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草

更新时间:2024-10-11 21:46

风铃草(学名:Campanula medium L.),为桔梗科风铃草属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钟花、风铃花、挂钟草、帽筒花等。其茎直立,粗壮,全株被粗毛;莲座叶卵形至倒卵形,叶缘圆齿状波形,粗糙;叶柄具翅;茎生叶小而无柄,披针状长圆形,基部圆形,半抱茎,边缘波状或有钝齿;其花直立或斜伸,为总状花序;花冠钟状,花色有白、蓝、紫及淡桃红等。蒴果,内含多粒种子,种子极小。花期4-6月,果期7-9月。

命名由来

风铃草的得名与其形状有关,因该花为小型铃铛状,生于花茎顶端,呈总状花序,花朵乳白色,悬垂着好像一串串小铃铛,十分娇美可爱,故名。因风铃草的花形有点像钟,故别称“钟花”。“钟花”一词取自拉丁语“Campanula”,即“钟”的意思。又因花形有点像中国古代的瓦筒,所以又叫瓦筒花。

形态特征

风铃草为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约1m,多毛。

茎和叶

茎直立,粗壮,全株被粗毛。莲座叶卵形至倒卵形,叶缘圆齿状波形,粗糙;叶柄具翅;茎生叶无柄,披针状长圆形,基部圆形,半抱茎,边缘波状或有钝齿。

花直立或斜伸,小花1朵或2朵茎生,组成顶生的疏散总状花序;花冠钟状,有5浅裂,裂片反卷,基部略膨大,花色有白、蓝、紫及淡桃红等。

果实和种子

蒴果成熟时自基部裂成5瓣,内含多粒种子,种子极小,千粒重0.30-0.35克。种子色彩和花色相对应,如蓝、紫色的种子花色深(蓝或堇);淡红色的种子花浅褐色;白色的种子花近白色。

分布范围

风铃草原产南欧,世界各地多有栽培,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地区皆有分布,在中国引种栽培地域较广,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生长环境

风铃草种类繁多,多生于林地、草地,多丛生。

生长习性

风铃草喜阳光充足,不耐荫蔽。喜冷凉干燥,忌高温高湿,不耐干热,夏季高温强光时应适当遮荫。不耐寒。种子发芽适宜温度18-23℃,植株生长室温为13-15℃。喜肥沃湿润、排水良好、pH值近中性,疏松透气、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

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

春季植株开花后,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植株基部发生萌蘖,护理越夏在秋季进行分株,经秋冬的培育,第二年即可开花。

扦插繁殖

风铃草的扦插多在春季进行,剪取基部萌发的新芽嫩梢作插条,以细沙或珍珠岩作基质,扦插后注意喷雾保湿,15-20天可发新根,40-50天后可移栽。

播种繁殖

种子具有休眠性,播种前需浸种处理打破休眠期,在0-5℃下处理1-2周,可提高发芽率。在20℃下播种后10-15天发芽,发芽后应适当蔽荫,并及早进行间苗移植。

栽培技术

养护管理

当幼苗长出2片真叶时可间苗,5-6片真叶时可定植。幼苗高6-8cm 时可摘心,以缩短植株高度,增加侧枝及花朵数量。

水肥管理

种植风铃草浇水时要做到“不干不浇,浇则浇透”,但不可积水。需肥量中等,生长旺盛期每15-20天施1次稀薄腐熟的有机液肥,花前增施含磷、钾的复合肥,可防止花期倒伏。

病虫防治

风铃草常见病害有白粉病、叶斑病和锈病等,发病初期可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洒防治,虫害有蚜虫和蓟马危害,可用氧化乐果乳油喷杀。

近种区别

紫斑风铃草与风铃草为同属相近种,二者具体区别如下:

主要价值

风铃草生长繁茂,花大色艳,娴静柔美;为著名的庭园植物,世界各地广为种植,最适于配植花园、庭院等处,也可片植园路边、水岸边、林缘等处造景,或用于花境与其他观花植物配植,也可用于岩石花园点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