其●而非佚者亦夥,钱辑则有孝文革舄、柘林为弓二条,顾辑则有秦刻、汉书、藉田、大江、笙●、坎侯、羌笛、秦筝、五声、八音,及福脯、秦运十一条,此皆二氏之失者也。别有割裂未当,伦脊毫无,或一事而两属〔一八〕,或两事而不分〔一九〕,或当在甲而入乙〔二0〕,或既见前而重申〔二一〕,且有以汉以後之事而羼入者〔二二〕:凡此纰缪,悉为是正,并依蘇氏所见篇目,略为类聚。夫由今之所●,欲以复应书之旧,悬解肊断,不无得失,如之何其任情无例,至此极也!比年以来,逸书颇出,多为前脩所不及见,其引应氏书,往往溢出旧●之外,爰最录之,以程其识小之功,非以此求胜前人也。
昔吕氏著书,始发互见之例〔二三〕,後儒继起,多沿其波,其述作繁富者,往往称一事,陈一义,见於彼
者,复具於此,出於甲者,又详於乙,观其会通,兼收并蓄,固无害也。今於本书说时王典制者,即取其汉官仪以
相印证;又应氏汉书集解,可与本书相发明者,亦采获无遗;盖以应氏之说,证应氏之书,其为证尤切也。
至是书之足供研读後汉书之助者,尤为指不胜数。後汉书周景传及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张璠汉纪,俱载当时论者,讥议韩演、周景二人之失,语焉不详,其辞则见於本书之十反篇也。又後汉书方术传中人,类皆流俗所传,其中多有取古仙人名,傅会为时人者。淮南子泰族篇已称王乔、赤松子,齐俗篇作王乔、赤诵子,而东汉复有王乔;宋玉高唐赋已称上成郁林,而东汉复有上成公。俗语不实,流为丹青。应氏则於正失篇叶令祠条,举王乔事而辨其诬,其识高出东汉诸史,不啻倍蓰,此其一隅耳。
应氏书,自卢氏拾补为之考文订事,筚路褴褛,已导先路;其後,钱氏大昕、臧氏镛堂、顾氏明、孙氏志祖、郝氏懿行、朱氏筠、刘氏师培,续有是正,而孙氏诒让札迻所发二十许事,尤微至。凡此,皆校注取精用宏之所资也。至於校注所用之底本则为四部丛刊景印元大德本,而校以宋本〔二四〕、朱藏元本〔二五〕,明仿元大德丁未刊本〔二六〕、吴琯本〔二七〕、两京遗编本〔二八〕、何允中本〔二九〕、程荣本〔三0〕、胡文焕本〔三一〕、锺惺评本〔三二〕、郎壁金本〔三三〕、汪士汉本〔三四〕、王谟本〔三五〕、郑国勋本〔三六〕、百家类纂本〔三七〕、百子类函本〔三八〕、诸子汇函本〔三九〕、诸子合雅本〔四0〕、古文奇赏本〔四一〕、诸子拔萃本〔四二〕、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本〔四三〕,以及郎壁金校引之宋本、钱大昕所引之严于鈇本,徵引所及,例得备书。至诸古注、类书及子杂等书引及风俗通者,尤为繁富,不及一一缕也。
〔一〕汉书卷五十一贾山传。
〔二〕汉书卷四十二王吉传。
〔三〕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七陆贽传。
〔四〕攻媿集卷二十五奏议。
〔五〕策学卷二。
〔六〕蓄斋文集卷五。
〔七〕见佚文宫室篇,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说井田之义同。
〔八〕详本书应劭风俗通义序引传曰。
〔九〕刘知几史通自序。
〔一0〕容斋五笔卷六。
〔一一〕晚学集卷五书风俗通义後。
〔一二〕高丽郑麟趾高丽史卷第十宣宗:「辛未八年六月丙午,李资义等还自宋,奏云:「帝闻我国书籍多好
本,命馆伴书所求书目录授之,乃曰:虽有卷第不足者,亦须传写附来。百篇尚书、……风俗通义三十卷、……计
然十五卷。」」案:高丽宣宗八年,当宋哲宗元祐六年,所求书目录,共一百二十八种。
〔一三〕蘇魏公文集卷六十六。
〔一四〕校讎通义补郑六之三。
〔一五〕如佚文声音篇及祀典篇所列诸条。
〔一六〕如十反篇聘士彭城姜肱条、声音篇琴条及筝条,俱有脱文,详见各条校注。
〔一七〕今所见计有:殿本附录,朱筠,钱大昕,张澍,顾櫰三,姚东升(北京图书馆藏原稿本),王仁俊,
陈汉章等,其它如臧庸、徐友兰,亦略有●补。
〔一八〕意林引「案秦昭王太后始临朝也,牧守长不宜数易云云」,拾补分为两条;续汉书五行志注引「中平
中,京师歌董逃,董卓以董逃之歌,主为己发,大禁绝之,死者千数。灵帝之末,礼坏乐崩,赏罚失中云云」,拾
补分为两条;陈汉章姓氏篇校补则不知「伯成」即「阳成」之误,而分为二,说详佚文。
〔一九〕御览九0一引「灵帝于西园宫中驾四白驴云云」,及「凡人相骂曰死驴云云」,本为二条,拾补合为
一条。
〔二0〕拾补据御览引「左回天、徐转日、具独坐、唐应声云云」,不列入服妖篇中,其它如此者甚众,不悉
具。
〔二一〕拾补引「光武中兴以来,五曹诏书,题乡亭壁云云」条,重出。
〔二二〕御览引「五月五日,集五色缯,辟兵,余问服君云云」,此裴玄新语文,御览误引,诸家●本从之,
误甚。又猗觉寮杂记引「许自然」条,此唐人也,朱翌误引。今皆驳正。
〔二三〕吕氏春秋谕大篇:「解在乎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杜赫说周昭文君以安天下云云。」高诱注:「说见
务大篇。」
〔二四〕宋嘉定十三年(庚辰),东海丁黼刊本,每半页九行,行十七字。存卷之四至卷之十,北京大学图书
馆藏。丁黼,宋史卷四百五十四有传,魏了翁鹤山大全集卷三十六答丁大监黼,卷三十七(与)丁制副(黼,甲午)。
〔二五〕元大德丁未,李果序刊本,每半页十行,行十六字。有「朱筠」、「朱筠之印」、「大兴朱氏竹君藏
书之印」、「朱锡庚印」、「逸休堂藏书印」、「绍廉经眼」等藏书印,今归寒斋。
〔二六〕简称明仿元本。
〔二七〕古今逸史,明吴琯刊本,此本为四卷,简称吴本。
〔二八〕两京遗编,明胡维新辑,万历十年刊本,简称两京本。
〔二九〕汉魏丛书,明何允中辑,万历二十年刊本,简称何本。
〔三0〕汉魏丛书,明程荣辑,万历二十年刊本,简称程本。
〔三一〕格致丛书,明胡文焕辑,万历三十一年胡氏文会堂刊本,简称胡本。
〔三二〕秘书九种,明锺惺评辑,万历中金阊拥万堂刊本,简称锺评本。
〔三三〕明天启丙寅(六年)郎壁金堂策槛刊本,简称郎本。
〔三四〕秘书廿一种,清汪士汉辑,康熙七年据古今逸史版重编印本,简称汪本。
〔三五〕增订汉魏丛书,清王谟辑,乾隆五十六年金溪王氏刻本,简称王本。
〔三六〕龙溪精舍丛书,清郑国勋辑刻本,简称郑本。
〔三七〕百家类纂,明沈津纂辑,隆庆元年刊本,简称类纂。
〔三八〕百子类函,明叶向高选订,万历壬子(四十年)刊本,简称类函。
〔三九〕诸子汇函,明归有光辑,万历中刻本,简称汇函。
〔四0〕诸子合雅,明万历中刻本,简称合雅。
〔四一〕古文奇赏,明万历中刻本,简称奇赏。
〔四二〕诸子拔萃,明李云翔评选,天启七年秣陵唐氏刻朱墨套印本,简称拔萃。
〔四三〕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明叶绍泰辑,崇祯十五年刊本,简称别解。
应劭(约153年—196年),东汉学者,字仲远,汝南郡南顿县(今项城)人。父应奉,桓帝时(147年—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应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灵帝时,举孝廉。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叙例
应劭自序
卷一 皇霸
卷二 正失
卷三 愆礼
卷四 过誉
卷五 十反
卷六 声音
卷七 穷通
卷八 祀典
卷九 怪神
卷十 山泽
佚文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